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质疑背后,狂人汪建如何重建华大这座"基因乌托邦"?

2019-05-20 13:42
河北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人们或许更容易接受在生命本体以外的科技创新,比如计算机、汽车和航天飞机。但当有人想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对神秘主义的人体奥义作出技术解剖时,这个人多半会被认为是个疯子。在很多人眼中,汪建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疯子”,而华大基因就是他用来进行实验的“疯人院。”

华大基因(300676.SZ)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家基因概念股明星公司,在上个月因财务核算和关联业务问题连收两封监管信后,股价就一路走跌。4月份至今的一个半月,华大基因股价跌去17%,总市值蒸发约55亿元。

汪建也有段时间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他是华大基因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也是这家基因测序公司的精神领袖。他们所主要做的,就是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相应诊断和研究服务。

在国内基因测序领域,汪建和华大基因是大名鼎鼎的存在。在外界看来,汪建是一个“科学怪人”,也是一个生命科技的技术极客。他不信奉什么宗教,不看重伦理和情感,他认为基因技术可以让人活到一百岁,乃至更久。以至于当前人类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在将来发达的生命科技面前压根都不值一提。

每个接近汪建的人,都很容易感受到这个六十多岁男人的戏谑、强势和战斗意志。但与此同时,汪建并不是一个容易亲近的人。过去几年中,采访过他的媒体几乎都很难在这个自我意识浓厚的被访问者身上占到上风。而在投资圈,汪建也一度是不少人提起来就会愤愤不已的角色。

华大基因2017年7月在创业板上市,头顶“基因界腾讯”的光环,成为当年A股市场炙手可热的新军。太多的人想从这场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天眼查数据显示,在上市前的2012年到2015年,华大基因经过多轮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捞到份额的一众大小投资机构纷纷入局。等到招股说明书披露,华大基因上市前夕的股东数达到43家之多。

在华大基因内部,汪建喜欢被称为“汪老师”。他似乎在努力淡化身上的商业化标签,从而让自己更接近于当年创立华大时的科学家身份。

或许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商人们对外多爱表述自己的梦想和雄心,要担负责任,要改变社会,要造福人类。相反,他们似乎羞于公开谈论赚钱,并且常常有意与这个过于赤裸的目标保持一定距离。至少从表面看起来,这些崇高和炫目的言辞很容易打动人,并且便于将追随者吸引到自己周围,然后号令他们为梦想前仆后继——汪建希望华大基因营造起来的,可能就是这样的氛围。

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他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公元2532年的世界。在这个生物学家儿子的笔下,一个人们无忧无虑但由垄断基因公司操控生死的社会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发放精神麻醉药物令人忘记烦恼琐事。这一幕和汪建有过的某些言论不谋而合。不过,小说通过描绘这个场景讲述的是反乌托邦的故事,那是一个虚假繁荣的世界。但汪建和华大基因所更倾心的,可能恰恰是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

2013年底,在哈佛大学的一节课堂上,一个讲述华大基因“DNA梦想”的纪录片被播放给学生们。曾在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任职,后来担任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的杨焕明,在片子中热情洋溢地畅谈基因测序的美好前景。

杨焕明

汪建和杨焕明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更早,最为知名的就是1999年共同参与全球1%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的“壮举”。这项计划由美国在1990年启动,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包含的约30亿对碱基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1999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该计划第五次会议上,杨焕明和汪建等四人在未获得政府授权的情况下,代表中国向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加入申请,并宣布承接1%的测序任务。

这一举动在后来得到官方追认,华大基因也随之进入草创时期。在经历了与中科院的纠葛、创始团队最终南下深圳择机再起的漫长过程后,华大基因在国内业界开始逐步崛起。

在基因测序的产业链上,上游是开发测序仪和配套试剂的生产商,中游是使用测序仪进行基因测序并分析数据的服务商,下游则是有着基因检测需求的医疗机构或科研单位等。华大基因盘踞的正是中游的位置。

