画说北京丨外城老七门——东便门

2019-07-15 09:35
北京

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上的东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北垣东段上的城门,与北垣西段上的西便门相对,是一对姊妹门。北京外城建于明嘉靖年间,嘉靖二十一年,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书扩城,此议得到嘉靖帝认可,但工程浩大,钱财筹集不易,朝中也是屡议屡拖。

186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背景中城垣建筑尚完好,桥头驳船正在卸货

嘉靖三十二年初,兵科给事中朱伯辰再次提出修筑外城之议,严嵩也积极赞许,这次嘉靖帝终于同意,计划修筑外城后,北京城要成为“回字形”格局。但终因财力不济,最后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旧城垣,即北折在内城东、西向包筑于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北侧,成为了“凸字形”格局,形成包京城南面一面的“帽子城”。修筑外城工程于嘉靖四十三年十月完工,辟五门,在东、西两小段北垣上辟两便门。

186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外城东北角楼完好

外城工程草草收尾,东、西段城墙北折后,越过内城南垣界限分别折向内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东段北垣仅包过内城东南角楼,与内城东垣结合,因外城墙体矮于内城,抵内城根的外城墙端筑一碉楼相结合,通过碉楼内的阶梯可登上内城垣。

187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外城东北角楼完好

碉楼朝外的墙面开有两排八个窗子,俗称“八瞪眼儿”。西段北垣是对着内城西垣南段第一个墩台修筑,所以结合部碉楼是与墩台正面相接,不是结合到内城墙体上。可见当时是带有临时性质,没想到也成为永久设置。为便于从外城直接出城,在这两段北墙上分别开了两个小城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这本不在原规划之内,原规划外城是全包围内城,为十一门之制,就像元大都城,东、西、南三面各辟三门,北面辟二门。

188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护城河、外城北垣东段、外城东北角楼

现在有臆说,言东、西便门原本偏于一隅,本叫“偏门”,俗说成了“便门”。此说大谬,可想“偏门”是“邪门歪道”之义,江湖上“捞偏门”的都不是正当行业。堂堂帝京岂可冠“偏门”之名于城门,称做“便门”,已然是权宜之计了。在有的古籍叙述中,东、西都免了,就直接叫做便门,好在老北京人方位感强,上下文一串,自然就知道是哪边儿的“便门儿”了。

1890年,东便门城楼南面大街

嘉靖四十三年,外城瓮城完工时,仅筑有半圆形小瓮城,瓮城最外端,正对城门处开有一个瓮城门洞,无千斤闸,无箭楼。入清以后,乾隆三十一年,在瓮城门洞上加筑了箭楼,这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上卽可看到外城各门瓮城尚无箭楼。

1900年,东便门城楼南面,八国联军破城后,街面房屋已全部被捣毁

东便门内没有贯穿外城南北的笔直通衢,城门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它瓮城箭楼外的护城河桥确是鼎鼎大名,独树一帜,而功用也是京城水系执牛耳的一座桥梁——大通桥。其名气当与正阳三头桥齐名,此桥为三孔闸桥,闸门设于桥洞西侧,可调节内外水位,这就是通惠河上五个闸口的头道闸。桥洞是拱形的,桥墩是尖形的,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

1900年,东便门城楼南面,美国士兵和车马,街面房屋建筑尚未被捣毁

通惠河上的二闸(庆丰闸)可是著名的,距大通桥七里许。旧时,这里是京城人踏青郊游的绝佳去处。碧波荡漾,绿柳成行,远离市井噪杂,蟾鸣鱼跃,赏心悦目,着实的游览胜地。

1900年,东便门箭楼北面,俄军在箭楼前集结

东便门内南行不远略偏西,经喜凤桥跨过内城南护城河,在内城东南角楼隔河的对面就是蟠桃宫。每年的“三月三”是京城著名的蟠桃宫庙会,规模盛大。

1900年,东便门外城北垣上,俄军帐篷尚在,可见内外城结合部的碉楼和内城东南角楼,均遭砲火毁坏

旧京风俗求子“拴娃娃”,即到蟠桃宫东配殿,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与子结缘,以求来年添丁进口。“三月三”本是为给西王母娘娘做寿,祈福纳子。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190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头卖酸梅汤的

