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摇滚巨星”标签的鲍勃·迪伦,才是他最想成为的自己

2019-05-18 12:02
江苏

编者按:在本书中,作者李·马歇尔以时间为基本叙事线索,重现鲍勃·迪伦早期民谣时代、摇滚明星时代、“摇滚已死”时代,以及“永不停止的巡演时期”不同的明星身份,拆穿迪伦音乐中应对时间性体验的小把戏,带我们认识那个喜欢戴迪伦面具、幽默、俏皮、反叛,游离于时间之外的不老男神。
“人们总是盯着我”

在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上,我度过了无数心醉神迷的时刻,但说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97年10月1日在伯恩茅斯的那一场。在那场演唱会的前一周,迪伦的新专辑《被遗忘的时光》已经发行,对我们这帮占着前几排位置的粉丝来说,无不满心期待能在现场听到新专辑里的歌曲。可在整个主要节目单里,并没有新歌的影子。直到演唱会进入尾声,我才勉强接受与新歌无缘的事实,安慰自己道,除此之外,整场演唱会总还是无可挑剔的。但就在迪伦返场加演时,空气中突然传来新歌《思念成疾》的前奏旋律,只见迪伦走到麦克风前,声音响起。现场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那次经历之所以会如此清晰地烙印在我心中,并不单纯因为在现场听到了新歌的首演,其实更多的,还是源于对愿望成真的切实体会。记得在这首歌快结束时,迪伦唱道:

我因爱成病,我希望永远不再见你

我因爱成病,我努力让自己忘记你

那一刻,我感觉迪伦就是在直接为他面前的听众歌唱。实际上,他在歌词里满怀轻蔑意味的“你”,不正是我们这些粉丝吗?来自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粉丝的爱,已然让他不堪承受,因爱成病。但这样说又不乏讽刺——在最后几句歌词中,歌手的妥协之意清晰可见:

只是不知所措

我愿意付出一切

只要能伴你左右

不管我对《思念成疾》的解读是否正确,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迪伦与其听众的关系都充满了矛盾色彩。大约是伯恩茅斯演出的同一时间,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你知道的,从来都只是“明星”想让你知道的。

我不想写一本事无巨细的传记,讲述一个可怜而被误解的歌手如何受各方骚扰,如何频遭媒体的错误解读。传统的传记通常采取一种“主观主义”的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生活上,单纯挖掘其生平细节。

这种刻画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一系列孤立分散、显而易见的关系的堆砌(比如明星和唱片公司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被编织在一起,企图建构出一个连贯的生命故事,但这些关系或多或少都是由明星自己精心架构的。

这让我意识到了主观主义方法的第二大缺陷:假定明星的技能或个人魅力是其成功的直接原因。事实却并非如此,以上两点都不构成明星成名的必要或充分条件;很多资质平平的人成功走上明星之路,而很多魅力出众的人却与成名无缘。

倘若要对传记式叙述方法提出总体性批判,那就是它只试图从个体的人生故事里寻找解释其明星身份的答案。然而,我认为更有效的方法,正如如皮埃尔·布尔迪厄所建议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不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作家……而是他或她如何建构起自己今日的地位或‘职位’——比如某一特定类型的作家。

许多人不喜欢这条路,但于我而言,它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我被驱使着去做这件事,要么选择讨厌它,要么选择喜欢它。在舞台上我感到窘迫而尴尬,但另一方面,那又是唯一让我心生快乐的地方。那是唯一一个让你能做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你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乔恩·帕尔勒斯采访,1997)

1962年,迪伦作为明星出道,而这种矛盾性便开始与他的职业生涯相伴相随。从那时起,他就屡屡被卷入与粉丝和媒体的风波中,有时好似一场无休止的战争,其焦点无非是他的言行举止,应当如何与他人相处,应当如何作为,诸如此类。这种矛盾也一一映射在他的歌里:

人们总是盯着我 他们甚至无法

记住如何表现得正常点

他们的脑子里满是毫无边际的想法、图像和

支离破碎的事实

(《愚蠢的风》)

迪伦一直都在与“鲍勃·迪伦”做着斗争

迪伦一直都在与“鲍勃·迪伦”这个概念的解读做着斗争,我想写的正是关于这一斗争的。

因而,我真正要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迪伦的明星身份,而不是单地写一本传记,或是对歌词的进行分析。

迪伦是一名歌手,一位词曲作者,一个现场表演者,但最重要的,他是一个明星。这一身份已成为他个人存在的代名词。好比一个透镜,我们可以借此理解他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他的为父之道和离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他的创造性成就。

在当代文化语境里,“名人”通常指那些快速走红,而后又快速被遗忘的人,比如真人秀节目上的参与者。而迪伦则恰恰相反,他的事业已维持57年之久,据此,你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所付出的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过多关注他的名声,而是把注意力锁定在他的明星身份上。

埃文斯认为,“明星(star)”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一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所以我们在表述时,多使用“电影明星”和“流行歌手”这类词,而非“电影名人”或“流行名人”。关于这点,我想补充说明,一个明星应当在其名人身份之外还有大量作品的产出。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迪伦是一个明星而非名人。他在公众形象上与名人不乏共同之处,但也有着来自某一特定类型名人的独特元素——明星身份。当然迪伦不只是一个明星,他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明星——摇滚歌星。

如果明星总是具有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那么“鲍勃·迪伦”的标记就象征着摇滚,象征着六十年代年轻人的躁动不安。

摇滚本身如何被概念化,就会如何影响迪伦自身的明星身份。在迪伦试图抽身离开摇滚圈时,他的明星身份何以与摇滚概念愈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关于迪伦六十年代后事业的发展情况,相关的报道几乎寥寥无几,我将稍稍打破这种不平衡状态,谈谈迪伦的明星身份在何种情况下得到建构,以至于几乎抹除了他创造的神话般的历史。八十年代的音乐产业改造,迪伦显得无所适从,“永不停止的巡演”便成了他的对策。这一非同寻常的项目使他的明星身份得以重新定义,并带来了始于1997年的引人瞩目的强势回归。

这些内容都是我将要讲述的。

本文摘自《鲍勃·迪伦永不落幕的明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