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艺术展,看霍克尼的笔下悠闲与颜文樑赵开霖画中逝影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9-05-23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失重”艺术展之“时代与经典”对谈(片段)。(06:03)

艺术中的“失重”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艺术的经典与民族性?

近日,由香港吉美艺术机构主办,上海西洋艺术专委会协办的“‘失重’艺术精品展”在上海新天地壹号会所对外展出,展览除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颜文樑、张功悫、邱瑞敏、赵开霖等的艺术作品,还展出了毕加索以及大卫·霍克尼等简净明快的速写小品。

在开幕式之后,主办方举行了一场名为“时代与经典”对话访谈活动,来自艺术界、评论界与收藏界的人士就艺术的经典与民族性等相关话题进行了对话。

上海新天地壹号会所“失重”艺术家展现场

“失重”艺术展的展线是从上世纪初中国第一代旅法老艺术家颜文樑的城市街景、自然风光作品铺展看来。随后,便是如今已95岁高龄的艺术家张功悫上世纪40年代的静物油画,再到邱瑞敏等的飞鸟、孤树、村庄、海滩。最后,则是新生代艺术家Max Ma的花卉作品。这些不同时代的中国油画家们的画中体现出的多是自然、纯朴,本真的视觉感受和意境引起观者的共鸣,有着一种真实的力量。

颜文樑,《人民公园》,板上油画

邱瑞敏,《风景之一村庄》,1999年

Max Ma,《圆·大昭寺觉卧佛-释迦牟尼佛祖12岁的等身像描金》,2015年

在这些作品之后,展厅的正中央巨幅大作扑面而来的却又是另一种风格:旅美写实主义艺术家赵开霖的大型油画《逝》便被悬挂在那儿。这件作品是赵开霖2019年的新作,读来忧郁而宁静,作品在写实的语境下,抽象地表达了当下都市里华美面具下的人性危机。

赵开霖,《逝》,2019年

在《逝》中,科技感的银灰色基调、梦幻的情节、虚幻抽象的象征主义手法、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这件黑白灰色调油画作品,营造着非现实的存在空间,透露着人物内心的脆弱和呼唤;画面中的多块白色、透明的肌肤、混凝土的几何形体、向着远方没有终点的透视斜线、静止的看似飘飘欲仙实则虚幻的女子和抽象运动状态的小人这两个在相互叠加重置的空间里没有沟通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悄然揭示了今天都市生活中人们内心强烈的孤独感,以及冰冷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然而同时,又隐含着对温情的希冀和呼唤。

赵开霖,《心羽》,2015年

此前,画家赵开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就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艺术会随时代而变化,但心底的那方纯净并不会变化。艺术不是技术,不是手段;是观念,是语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表达方式。”

在展览现场,香港吉美艺术机构艺术总监、展览策展人Jessica Tsai告诉澎湃新闻,“失重”是一种飘忽的状态,失去地心引力和失去本真同样让人迷茫不知所向,这种飘忽而孤独的状态,可能正是科技和大工业发展下都市人群的内心写照,但是人心和人性总是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真善和美,所以呼唤本真、渴望温暖的呼声,从艺术家们的笔下放送出来,尤显珍贵。

展览现场,展览策展人Jessica Tsai(左3)在讲解作品

此次展览呈现的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多件速写小品格外引人瞩目。一件是大卫·霍克尼的彩铅画,另一件速写则是毕加索的晚年作品,两幅作品皆是律师、收藏家韩启蒙的藏品。

大卫·霍克尼彩铅作品,韩启蒙藏

大卫·霍克尼的这件彩铅作品,画中人物是他的朋友、文艺批评家Pierre Restany。这是霍克尼接受其采访时画的肖像。这件作品创作于1974年作,而霍克尼那幅去年拍卖价为9千多万美元的《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作品是1972年创作的,属于艺术家盛年同一阶段的作品。霍克尼用以柔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这位评论家在访谈后抽着雪茄的片刻悠闲模样。据了解,收藏家在得到这张画时,也得到了这段采访故事的采访手稿,非常珍贵。

而毕加索的线描作品作于1972年7月13日,是毕加索九十一岁时的画作,不到一年后他就去世了。该画1971年11月到1973年1月在 巴黎 Louise Leiris画廊展出。那段时期,毕加索都在画一些带有情色意味的作品。