大通桥内外水面宽阔,护城河上舟楫往来,画舫林立,一派水乡泽国景象。又城楼巍峨,城墙伟岸,沿河一带郁郁葱葱。楼影、树影、舟影,争相辉映,目不暇接,琼楼玉宇,美景连连,昔日的胜景从老照片里可见一斑。

1900年,内城东南角楼顶层箭窗上俯瞰东便门全貌,俄军帐篷尚在,西水关内侧的情形一览无余,可见东便门内侧登城马道

站在大通桥东的河岸边向西眺望,近有东便门、大通桥雄峙;远有角楼、碉楼耸立;内外城墙错落有致,城下河水波光粼粼,楫橹穿梭;天空瓦蓝,白云飞渡。极大彰显着旧京城垣城楼建筑艺术的辉煌。

1901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外城结合部,内城东南角楼,以及河面上的驳船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戗脊走兽5个。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城楼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洞,楼连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面辟过木方门,北、东、西三面辟箭窗,每面各2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共16孔。箭楼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箭楼城台正中辟门,外侧为三伏三券式拱券顶,内侧为过木方门洞。楼连台通高10.5米。东便门东、西城墙下各设一水关,西水关1孔,为外城进水口;东水关3孔,为内、外城总排水口。

1902年,东便门箭楼北面

1951年12月,铁路部门要修一岔道,要求拆除东便门瓮城和箭楼。因当时东便门刚刚修复竣工,经建设部门与其交涉后保住了箭楼,瓮城被拆除,不久箭楼被拆除。1958年,由于修建新北京站,进京铁路要从内城东南角楼南侧移到角楼北侧进站,进入内城的这段铁路,基本上就是要修在外城东段北垣,东便门到内外城结合部这一线。这一段城墙,包括东便门城楼遂被拆除。同时在内城东垣,原内外城结合部碉楼及附近城墙扒开了大大的豁口,在原东便门西水关上面架起了铁路桥,火车从此就由这里开进了内城的新北京站,一直延续至今。

1902年,东便门外通惠河,外城北城墙东段,远处可见东便门和内城东南角楼
1903年,东便门内蟠桃宫庙会
1905年,东便门外大通桥东,通惠河上的蓬船
1910年,东便门瓮城外侧
1911年,东便门外通惠河,外城东北角楼已不存
1911年,东便门西水关,冬季内城东南角楼
1911年,东便门西水关,夏季内城东南角楼
1913年,东便门箭楼北面,门脸儿的商铺悬挂着五色旗
1915年,大通桥西侧游船码头,内城东南角楼已做修缮
1915年,大通桥西护城河拐角处,内城东南角楼东北侧
1915年,东便门瓮城、箭楼、大通桥、通惠河、内城东南角楼、内外城结合部碉楼
1915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城东南角楼东北侧
1920年,东便门城楼北面瓮城内,城楼外侧过木方门上方镶嵌“东便门”石门匾
1920年,东便门城楼及东外城北垣内壁
1920年,东便门城楼南面
1920年,东便门东侧城墙外,迎面走来的是送葬队伍
1920年,东便门东水关外侧,大通桥东侧
1920年,东便门箭楼外侧拱券门洞,内侧是过木方门
1920年,东便门全景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从桥北东侧岸边南望,桥南正对东便门,可见箭楼一角,近处我镇水兽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以及内城东南角楼和内外城结合部碉楼残迹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北端拍摄的东便门北侧全景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东北部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东侧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西侧
1920年,东便门外大通桥西侧全景
1920年,东便门外东水关桥下的三孔出水口外侧
1920年,东便门瓮城墙外东侧
1920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城东南角楼,内外城结合部碉楼残迹,冬季封冻的河面上有冰床出租
1920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城东南角楼
1920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外城结合部碉楼顶已坍塌,外城北城墙多处雉堞损毁
1920年,东便门西水关东侧
1920年,内城东南角楼东北侧,东便门西侧
1920年,内城东南角楼东北侧,东便门西侧
1930年,东便门西水关,内城东南角楼,大通桥西侧岸边的驳船
1933年,东便门城楼北面
1933年,东便门城楼南面
1933年,东便门城楼西面
1933年,东便门外大通桥
1956年,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及内城东南角楼,东便门和外城北垣已拆除,西水关处象是已建起了桥梁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