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民族歌剧《英·雄》:为两位湖南英烈高唱赞歌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5-20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英雄是引领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灯塔。5月19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由湖南省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排演的民族歌剧《英·雄》,在上海保利剧院上演。当两位主人公的真实事迹被投放到幕布上时,有观众的眼泪被勾出来了。

《英·雄》的主人公均为湖南人,“英”是缪伯英,她于1920年11月参加由李大钊组织的党的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雄”则是其丈夫、株洲人何孟雄,两人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9年10月,缪伯英在上海病逝。1931年2月,何孟雄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缪伯英的灵柩和一双儿女均不知所终。

因为牺牲太早、资料不多,缪伯英和何孟雄的故事如今鲜为人知。几年前,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送戏下乡”,听闻了两位共产党员的故事,深受触动。

创作团队很快被组建起来。他们不分寒暑,在各地广泛搜寻二人的历史资料,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剧本创作。他们多次深入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缪伯英亲历的“二七”大罢工、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等各种历史细节纷至沓来。

2017年,《英·雄》从全国143部歌剧中脱颖而出,入选原文化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的9部重点扶持剧目,也是唯一一部由地级市院团创排的剧目。2018年1月,经过4年时间磨砺的《英·雄》,在湖南株洲正式首演。

演出照。

通过“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这部歌剧塑造了一对轰轰烈烈的英雄夫妻形象,革命岁月的青春、热血、理想、信仰贯穿全剧。

编剧张林枝说,既然以真实人物为原型,有任何一点违背历史真实就站不住脚,两人留下的资料不多,从恋爱、结婚到牺牲,夫妻二人十年行动的轨迹都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里抽丝剥茧。为此,她为二人各编了一套年史,详细到某人某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在一起、什么时候不在一起,“历史的真实不敢违背。”

另外,主旋律作品容易陷入说教的窠臼:歌词生硬直白、缺乏故事性。这方面,《英·雄》也做了一定突破:故事娓娓道来,更有多个唱段歌词优美、易于传唱,诸如,“来不及留一张婚照,与你携手人生锦绣。没能够共一行书页,和你写尽天长地久”“握住你的手,握住了春风杨柳,握住你的手,握住了太阳的火热、月亮的温柔”……张林枝说,歌剧虽然是外来艺术,但也要考虑中国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于是,她既融入了乡村俚语,也融入了古典诗词式的长短句。

音乐上,剧中出现了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以及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运用。作曲杜鸣是湖南人,从小时受湖湘音乐熏陶,“两位革命先烈曾在湘东一带活跃,于是我用了大量湘东音乐元素,希望人物的音乐形象更符合湖南人的气质,更接地气,更可信。”

总导演黄定山说,创作时他们碰到了三大难点:一来,红色题材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而他们在打造两位英雄时是像普通人一样去塑造,缪伯英勇敢、泼辣、率真,何孟雄直率、刚烈、开朗,骨子里能看到湖南山水、湖南文化养育出来的鲜明性格;二来,在审美和风格上追求时尚,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受新思潮影响,追求共产主义、民族解放,志在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那时候的他们就是非常时尚的年轻人;三来,追求整体戏剧观,从“听歌剧”过渡到“看歌剧”,不仅要好听还要好看,从听觉到视觉调动观众所有的感官。

来上海之前,《英·雄》已经演了55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主创团队亲眼目睹了场场爆满的盛况,导演坦言,他曾经很担心年轻观众的反应,当他看到年轻人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此共情时,他出乎意料,也在不断思考,“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在追寻信仰,一百年后的年轻人也在追求信仰,所以他们达成了历史的桥梁,有了共鸣,历史上的人物才能走进今天观众的心里。”

此番来上海,《英·雄》出动了300多人的庞大演职阵容,除了演员,总策划、出品人、导演、编剧、作曲等主创团队亦随团保驾护航。

为了备战中国艺术节,剧组专门调整日程准备了几个月时间,剧本、音乐、表演、舞美、音响、人物细节等方面修改了20多处,不断打磨,不断精练,不断修订,有时候一晚上就要开两三次会,几乎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

“这部剧已经演了55场,娴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如何在娴熟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这真是难上加难。”虽然难,第一次来上海向上海人民汇报演出,黄定山形容他心里是有底气的,“这部歌剧的气质是青春和年轻,我们的两位主演(刘洺君、毋帅斌)充满青春和朝气,他们很年轻,艺术需要年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