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廷济与文人圈一探清中期的金石学盛况

澎湃新闻记者 肖永军综合报道
2019-05-20 08:08
来源:澎湃新闻

张廷济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个时期正是金石学空前兴盛的时期。作为清代金石学代表人物,张廷济生活在金石学极其活跃的嘉兴,与同时代的学者及金石、书画名流有密切的往来。

5月18日,由嘉兴博物馆主办的“金石春秋——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在嘉兴博物馆二楼禾韵展厅开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通过作品展陈、文献资料介绍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张廷济与友人的书画作品,以及张廷济曾经收藏过的金石拓本、紫砂、砖、砚等。其中、费丹旭《设色果园感旧图卷》、张廷济藏明末惠孟臣紫砂陶带盖一滴壶、清拓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轴、《清仪阁藏石鼓文拓本长卷》等比较直观地呈现了张廷济与其姻亲家族、金石收藏圈和乡邻友朋圈的交往。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日。

嘉兴博物馆表示,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张廷济与其姻亲家族圈、金石收藏圈和乡邻友朋圈交往的展现,勾勒出乾嘉道时期金石学的盛况,以及张廷济在这一金石学辉煌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览现场

张廷济(1768—1848),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收藏家。原名汝林,字说舟,更字叔未,号顺安、作田、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人,世居新篁里。嘉庆三年(1798)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家居以图书金石自娱。一生勤奋治学, 精于金石考据之学, 尤擅长文物鉴赏,一碑一器都能辨其真伪,别其源流。富藏各类古器,自商周至近代凡鼎彝、碑版及书画、陶瓷等无不搜聚,并于家乡嘉兴新篁筑清仪阁收藏。

张廷济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这个时期正是考据学的高峰,也是金石学空前兴盛的时期。“乾嘉以来,欧赵之学盛行于时,阮、毕、翁、王著述相望。吾乡张叔未解元笃学好古,精于鉴别,金石器物,搜藏极富,筑清仪阁藏之。……叔未解元一生爱古好学之心,亦可共传于世。洵可与仪征阮氏、北平翁氏诸书并为艺林珍重也。”作为清代金石学代表人物的张廷济,生活在金石学极其活跃的嘉兴,与同时代的学者及金石、书画名流有密切的往来。张廷济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时常辩学论道,其学术思想亦相互影响。

展品

家族对张廷济金石书画的影响

新篁张氏家族世居新篁镇东圩,在张廷济生活的年代,张氏应当是江南比较典型的耕贾结合的家族。他们在当地不仅拥有一定田产,还兼营着商业,雄厚的经济基础使新篁张氏可以通过科举的形式从普通地主转向士绅阶层。作为一镇之楷模,张廷济之父张镇自16岁“即董里中平粜事”,并出资重建了太平桥、南星桥等。

乾隆二十九年,张廷济之父张镇重建太平桥
大中桥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南北首有“大中桥”额,南石栏额题“孝友睦婣任恤”,北石栏额题“康乐和亲安平”,为张廷济手书。

在张廷济的姻亲家族中,有金石、书画同好的包括其妻沈慎仪、岳父沈宽夫;长子邦梁、次子庆荣;弟张季勤、外甥徐同柏、侄张辛、从子张又超、张质夫、张让木;女张常熹、婿查世璜、亲家查奕照;姊婿沈铭彝及其父沈可培、沈可培兄沈可均;亲家汪俨斋等等。在家族经济实力的支撑和家族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张廷济通过频繁地交游,获取了他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同时亦得以声名鹤起,大大提升了自身及家族的学术与社会地位。

清道光十一年阙鸣珂绘张廷济题《篁里十景图咏合册》六帧 嘉兴博物馆藏

《果园感旧图》是费丹旭晚年的作品,为其人物画中最出色的杰作。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费丹旭在蒋光煦别下斋小住时正好遇到自己的书法老师张廷济与张辛叔侄,并巧遇放学归来的蒋光煦第五子蒋学洌。几人同游果园,当时蒋学洌才九岁,垂髫可爱,他们还“从游问字”。

清道光 费丹旭 《设色果园感旧图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年后(1849)的春天,当费丹旭再次来到别下斋果园时,当年的情景已不再:他的老师兼挚友张廷济于去年(1848)去世,而正值壮年的张辛也于同年去世,一年之中痛失两位挚友。而蒋学洌也刚早殇,年仅十二岁。这一年也是费丹旭的最后一次出游,他回忆起三年前陪同张廷济等人漫游果园的情景,故地重游,斯人不在,十分感伤,于是画了此幅图卷。这既是幅肖像画卷,也是幅遗像式画卷。

这次的重游是回忆之游、感伤之游,冥冥中费丹旭似乎自感时日无多。一年后(1850),费丹旭卒于湖州故居。

张廷济侄张辛、外甥徐同柏可以说是张廷济金石学研究的的助手和传承人。张辛(1811—1848),字受之,精摹勒刻贴,亦擅传拓,清仪阁摹刻法书碑刻多出其手,惜英年早逝。徐同柏(1775-1854)原名大椿,字籀庄,海盐人。徐同柏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第,遂从其舅张廷济专治金石文字。徐氏精研六书篆籀,于古文奇字皆能通释。因侄与舅这种特殊关系,所以也是与张廷济来往最勤的一位,同样也是张廷济在金石学上最重要的传人。张廷济在世时,徐同柏几乎形影不离,并时常居住于清仪阁。张廷济所用印,多出其手,得古器,必与之考证。

