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一向乖顺的宝宝怎么啦?(二)

2019-05-29 16:51
湖北

看了就要关注我,喵呜~
文字:琚艳丽(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宜昌一中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播讲:黄旋平(宜昌一中优秀学生家长代表)

同事是一位极有爱心有智慧的妈妈,仔细阅读了她的记录之后,我的观点如下: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有两种价值系统。

1

两种价值系统

一种是孩子本位(视角),按生命价值系统来评价: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是孩子生命发展的必须。按照经典精神分析观点:性趋力和攻击趋力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都是攻击趋力升华的表达方式,而婴幼儿尚未掌握人类的语言,没有经过文明的驯化,他们只会用一些原始的方式去表达内在这种强大的生命能量。释放这种能量,妈妈是最理想的对象——因为妈妈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安全的。比如,孩子在吃妈妈奶的时候,会出现撕咬乳头的行为。

心理学家马勒把5、6个月到3岁左右这个阶段,称为“分离——个体化”,孩子在内心与母亲分离,是建立自我概念的必要过程。其中,1岁半左右,儿童对母亲的依赖需要和分离-个体化需要之间产生一种冲突,马勒称之为“和解危机”。 儿童以一种膨胀的、无所不能的状态进入这个阶段,恩恩抓扯妈妈头发的行为可能是表达他的分离-个体化需要,即表达自主需要的一种方式。因为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那他就只能用肢体表达,肢体表达的力度越大,表达的意愿就越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恩恩受到了一家人的阻止。首先是妈妈“选择以暴制暴,也用手扯他的头发。” “爸爸非常严肃地让他停止”“ 周围人也在尝试着掰开他的手”。显然妈妈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孩子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如果恩恩撕扯头发的行为没有受到这么大的阻止,也许可以更快中止,但他“分离-个体化”的诉求没有得到成人的理解,因而表现出更强烈的攻击趋力,“攻击性是回应无反应的环境时产生的一种分解产物(1)。”最后,成人靠强力把他的手掰开。可以说,在这场与母亲的“斗争”中,他的需要是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他经历了人生一些挫败的体验。

我们再来看孩子后面摔小狗的场景,最初可能是孩子对声音、对空间的一个的探索行为。当孩子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然后再拿到高处拨拉下来。 这是儿童早期对空间感受的过程,也是儿童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摔砸又持续了两次”虽然孩子感受到了成人的阻止,但他还是继续他的探索行为,表明孩子自我生长的力量实在是顽强坚韧!当成年人把这个行为上升到是非对错甚至是道德的高度,这是对孩子的误解。孩子内在是有委曲和迷惑的。

四种“偏差行为”

在《正面管教》中,心理专家指出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导致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在这种情形下,他停止了摔砸,……选择把整个身体趴在地板上试图引起我们的注意,想让我们制止他或者拉他起来。”——恩恩采取吸引关注策略,表达需要妈妈的诉求;

“他的脸上没有那种像是试探大人的高兴的表情,而是表现为那种明明知道自己不对又死活不改地面无表情状。”恩恩采取权利斗争策略——表达他向外探索,构建自我,分离-个体化的动机。

“我们仍然黙不作声地无视”的时候,孩子绝望了,只有孤独地离开,去睡觉……

“随即又跑下床回到客厅,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地微笑着拉我回房间”——当“分离-个体化”的愿望没有实现,他再一次智慧地选择了让步和妥协,毕竟,他才1岁半,努力去构建自我的同时,并不能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总之,从生命价值系统来评估,孩子所谓的“判逆”行为,是孩子生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正常表现!

