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纪念贝聿铭:赋建筑以文化,让城市有灵魂

澎湃特约评论员 远山
2019-05-17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一生中,他创造了许多美轮美奂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长达70的职业生涯中,横跨中西方文化,将传统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与现代主义结合,创造出无数经典作品。“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也不认为自己属于哪一建筑流派,也因此,他从不阐释作品的理念,而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贝聿铭的传奇在于,他是首个被美国建筑公司聘用的华裔建筑师。他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耗费十五年构建的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还承担了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建筑之一卢浮宫的翻修,建成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最终获得挑剔的法国人广泛认可。不仅于此,贝聿铭通过一座座令人惊叹的“城市浮雕”,让西方各国看到一位来自东方的设计师,同样可以创造西方建筑史上的奇迹,在某种程度上,贝聿铭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在国内,也有不少贝聿铭奉献的经典之作。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他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作为封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东方的传统美学,也融合了贝聿铭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更浸润着他对家乡的神情,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建筑成就之外,贝聿铭的家国情怀同样让人动容。他出身苏州名门,狮子林曾是他玩耍的地方,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艺术给了他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上海读中学时,他立下了当一名建筑师的鸿志。18岁赴美留学,得到西方建筑的审美根基和专业能力训练。此后,虽常在国外,但他一生都钟情中国文化,心系祖国。据报道,他爱韩愈的散文与诗、陶渊明的文章。生于广州的他,晚年还坚持用广东话念唐诗;他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参与过广东援建的汶川映秀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贝聿铭是一位将不同文化有机串联的先锋实验者,这也使得他具备了丰富多元的建筑精神和设计风格。对于中国建筑设计界而言,未来也需要更多年轻设计师走出去,充分吸纳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建筑理念,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拓展视野。 

站在更宏观的层面,如何让建筑在文化产业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锻造独特鲜明的精神内涵和城市文化特质,已成为一个基础性的重大课题。贝聿铭横贯中西的文化底蕴,以及展现出的先锋试验与历史积淀化学反应,都提供了具有深远价值的参考样本。能否培养出下一个本土的、不限于建筑领域的贝聿铭,并为之提供文化人才建设的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关系到我国各大城市能否顺利地向着更高经济社会形态的“创意产业”和“文化名城”迈进,而这,也是对大师致敬、将其先行者理念传承光大的最好方式。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