张廷济藏明末惠孟臣紫砂陶带盖一滴壶 嘉兴博物馆藏

展览中,曾由张廷济收藏的惠孟臣紫砂陶带盖一滴壶就可看出张廷济侄张辛、外甥徐同柏的关系。这把明代末惠孟臣制作的一滴壶原由海盐钱柞溪收藏。道光十七年(1837),对惠孟臣慕名已久的张廷济由张辛作缘收得此壶后,特配制了圆形红木壶座, 四方梨木盖匣,并亲笔撰书底款与题跋, 偕同外甥徐同柏、从子张辛考证、刻铭。

展览作品

清仪阁中的嘉宾与金石收藏

乾嘉道时期,张廷济以富藏、精鉴而著称于时,与前辈项元汴包罗万象的收藏相比,张廷济的收藏集中在金石相关领域,其收藏品种之全、之多,超乎想象。张廷济继承嘉兴金石学大宗朱彝尊,在金石收藏中与海盐张燕昌、仁和赵魏、海宁僧六舟等交往频繁;与阮元在其督学浙江时订为金石交,并以历次北上科考为契机,结识了学者官员翁方纲以及金石同好宋葆淳等。张廷济的金石鉴赏影响力辐射范围极广,北至京城南到广州,而且他与同好者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藏品的交易,更多的是相互之间对藏品进行探讨考释。在藏品增加的过程中,张廷济自身的鉴赏能力也与日精进,并在金石圈中声名鹊起,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金石鉴赏圈。

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廷济行书贺沈维鐈寿字中堂 嘉兴博物馆藏

对张廷济影响最为深远者,当推阮元。阮元任浙江学政时,编撰了在金石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张廷济是其重要参与者,书中大量采用了清仪阁所藏的金石器物。在师承关系上,张廷济尊阮元为师,而在日常生活中,阮元则呼张廷济为“金石友”,可见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843年,七十六岁的张廷济还赴扬州会晤八十岁的阮元,并作《眉寿图》以记事,一时传为艺林佳话。

张廷济所收藏的金石拓本

《眉寿图》拓本是张廷济题赠陈介祺(寿卿)的。陈介琪(1813—1884)比张廷济小四十五岁,两人属忘年交。拓本第一部分是阮元题的“眉寿图”三字;第二部分是扬州画家嵇枢画的《眉寿图》及阮元的跋;第三部分是张廷济长子张邦梁手拓“齐侯罍拓片”,张廷济摹写齐侯罍金文铭,并有释文;第四部分是阮元的长诗《齐侯罍歌》和跋;第五部分是“千石公侯寿贵”六字汉砖拓片,阮元有考据。

《清拓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轴》 嘉兴博物馆藏

另外,嘉兴博物馆所收藏的《清拓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轴》亦能看出张廷济与阮元的交往。晋孙登公和铁琴,因琴底刻有“孙登”“公和”及“天籁”,遂定名为“晋孙登公和铁琴”,或“天籁”琴。此琴明代为项元汴(子京)旧藏,项氏得此琴改其斋为“天籁阁”。在陈其荣所编的《清仪阁金石题识》记载有晋孙登公和铁琴,描述此铁琴与项元汴的关系,以及清朝孙垌庵、吴璥(菘圃)曾得之。

阮元、张廷济等人在此琴上留有题跋。张廷济跋中记录了铁琴尺寸、重量和流传经历,并作七言诗一首。拓片两侧有朱起(廉卿)、姚庆恩(春劬)所写跋文。

张廷济收藏重器——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首都博物馆藏
张廷济收藏重器——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首都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玺印也是张廷济重要的收藏类别之一。张廷济“积四十年心力,得周秦汉魏官私铜印四百馀钮,筑室贮之”,并于清道光八年(1828)六月十五自题“金篆斋”匾额。

1916年,同样喜好收藏古印的吴隐(1867—1922)花重金购买了“金篆斋”的书法原稿,并请七十三岁的吴昌硕书后耑。吴昌硕在后耑中评价张廷济的玺印收藏:“檇李张清仪,古癖由书淫。藏印四百方,铸凿窥璆琳。金篆颜其斋,翠墨传至今。”

清道光二十七年 张廷济 隶书轴 嘉兴博物馆藏

张廷济的书法

作为收藏家和金石学家的张廷济,其书法也受金石收藏影响而带有金石古意,篆、隶、行、楷皆擅长,而以楷书和隶书最具特色。由于张廷济在书法和功名上的成就,向他求字者络绎不绝,乡间友朋乃至地方书画名家以能得到张廷济的字为荣。张廷济与乡邻友朋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张廷济为友人所作的书法,或友人请张廷济写的匾额。其次,由于张廷济在书法上的名气,嘉兴及周边地区的许多画家,纷纷经人介绍或慕名前来请张廷济为自己的画作题字。另外,一些收藏家在得到心仪的书画作品时,请张廷济为书画做考释、写跋文,因此许多流传至今的书画后面都有张廷济的跋文。

(图文均有嘉兴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