二是成人本位(视角),按社会价值系统来评价。

妈妈首先写道“连续发生了两件叛逆的事”,叛什么?逆哪里?这个标准是什么?当我们用“叛逆”这个词时,就是成人视角—当孩子不符合我们眼中的乖顺孩子的标准,我们就用这个词把孩子给非正常化了。

在“扯头发”这件事上,妈妈把孩子表达分离-个体化的诉求理解成了对妈妈的侵犯和攻击,按道德标准去评价——这是不好的行为,想以感同身受的方式让恩恩明白。

在“摔小狗”这件事上,妈妈把恩恩的探索行为解读成发脾气、不珍爱物品的行为。珍爱另一个对象,得孩子有了“我”与“非我”的区别,他才可能慢慢形成对某类物品的珍爱。在1岁半的孩子那里物品的价值仅取决于它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更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物品的颜色——视觉,物品的形态——触觉,物品的味道——味觉,物品的声音——听觉,这都是感觉训练的途径。在这个晚上,他又有了惊天发现,——还可以利用它来训练自己的空间感呢,哈哈!遗憾的是被妈妈误解了。

在孩子的早年生活中,生命价值系统优先于社会价值系统。只有孩子早年生命价值系统发展得好,孩子成年后才更能接受社会价值系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在自我没有构建起来时,孩子是不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如果过早地迎合成人,对孩子的内在生命来讲,是比较危险的行为。爸妈心理容量足够大,在孩子早年,越是允许被孩子当作一个工具来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后,他越能够更有爱去善待父母,回馈社会。

2

父母的回应

妈妈选择以暴制暴扯孩子的头发。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用类似方式试图让孩子感同身受,来训练孩子接受家庭或社会的文化规则。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心理学称为“付诸什动”,因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表达攻击性的方式。出于模仿,孩子习得这种表达方式,未来对他(她)适应社会是不利的。最高级的、社会适应性强的方式应该是用语言去表达。而孩子早年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养育者给他(她)提供的丰富准确的语言刺激。

用平衡能力解决危机

1岁半到3岁正好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妈妈可以问:“宝宝是不是有些愤怒呀?妈妈好迷惑哦,宝宝的小拳头好有力量呀,你揪拽妈妈的头发,妈妈感到好疼痛!。妈妈很爱宝宝,妈妈知道宝宝也爱妈妈,当宝宝把妈妈抓疼,妈妈会误以前你恨妈妈呢。妈妈好希望你快点把手松开噢。”然后,不带敌意地坚持把孩子的拳头掰开。慢慢地,等他学到越来越多的词汇去表达他的需要,他自然会减少这种攻击性的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妈妈如果能够成功地给予儿童情绪支持,并保持自己的坚定性,且在这两者之间达成恰当的平衡,同时仍然允许儿童进行健康的独立活动,母亲的这种平衡能力是解决这种危机(“和解危机”)的关键”!

和宝宝一起摔玩具

在宝宝摔玩具时,妈妈可以和他一起摔,不仅往高处摔,还可以往远处摔,不仅摔狗狗,还摔别的玩具,孩子会和妈妈玩得非常开心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拿起、摔下的过程中,他对空间的感觉越来越灵敏,对不同高度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敏感。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完美的妈妈,也不需要完美。孩子成长要经历必要的挫折,这些挫折对于孩子适应社会是相当有价值的。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称之为“恰到好处的挫折”,所谓恰到好处,是在孩子竭尽所能地探索,眼看快绝望的时候——妈妈的帮助和支持及时出现,这会让孩子形成一个内在信念——在最紧要的关头一定会有人来帮我!

和孩子理性互动

虽然妈妈对恩恩的行为有所误解,但总的来讲,妈妈是做得相当不错的。自始自终,她在和恩恩互动时是理性的,没有情绪化状态的回应。即使是“选择以暴制暴”妈妈还是想让孩子感同身受,去体会这种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好感受,不是情绪化的报复举动。另外,在理性状态下,妈妈假装哭泣、转移恩恩注意力、给恩恩台阶下,故意冷眼旁观,不再提往事,妈妈都本着一个原则:“给孩子提供情感的支持,不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我都要让孩子感觉到爱,让他有安全感”,这一点特别有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她本身工作特别忙碌很辛苦,晚上还熬夜记录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向他人请教,确保以后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

如果说妈妈有一种最佳状态

那就是陪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最后恭喜恩恩生命历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祝天使宝宝越来越棒!

注:(1)美(科胡特):《自体的重建》

(2)美(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联系我们: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琚老师:13207209158

刘老师:18972571588

韩老师:13807201555

稿件来源:家儿部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