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从工部局到人民政府: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9-05-15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4月30日,纪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研讨会暨《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老大厦(江西中路187号)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音像资料馆共同主办。

研讨会现场

这幢原工部局大楼,位于今黄浦区河南中路、汉口路、福州路、江西中路之间。20世纪初上海工部局筹建新大楼,后经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审查修改方案。1914年动工,由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楼建造工程一度中断。战后又多次修改设计方案,1922年11月新大楼竣工。该建筑外形呈现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在建造过程中,由于战争的原因,很多从外国进口的材料没有到位,只建成了三分之二,但其设计水平、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此后,工部局的一些重要机构陆续迁入。1943年大楼被汪伪政权占领。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国民党政府入驻该大楼。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此举行新旧政府交接仪式,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1955年起由市劳动局、民政局、卫生局、市政工程局等单位使用。

1922年11月上海工部局新大楼竣工

这里曾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地标,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年10月2日在此升起了全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后来成为了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这里也曾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殿堂,诞生过远东第一乐团,其内的礼堂是西方国家乐团在上海演出的首个剧场,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后也在这里的礼堂内进行过学术演讲……然而,这样一栋记录着上海近代变迁的标志性建筑,却在改革开放后日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1950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

为摸清这幢历史建筑的根底,外滩老建筑公司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调取了相关历史图纸资料,并赴英国皇家档案馆查阅翻印资料,几乎翻遍了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请上海市社科院专家团队配合整理与撰稿工作,最终于2019年4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从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本书从属于“城市更新与人文遗产·上海系列”丛书,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本书主编马学强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研讨会上,马学强对该书的立项与书稿撰写情况做了详尽的介绍。马学强表示,本书重点考察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围绕工部局大楼本身的变迁,包括该大楼的筹备、规划、建造及其使用情况;其次是与该大楼相关的史迹考察,即发生在这幢大楼里的重要人与事,并结合上海工部局演变与上海城市发展展开。全书以上海工部局大楼的变迁史为切入点,从大楼的筹建、启用、变动,到后来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到现今成了城市更新中的“老市府大厦”,这段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承载着上海城市的特殊记忆。围绕这幢大楼背后的人物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乃至政权、制度的嬗变,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从租界工部局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变迁。本书着重描绘了从上海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幢大楼自成为人民政府大厦后,在“人民上海”建设中发挥出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立项到书稿撰写完成,前后花费了三年时间。

大楼现状(2018年4月)

从近代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到1949年5月以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厦,这不是一幢普通的公共建筑,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上海的象征,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记忆。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