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敦煌·慈悲颂》中国巡演六月开启:听见敦煌的声音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9-05-18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5月17日,“谭盾《敦煌·慈悲颂》2019中国巡演”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亲临发布会,讲述六年创作历程,并现场展示了剧中敦煌反弹琵琶乐舞片段。

《敦煌·慈悲颂》是谭盾用时六年创作的作品,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壁画等深具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民众基础的民俗故事。2013年谭盾应敦煌研究院与敦煌基金会的邀请参观了莫高窟,被敦煌壁画祥和宁静的氛围感动,更被敦煌壁画中所呈现的数百种乐器及大乐队的演奏形式震撼,他希望用音乐重塑敦煌故事。

为了寻找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古谱,谭盾也去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搜求珍贵的乐舞古谱,他也深入到中国各地去寻找古乐活化石匠人,还去到日本向家传历代的长安琵琶匠人后代学习琵琶制作法,《敦煌·慈悲颂》中,谭盾将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乐的思考与西方交响乐的形式结合。

本次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电广传媒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韵洪传播、上海听音寻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发布会上,谭盾告诉澎湃新闻把敦煌的壁画转换成声音首先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历程,其实也蛮具有技巧性。“比如九色鹿的故事,我每次听到这个故事都能感受到它的节奏性,敦煌壁画九色鹿所流露出的那种姿态,我好像能听到鹿奔跑的那种踢踢踏踏的声音的节奏。这种转化的确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层面。”谭盾十几次去敦煌采风,他常在三、四点人逐渐少的时候近距离观察壁画的颜色与笔触。

《敦煌·慈悲颂》中的《九色鹿的故事》改编自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声乐协奏曲中的全部角色,将由一位歌唱家担任,雷佳与谭盾将四种歌唱法(民族、戏曲、说唱、美声)的声音造型融入该作品,在古典音乐的作曲形式中挖掘文化内涵。

谭盾也表示,《敦煌·慈悲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每一次去敦煌感觉都不一样,所以每一次你看到的自己都不一样,敦煌的壁画其实就是我自己的一面镜子。我是觉得通过写敦煌这个作品,我也可以把自己看得更清楚。”

本次巡演也是《敦煌·慈悲颂》首次在大陆地区演出,由谭盾指挥,沈洋、谭维维、巴图巴根、朱慧玲、王传越、郭森、陈奕宁领衔主演,由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辉煌历史,响誉世界交响乐版图的佼佼者——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及德国吕贝克合唱学院等来自19个国家的二百多名音乐家组建演出阵容。

关于现场由舞蹈家陈奕宁表演的反弹琵琶舞片段,谭盾说:“大家听到的是唐代的音乐,音乐不是我做的,是我通过古谱翻译的。当她的舞姿从壁画里边飘出来,你就会发现敦煌壁画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它蕴藏的能量很大,无论是素材、精神深度还是各种元素,都有许多挖掘的空间。”

谭盾的音乐跨越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众多界限,并已获得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多项艺术大奖, 包括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格莱美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德国巴赫奖、俄罗斯肖斯塔科维奇大奖以及美国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等。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谭盾为亲善大使,以表彰其通过音乐促进不同文化间对话的努力。

现场,敦煌研究院的领导也谈道:“敦煌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它过去之所以保存得好是因为那里自然环境比较干燥,人为干扰比较少。现在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进入洞窟以后会增加湿度、温度和二氧化碳,病害也会增加。像去年的游客是195万,前年是172万,几乎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幅在增长。我们敦煌研究院就要做一个工作,就是寻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一个平衡点。”

谭盾说:“我为什么要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就是想每年不止一百多万人看到敦煌,每年还可以有千万人听到敦煌的声音。”

敦煌壁画 九色鹿

“谭盾《敦煌·慈悲颂》2019中国巡演”将于六月正式开启,分别在西安音乐厅(6月9日),敦煌大剧院(6月12日/13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6月16日),青岛大剧院(6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6月20/21日)和北京国家大剧院(6月22日)进行六个城市共计八场的演出,其中6月21日和6月22日两场为《欧洲之夜》演出。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