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瑞安的70后、80后们,这些游戏你肯定玩过!

2019-05-31 17:11
浙江

如今的孩子可真幸福

六一儿童节到了

不仅有礼物收

学校里安排各种丰富的节目

父母答应周末出去逛游乐场

逛动物园海洋馆,

再奢侈一点的,

直接安排去了上海迪士尼乐园。

回忆起我们的小时候,70后、80后的童年,没有乐高也没有芭比娃娃,没见过海洋馆更不知迪士尼为何物。

那时候的孩子们,大多数玩的项目都是就地取材,或者干脆直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道具,虽然很简单,却充满乐趣,直到现在仍然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滚铁环
道具

铁圈

风靡时间

70年代

在公园路,就有个滚铁环的雕塑,不少小朋友看见了,都喜欢上前看看摸摸,可能他们还暂时理解不了这是他们父辈孩童时代的游戏。当年铁环的地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智能汽车玩具。

在湖岭乡村里长大的70后林先生回忆,铁环曾一度是他们最有分量的玩具。“记得那时候,放学一回家扔下书包,就和小伙伴们各自推着铁环在村里唯一一条大马路上穿梭,谁能推到最后,说明技术最好。”

铁环作为一种玩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铁皮或钢圈构成的圆圈,一是推动铁环前进的长柄。铁环的制作很简单,一般是用铁钳将铁皮弯曲成圈即可,大小仿如桶口。废弃的铁桶底部那个约一厘米宽的铁圈,将其拆下来便是十分理想的铁环。长柄可用一根一米来长的小棍子或竹鞭充当,顶端嵌着一个U形的铁钩子,或干脆用一条尖端拗弯成钩子的铁丝做柄。

玩法:玩的人手持长柄,将其搭上铁环,手上的力量通过长柄的钩子传递到铁环上,促使铁环快速地滚动。由于铁环的惯性,手上的长柄也随着铁环的滚动而做着圆周运动。滚铁环的关键之处在于掌握好平衡,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滚铁环的场地最好在平坦的路面,或坡度不大的草坡。

丢沙包
道具

沙包

风靡时间

80年代、90年代初

“这应该是男女通吃的游戏,但是女生玩得比较多。”小时候在马屿农村里长大的蔡女士回忆,在读初中的90年代初,丢沙包的游戏在学校里非常风靡。她最喜欢的事情,不是玩丢沙包,而是自己缝制沙包。“班级里,我做的沙包最漂亮,就连隔壁班的女生也会过来向我讨教如何做沙包。有一次,我把自己的旧花裙剪下来做了沙包,里面包上绿豆。后来,这事被我妈知道后,我还挨了一顿揍。”

据悉,沙包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大米或豆子或沙子等,均是用来塞入沙包的好材料。只要先缝好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袋,将填充物塞满后缝住袋口就可以了。沙包的大小依自己的喜欢而定。丢沙包是一种挺闹腾的游戏,不仅能锻炼小肌肉,还能训练手眼的协调,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

玩法:丢沙包的玩法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先在晒坪或空地上划好一个大圆圈,将参与者按抽签的方法分成甲乙两组,一组站在圈外,一组站在圈内。毫无疑问,圈内的人已被团团围困。圈外的人一声令下,纷纷将手上的沙包扔向圈内的人。如果击中圈内人的脚部,被击中的人,便要淘汰出局,必须走出圆圈。直到最后一个人被击中淘汰为止,最后两组互换,游戏重新开始。
打弹珠
道具

弹珠

风靡时间

80年代

打弹珠,这对于80后并不陌生。“那时候,基本上学校的空地上和村里平地上几乎到处是我们挖的小坑,画的线。我们男孩更是将弹珠视为宝贵的财产,口袋里被弹珠装得鼓鼓的,是非常拉风的一件事。如果能在游戏中赢得许多弹珠,自己在孩子群中往往就能获得大家的崇拜。”从小在城关长大的80后陈先生,表示自己从小就是弹珠爱好者,不只是爱玩弹珠的游戏,也爱收集弹珠!遗憾的是,童年的这些弹珠在他后来的几次搬家中遗失了。
弹珠作为游戏,依然存在如今的生活中。现代的年轻人对它也不会陌生。这些由玻璃制成的彩色小球,里面会有一些小气泡,有的里面则是嵌入各种图案,有类似树叶花瓣的,也有如弯月般的,也有数条彩线的,往往在阳光照射下就折射出缤纷的光泽。弹珠的历史古老,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两名年轻人,同时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珠比赛分胜负,打弹珠的游戏便因此产生。

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

跳皮筋
道具

橡皮筋

风靡时间

从60年代至80年代

市民晓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她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时光,跳橡皮筋的游戏陪伴了小学和初中生涯,“那时候,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几个女生就争分夺秒地拿起橡皮筋往操场跑去。课间15分钟的休息,我们还没跳过瘾就又听见上课的铃声响起了。”

跳皮筋和童谣结合在一起的,是属于边唱边跳的游戏。在那个时代的校园里,课间学生三五成群在跳橡皮筋是极为普遍的场景。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在广大学生中普及。而且这个游戏不需要多大的场地,不受季节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

玩法: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膀,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有一定节奏的歌谣。

撞拐(斗鸡)
道具

用自己的腿作为道具

风靡时间

70年代、80年代

可能这是经典的老游戏中最“暴力”的一种。因此,这也是男孩子之间的较量。出生于70年代的老铁对于这个游戏印象深刻,他记得大概读初二,一天放学后与三五好友在路途中玩起了撞拐的游戏,结果一不小心人仰马翻,脑袋撞到了路边的大石头上,被同学们送去乡里的卫生院缝了10多针。从此之后,他对撞拐游戏就产生了恐慌,不再接受游戏的挑战,还因此被同学们称呼“胆小鬼”。

据悉,这个游戏最初形成于远古的炎黄时期,同杂技、武术一样,是由远古“蚩尤戏”演化而来。“蚩尤戏”模仿蚩尤头上有角的形象,即模仿者头上装有带牛角的头套,主要动作是以角抵人,所以又称为“角抵戏”。后经过千年的演变、历史的发展,蚩尤戏逐渐演变成为以单脚支撑、单膝攻击的游戏,俗称“撞拐”、“斗拐”、“斗鸡”。

玩法:不需要任何运动器具,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玩的时候,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可以进行单挑独斗,也可以进行集体项目,以脚落地为输。

这个游戏讲究技巧,不能用蛮力,有时候你用力过猛,被人用膝盖一挑,就会被人挑得人仰马翻。

你的儿童年代

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呢?

记者|蔡玲玲

编辑| 贾洁楠 责编| 唐亦佳

往期回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