目前,构成华大基因主要收入来源的是“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通俗地说就是针对产前与婴幼儿的基因检测。在去年,这项业务实现营收13.76亿元,约占总营收的54%。而在华大基因的全部主营业务中,这项业务的毛利率也始终处于高水平,2016年到2018年的毛利率分别达到76.41%、67.77%和69.19%。

对普通公众而言,基因测序过去是个十分陌生的领域,现在也大致如此。早期通过基因测序来治疗癌症的尝鲜者,他们的身份往往非富即贵。乔布斯就是其中的一例。当年在为治疗胰腺癌穷尽办法之后,乔布斯接受了基因测序和分析。据他的传记记者透露,他为此付出的费用高达10万美元。

《时尚先生》发表于2017年的一篇文章援引汪建的观点说①,就发展阶段而言,古代医药是1.0,现代医学疫苗、抗生素、X光是2.0,而基于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是3.0。在汪建的奇妙构想中,通过基因技术攻克遗传缺陷、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三大关之后,人类活到90岁或100岁就不再是问题。

汪建常常把“掌控生老病死”挂在嘴边,他笃信这一点必然会实现。在位于深圳盐田的华大基因总部,甚至摆着一头巨大的猛犸象模型,这一远在公元前一万年就已灭绝的物种,成了汪建和华大基因试图参透“生死奥义”的标志之一。

华大基因的员工们享有接受基因检测的便利,他们每年的体检中都包含一些相关项目。除此之外,员工接受基因检测还可以享受价格优惠。汪建为人所熟知的一个观点是,如果华大员工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那将是一种耻辱。

在公司大门之外,他们面对的是另一个可观的市场。据国家卫健委去年9月透露,中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5.6%。另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超过8000种,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出生缺陷发生。

而帮助华大基因啃下市场份额的正是它的明星产品,无创产前检测(NIPT)。按照2018年财报中的说法,截至去年末,华大基因累计完成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超过430万例,检出率和特异性均大于99%。

一位华大基因代理公司的人士告诉“商业人物”,除了唐氏患儿筛查之外,华大基因还提供孕前遗传病基因检测,涵盖神经、内分泌、骨骼、肌肉等人体多个系统600多种遗传病547个基因,近6000个致病突变。她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在无创产前检测方面,“如果华大都信不过的话,你还能信的过谁呢?”

65岁的汪建依然在战天斗地,但上市不足两年的华大基因却是疑谤缠身。

尽管华大基因否认了虚增利润和违规关联交易的最新诘问,但很明显,它正在遭受资本市场的一场冷遇。其实华大基因的成长历程并不乏外界质疑,2017年的上市,让原本存在于业内的争论逐渐公开化。于是,随着去年连续发生的“举报门”、“圈地门”和“癌变门”等事件,猝不及防的华大基因不得不接受更多的冷峻审视。

华大基因的技术壁垒是核心问题之一。2010年初,华大基因手握6亿元国开行贷款,向美国行业巨头Illumina采购128台高通量测序仪和配套试剂耗材,据称单台价格超过50万美元。此后三年左右,华大基因都一直是Illumina的最大采购商。

Illumina是典型的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玩家,在它面前华大基因很难捞到便宜。“Illumina的测序仪灵敏性高,筛查基因突变漏的少,有些实验不用不行。并且,Illumina始终不肯降低试剂耗材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华大基因这几年一直想减少依赖,Illumina的测序仪能不用就不用,实在不行才重新考虑。”一位接近华大基因的人士说。

在他看来,目前基因测序仪和大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一样被国外所垄断。华大基因使用的是现成的机器和耗材在检测,因此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太高,更重要的是熟练度、细心、工具和脚本的运用。“自研测序仪就完全不同,技术门槛很高。华大自研的测序仪如果竞争力强,还是可以一战。但去年开发的超高通量测序仪MGISEQ-T7,读长太短(注:表明仪器性能略逊),仅能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重测序,这里面的核心技术相对就一般了。”

于是不知从何时起,以高科技形象示人的华大基因,也被外界打上一个“基因界富士康”的称号。有意思的是,这个充满戏谑意味的称号不仅没有激怒汪建,反而被他拿来验证华大基因以工业化方式进行科研的成功。