此外,还有有着法国“鬼才”之称的让·谷克多(Jean Cocteau)的版画作品。让·谷克多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20世纪最富才华的艺术家之一,这位身形瘦高、举止优雅的法国人即是是艺术家、导演、作家、诗人,也是剧作家、演员,也正是他带领毕加索走进了戏剧界,使他重新培养起对造型的兴趣,与他一起走在“恢复秩序”和恢复传统价值观运动和回归。他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神话、诗意和奇幻。

让·谷克多(Jean Cocteau)版画作品

展览作品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了今天的油画新作,试图表达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灵魂状态在每一个时代中所产生的作品是怎么样的。“在不同的时代下,艺术家都要用灵魂去感受,去表现,不要失去自己的重量和灵魂的温度。在看作品的时候,仅仅是美是不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要表达怎样的自我,表达什么样的情感?”Jessica Tsai这样说到。

让·谷克多(Jean Cocteau)版画作品

“这其实就是展览的初衷。”协办此次展览的上海西洋艺术专委会主任张跃表示,经典的艺术作品,常能让人驻足、宁静和思考,而当下的艺术,如何能找寻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是艺术界的重要课题。

上海西洋艺术专委会旨在为艺术界、收藏界与艺术爱好者构建一个优质文化交流平台。张跃表示,“这是一个小众的团体平台,大家互相提升鉴赏水平。我们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博物馆之旅、艺术家工作室活动及讲座等活动。”

在展览开幕时后,Jessica Tsai与旅法艺术家方世聪、收藏家韩启蒙、艺术评论人顾村言进行了一场名为“时代与经典”对话与访谈活动。访谈中以心目中的经典艺术为开端,伸引出85新潮以来的中国艺术家所面对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状态等相关思考。同时,访谈也对当代艺术的抄袭问题、艺术民族化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时代与经典”对话访谈现场

在旅法艺术家方世聪看来,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艺术家,特别在时代转型的时候。同时,他也强调了艺术伟人的一些品格、精神,“艺术大师都是很淳朴的,像个农民或苦人,凡高、高更都是那样的,总觉得自己不够,这样他才会更努力。”艺术评论人顾村言认为,“真正的大师并不是当时的时代所评定的,他们的共通点一方面当然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力,但更重要的在于人品,真诚,低调,关注于自己的内心与这个时代,惟其真诚,才可以通过作品打动人心,真正的艺术是通过个体的情感与作品,来回答他对生命与所处时代的思考,所以,他必然会是超越于这个时代的。”他认为,对于浮躁的社会,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迎合资本或权力,而应该有着自己的定力。律师、收藏家韩启蒙则以梵高的创作与曹雪芹与《红楼梦》做比喻,认为好的故事是带着感情的,而非有商业目标的。

对话与访谈现场,“失重”艺术展策展人,香港吉美艺术机构艺术总监Jessica Tsai

对话与访谈现场,艺术家方世聪

在访谈中,三位嘉宾也对前不久成为艺术界热点的“叶永青事件”进行了点评,也探讨了创造、挪用、抄袭等问题,并认为这一事件折射了当下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被给部分艺术家敲响了警钟。方世聪认为,艺术本质创造性的,其本质是独创的情感转移,在判断艺术家的作品是原创还是抄袭时,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一种衡量标准。

对话与访谈现场

对话与访谈现场,收藏人韩启蒙在发言

访谈的最后一话题则是围绕着艺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问题展开。韩启蒙从收藏的角度出发,谈及了自己的收藏理念,“西方的油画,东方的国画都是骨头里面的东西,因此在收藏上,我会收藏西方画家的西洋画和中国画家的中国画。”

顾村言则认为,艺术的民族化并不是虚的,也非刻意的,与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与真诚表达有很大关系,“一个艺术家,如果真诚面对自己所处的地域、教育以及传统,其实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会有其民族性的成份在其中,这是基因。就像江南人如果真诚面对自己的胃与味蕾,还是喜欢江浙菜系,是不可能永远以黄油面包作为食物的。”

方世聪结合自己在法国旅居17年的经历为例,认为绘画是跟着基因走的,即使在法国生活那么多年、学习法国的技术、生活状态,其作品依旧被评价为有着东方韵味。他认为,艺术民族性就是基因,所以在作品中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而基因就是文化。法语中的‘文化’译成中文便是耕耘,文化是耕耘,如果没有‘文化的耕耘’,是创作不出好的艺术品的。”

据悉,展览““失重””艺术精品展将展至5月31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