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弟子、清华90后万蕊雪谈青年学者如何迅速建立影响力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张唯 王心馨
2019-05-24 20:41
来源:澎湃新闻

近年来,中国学者越来越注重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而众所周知,论文普遍周期比较长,投稿难度也比较高。那么青年科学家该如何迅速在国际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针对这一问题,施一公弟子、清华大学90后博士后、2018年“青年科学家”得主万蕊雪在5月24日于上海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表示,国际知名期刊投稿时间长投稿困难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其本人在发表学术成果的时候也遇到过该问题。“这是因为比较知名的期刊常常需要报道一个的成果同时报道这个成果背后的机理,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来作为一个支撑,这样就需要不断的补佐证等过程。”

万蕊雪在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万蕊雪认为,问题可以分好几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他们可能需要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他们的成果,从而去对自己的科学研究做一个比较完善的报道,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外一方面,其实很多科学研究,尤其是很前沿的研究,可能在最初发现的时候是一种现象,或者说,你其实不知道如何去完全搞清楚它的机理,很容易在知名期刊投稿的时候遇到困难。

“这也是很多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可能发表在影响因子没那么高期刊上的原因,他们在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太前沿了,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能这种时候遇到困难,不一定非要等待这个过程,可以先把我们的发现报道出来。”万蕊雪举例,在生物学领域,现在有一个越来越有影响力网站——生物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大家也越来越认可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前,先把自己的成果去上传到上面。

“这个也是逐渐被大家认可的,所以我认为或许未来的青年学者们也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让自己的成果先为大家所知道,然后再去追求在期刊上面发表。另外我觉得国际会议上面的交流也是特别好的方式。”万蕊雪提到。

万蕊雪在当天的论坛期间还发表了主旨演讲,分享其科研工作,并谈到基础研究的意义。万蕊雪提到,其所在团队做的事情可以大大加深人类对于RNA剪接这个非常基本的分子生物学事件的理解,同时可以对于相关产生的疾病,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后对它的治疗和药物研发产生很积极的作用。“虽然这个药物的研发可能还要经历很长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积累,或许我们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没有办法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这就是基础科研的意义。”

万蕊雪在主旨演讲的最后还特别感谢了其导师,也就是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

2013年初,在获得了从中山大学免试推荐到清华医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后,万蕊雪进入了施一公实验室开展本科毕业设计。2015年7月,也就是万蕊雪正式进入施一公实验室直博的第2年,其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将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背靠背发表在了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26岁时,万蕊雪就已在《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文章,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2018年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万蕊雪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

剪接体发现于1985年,是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人类35%的遗传紊乱都与剪接体功能失常有关,甚至包括一些种类白血病和癌症的发病原因都和它有关。30多年来,全球众多一流实验室都想“捕捉”剪接体的结构,却进展非常缓慢。施一公团队在该领域则备受瞩目,近年来连续获得多项突破,并将大量成果发表于国际重磅期刊。

    责任编辑:李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