在此前接受许知远《十三邀》的访谈中,汪建也声辩称,华大基因测序获得数据就像达尔文不断积累标本用于研究一样,这些数据最终会派上用场。他一边为达尔文在科学界被低估鸣不平,一边又乐观地表示,人的生老病死将会变成一个3D或4D的系统,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他憧憬,一个没有基因缺陷的世界很快就要出现。

汪建和华大基因就这样以模糊不清的面目,感受着来自外部的各种情绪。他一会儿成为任正非口中“有争议的神人”,一会而被比作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禄,一会儿又成了充满激情的行业领袖。在知乎平台上,更有内心纠结的医生从业者直陈,任何技术都无法囊括所有基因缺陷位置和类型,更何况人类已知致病因素还是冰山一角。“汪老板做过不少大事,也是个很有学术背景的人,我很敬佩。但是希望宣传上稍微有点分寸,不要再过分夸大基因筛查的作用。”

但不管怎样,在这些内外交织的争辩和评价中,华大基因的A股行情已今非昔比。在上市初期一口气创下19个涨停板并触及261元的最高点后,当前股价仅徘徊在60元/股左右。创业板那些落魄的市值王们就在眼前,华大基因显然不会乐意加入他们的行列。

“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这十二个字是汪建对自己的评价。这与挂在华大基因官网上“基因科技 造福人类”这一口号的调性相去甚远。

为了实现汪建倡导的“活得更久”的目标,华大基因上下充斥着保持健康的浓郁氛围。汪建喜欢爬雪山,他登上过慕士塔格和希夏邦马峰,也和老朋友王石一起登顶过珠峰。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20岁,在他工位的旁边有一个吊环,一次性可以做十几个引体向上,这让比他年轻20多岁的许知远都连叹不如。

汪建身上又有很明显的反传统倾向。他厌恶西装领带,认为这是工业时代的服饰产物。他也完全不理会所谓追求人生意义这套。在外人面前,他甚至说自己都不读书,因为书中代表的都是过去的东西,而他并不想被书本所束缚。至于被人们热情赞颂的莎士比亚、歌德和鲁迅,他更是直言自己“从来不看他们的作品”,觉得这些人活得根本没有自己这般洒脱。②

这样的汪建需要信众。华大基因的员工们跟在他身后,毕恭毕敬地聆听着“汪老师”的教诲。与此相对的是,过去几年选择从华大基因出走的人也络绎不绝。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在华大基因创办16年之际,包括王俊和李英睿等在内的华大基因四位核心高管离职,引发一次严重的人事地震。

王俊

这些离开汪建和华大系的人,纷纷组建新的团队并重新杀回老东家所在的领域,成为市场上被人熟知的“华小”和“华创”。其中典型的代表,除王俊等人创办的深圳碳云智能之外,还有由华大健康原高管创立的贝瑞和康,以及由华大科技原高管创立的诺禾致源。这些后来者在生育健康和科研服务等细分市场,已经与华大基因构成直接的竞争。

当听到近期华大系又展开瘦身裁员计划时,上述接近华大基因的人士向“商业人物”吐露,前几年由于公司内部内斗频频,各个山头均上马新产品线并大规模招人以壮大自身势力,结果市场反应并不如意。裁员这件事其实早就应该进行,收缩产品线必然意味着多余的人将被迫离开。

剩下汪建仍然站立在华大基因船头,带领着不断更换的追随者们继续为基因理想而战斗。汪建说过要建造一个新式的乌托邦。我猜测,这个乌托邦里不仅人类的生死完全可以掌控,连水稻、桑蚕、大熊猫、牦牛和阿拉伯骆驼的生老病死,基因技术也能够轻松自如地施加影响。这是另外一个美丽新世界。

毕竟,这些事正是目前汪建和华大基因所在做的。

参考资料:

①.《基因理想国》,作者:杨潇,时尚先生Esquire

②.《十三邀》第六期:许知远对话汪建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