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玄奘西行》:一张声音的地图,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5-17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玄奘西行”历来是影视剧的热门改编对象,然而,你是否听过用器乐讲这个故事?中央民族乐团出品的《玄奘西行》,便赋予民族器乐人格,全程用器乐串讲玄奘西天取经的事儿。

5月16日-17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玄奘西行》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作为艺术节51部演出剧目里唯一一部民族器乐剧,开演前,《玄奘西行》的门票就售罄了。

《玄奘西行》剧照

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大胆创新,不断改变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继2013 年、2015年成功推出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又见国乐》后,又于 2017 年推出了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由青年作曲家姜莹担任作曲、编剧、总导演。

“中国很多民族乐器是从‘丝绸之路’传过来的,像唢呐、琵琶、二胡,我很自然想到了玄奘,因为他不光有取经的故事,还有宗教背景、民族背景、历史背景,民族乐器的展现有了一个很好的承载背景。”姜莹说。

《玄奘西行》剧照

《玄奘西行》由十五个章节构成,追寻玄奘的足迹,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南箫、古筝、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艾捷克、热瓦普、冬不拉、萨塔尔、手鼓等悉数登场,演奏家们各展绝活,对“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进行了呈现。

整部剧巧妙地赋予了器乐“人格”,一件乐器代表一个人,每件乐器都有与之匹配的人物与故事情境。

例如:胡琴来自西域,剧中的石磐陀是胡人,用胡琴表示石磐陀就非常契合;高昌王和乌孙王是为了介绍维吾尔族乐器、哈萨克族乐器而设的人物;大鼓和埙再现了沙场将士的英勇无畏以及边关大漠长河的荒凉壮阔;琵琶不仅作为乐器,还作为祈雨法器出现在女神手中,改变了人们对琵琶的既定印象。

《玄奘西行》剧照

笛箫则代表了玄奘,笛箫一响,观众就知道玄奘出来了。这样设计的考虑有两点:一来玄奘要上天入地,笛箫携带方便;二来,胡琴、琵琶、扬琴、唢呐等都是西域传来的外族乐器,而笛箫是汉族乐器,符合玄奘的汉人身份。

为了这次演出,中央民族乐团出动了140人的庞大阵容,由常任指挥刘沙带队,丁晓逵、赵聪、冯满天等知名演奏家,刘扬、王龙等歌唱家参演,还特邀来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的艺术家助阵。

以往,弹奏家们只要老老实实坐在台上,把手中的乐器使唤好就行,这回,他们要扮演角色,不但要演奏,还要说台词,有形体动作,这种新鲜感把演奏家们的积极性和表演天赋都激发了出来。

器乐原本是很抽象的,但在《玄奘西行》里,每一件乐器的指向都很明确,人的喜怒哀乐、起起伏伏都在音符里,而从头到尾用器乐讲故事,在国内外更是堪称罕见。

“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每一件乐器都仿佛在说话。”“丁晓逵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动听的音乐,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玄奘。”有观众这样评价。

《玄奘西行》剧照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早已有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戏曲等诸多剧种,但仍未出现‘器乐剧’这一概念,究其原因,就是用器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实非易事,但我认为,全新的形式一定会给内容带来质的改变与突破。”姜莹说。

2017年问世以来,《玄奘西行》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英国、美国巡演了60 场,作曲家谭盾曾评价,这部剧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是声音的地图。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