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极简的《DK大历史》

2019-05-21 21:36
北京

文/苗得岁

什么是大历史?我最初接触到这个词,是30多年前读“闲书”时,曾读了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China:A Macro History(中译本为《中国大历史》)。那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在于作者把5000多年的中国史写在200多页的一本小书里,大气磅礴、提纲挈领。他在自序里称,他是受到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启示,“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形成的特点是:历史背景宏大;史料高度浓缩;运用归纳法,从政治组织架构、经济财政体制等多角度去检视与解读历史。

相形之下,《DK大历史》(DK Big History)则是一部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或世界史更为宏大的宇宙大历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生命、人类、社会、文明等无所不包!用“大历史之父”大卫·克里斯蒂安的话说:大历史“涵盖了宇宙中一切时间内一切可观察到的事物,它可追溯到138亿年前开天辟地的宇宙大爆炸……”它“会告诉你,我们的世界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你还会从中了解到,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宏大的故事中扮演的奇妙角色”。

大历史研究项目的“金主”之一比尔·盖茨,对“大历史”则总结如下:“毫不夸张地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历史学,还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长达138亿年的宇宙间万物的历史,《DK大历史》只用了不到400页的篇幅,它的极简程度可想而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该书开宗明义,先回答读者脑子里的首要问题:“什么是大历史?”

简言之,“大历史是关于你和我从何而来的故事”,即现代版的起源故事。这些起源故事是通过8个临界点的发生来进行阶段性叙述的:大爆炸、恒星诞生、元素产生、行星形成、生命出现、人类进化、文明发展、工业兴起。而这8个阶段的故事,都是通过大量图片、图表以及简短的文字来表达的。每一临界点均以“适当条件”开始,用两张图来表现临界点出现的各种适当条件。继而,简要介绍该阶段所发生的主要事件,有时辅以“确凿证据”。在几个重要的临界点部分,还增添用双开插页呈现的“大理念”与“大事年表”,以解释引入的新概念以及一系列大事件的时间尺度。因此,在这本300多页的“大书”中,文字只占一小部分。

开篇伊始,该书编者们就对大历史的功用,表现出满满的信心:“大历史帮助我们质疑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和我们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在现代知识高度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表面之下,仍然具有基本的统一性和一致性,确保不同尺度的历史仍然能够相通”。那《DK大历史》果真达到这一目标了吗?

读完《DK大历史》,我首先感到这似乎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等人2013年那本《大历史:从无到万物》的普及版。当然,一如多数DK出版物,DK所拥有的强大写作、插图与设计团队,使《DK大历史》更加给人以图文并茂的视觉好感。尤其是该书具有大开本对页展开的优势,使一些临界点的“大理念”与“大事年表”的呈现,十分出彩。

比如206~207页“创造力的诞生”,将自20万年前智人出现后的十万年内人类从使用皮革、缝制衣服、热处理石器工具、制造贝壳串珠装饰品等直到丧葬习俗的出现,再到其后的动物家养驯化以及农业社会的诞生,一系列重大的创造力事件被展示得清晰直观、一览无余。而350~351页的“进入人类世”,则把“人类世”这一新的地质时代的“大理念”阐述得简明易懂,人类的集体学习能力所带来的知识积累与传承、科技进展(工业化、原子能利用等)以及经济、人口和能耗的“大加速”,使其对地球能够施加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影响。因此,在“人类世”期间,生物圈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再是过去的地质和气候因素,而是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了。

诚然,这种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未来命运、从天文地质生物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宏大贯通的叙事方式,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乱,“不明觉厉”。但掩卷思定,又感到像是刚参加了一场美食品尝会,每种菜都吊足了你的胃口,可最后你依然觉得饥肠辘辘。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前些年那本风靡一时的《万物简史》(作者系美国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还曾获得“为宇宙立传,替万物写史”的美誉。但说实话,我觉得该书着实开了不太好的风气,以致在此之后,五花八门的“简史”,竞相进入图书市场。其中以色列的赫拉利推出的一系列的“简史”最为畅销,依我看来,其实很不靠谱。这些书的共同特点就是属于知识性快餐,实乃精神食粮中的“垃圾食品”。

总之,一方面,正如有的批评家指出的,这些大历史学家们,像是一帮登山者,在各学科专家所积累的知识大山上攀登,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只不过变个花样,试图把地球上最近所发生的一切与宇宙间过去曾发生过的一切联系起来。毋庸讳言,大历史学家常常并非是任一领域的专家,因而往往缺少权威性。不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虽未必掌握真正的知识和全部真理,但毕竟视野广阔得多,比局限在某一领域某些专家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能还是略好一点儿。

另一方面,这类书看似百科全书,实则跟《大英百科全书》风马牛不相及。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再也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所幸《大英百科全书》坚守住了一个好传统,即每一个条目都是聘请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撰写。然而,“简史”、大历史一类的书,大多不是如此(霍金的《时间简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可算是少数例外)。比如,在《DK大历史》中我所熟悉的生物进化部分,我就注意到几处重要遗漏或似是而非的表述。128-129页上对“动物生命大爆发”的介绍,竟只字未提近些年来“伯吉斯页岩”动物群之外的一些重大发现。135页上写古鱼类处,引用了科普作家科林·塔奇的话,而不是著名古鱼类学家科林·派特森的话。143页右上角“翅膀的构造”那一段介绍,显得含糊不清,有失严谨。除了其权威性不及《大英百科全书》之外,《DK大历史》之类的书,也不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提供深度阅读的导航。

尽管如此,作为一本“咖啡桌闲书”,《DK大历史》仍然值得推荐。坦白地说,在知识大爆炸、学术专门化的今天,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从这类书中比较“不费力、无痛感”地获取一般信息,也就够了。或许这就是此类书近些年来畅销的主要原因所在了。

最后,我不得不说:做学问的人就不能心存走捷径的杂念,但凡包罗万象、解释一切的东西,都不可轻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真正做学问的话,还是要花大力气、用笨功夫、钻研原始文献,方为正途。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学报》 (2019-05-17 第7版 书评)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