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律师与法官:一个故事,两种角色

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2019-05-14 17:55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一段法官批评律师“水平不够”的庭审直播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一起贩毒案,庭审已持续近五小时。法官风风火火,三次打断发言,要求律师抓住重点;律师不急不慢,申辩说“人命关天”,需要充分发表意见,上午审不完还可以下午接着审。

且不谈此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是否准确,也不论法官对律师的态度、言辞是否恰当,单从情绪管理上看,这位律师的内心是强大的。尽管面对攻击和嘲讽,但他没功夫生气,他还要继续演下去。毕竟这里是法庭,大幕已经拉开,演出尚未结束。

我们知道,一个成功的演员能用语言或其他手段展示出栩栩如生的景象,即便从未发生,也能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律师的任务非常类似,演员的气质和一点自欺欺人的天赋是必不可少的,律师必须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自己当事人动机的合法性。

他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当事人的立场深信不疑,一旦他重温案情,哪怕开始还对案件感到怀疑,他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描述。到出庭审理案件时,他早已对此确信不疑,而且他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这使得律师在法庭上能够理直气壮、口若悬河。哪怕法官再三喊停,也无法打击律师充分辩护的热情。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国度,律师与法官的关系都有那么一点微妙。

曾任美国总统顾问的塞缪尔•罗森曼说:“让我们面对这样一种令人悲伤的现实,很多时候,太多太多,美国法院的法官席都被无能之辈占据着,这些人才智平庸,在法律专业方面更是愚不可及。”而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沃伦•伯格也无可奈何地说过相反的话,“出庭的绝大多数律师是不称职的,比如说,缺乏充分准备,缺乏适当反询问的能力、缺乏提出专家证人的能力、缺乏表达异议的能力、缺乏对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

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互相指责在中国更为普遍。法律界有则段子,说“法官一思考,律师就发笑”。这明显是律师对某些法官专业素质不高的嘲弄。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官也压根瞧不起律师。他们的段子则说“律师一发言,法官就发笑”。这悲哀地表明,律师在法庭上的滔滔不绝大多只是庭审的点缀。

如果一旦出现司法腐败,法官与律师则互相指责是对方把自己拉下了水。记得几年前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两高”报告时有一段发言:“当事人向法官行贿送礼,一般情况下法官都不敢收,但是律师就不同了,借助律师这层关系,很多法官都被拉下马,坏事儿的都是这些存心不良的律师。”这段话被某报记者冠以“坏事儿的都是存心不良的律师”的大字标题,经多家媒体及网络广泛传播,中国律师群体的形象被置于舆论评议之中,一时骂声此起彼伏。此话后来被澄清为断章取义,但确实让律师们心有不平,也让律师和法官之间的关系更为刺眼。

美国律师罗伊•科恩曾经有一句名言:“只要我认识法官,我就不在乎对手是否懂法。”现在大多数律师都不那么直接,但是他们常常对当事人暗示,律师与法官的亲疏远近将决定当事人的命运。问题在于,他们可能是对的,至少某些法官是这样。

“认识的法官越多,律师就越好”这一观点长盛不衰。当事人自然要寻找有影响力的律师,认为他可以带来更好的诉讼结果。初出茅庐的年轻律师发现,备受同行和客户推崇的是那些和法官们熟络并且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而不是熟悉法律擅长起草法律文件的人,这不能不让人心灰意冷。

所以,视频里出现的这位律师,和法官并不熟络,这是好事儿。我倒是很想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一下律师承担的压力。

作为一个律师,你有没有健康的体魄来承受长期不间断的身体疲劳?承受长期的案牍劳形以及不眠之夜后站在令人窒息的法庭上的无休止的轮番轰炸?你有没有强大的内心承受失败颜面扫地,比如法官一再说你“水平不够”?承受有罪判决即使你深信你的当事人是无罪的并且你是他唯一的希望?

即使是律师,所谓的情感抽离的专业人士,也经常发现自己陷入诉讼带来的紧张情绪里。一位出庭律师对心理医生说:“我晚上做梦都是手里的案件,即使案件已经了结,胜负已成定局,我还是会梦到它,直到下一个案件出现。如果要出庭,我不能吃早餐,即使吃了我也会吐出来。”即使没读过弗洛伊德,我们也知道,他工作压力太大了。

高度紧张和精力的投入使得律师体能和心理消耗巨大。民事案件还好,无非是损失金钱。刑事案件关系到生命和自由,就像外科医生一样无从知道手术结束之后病人的情况一样,律师的噩梦和医生一样,竭尽所能的完美手术可能救不了病人,而律师即使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和技术上最娴熟的辩护,仍可能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后果。尤其是刑事辩护律师,可能一生大部分时候都生活在失败之中,因为当事人大部分时候都被送进了监狱。而且并不是每个当事人都能那么淡定的表示理解:“我并不奢望赢,我只是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

其实律师中间大有良善之辈,但天长日久,他们对法律习以为常,就像急诊室的医生对生死习以为常一样,他们天天面对无数的当事人,反复告诫自己需要抽离不能投入感情。因此他们慢慢变得具有攻击性,更加不友好,更加精确,更加没有耐心。他们都被训练的很多疑,永远不能相信别人说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怎样的事情。但往往如此神经质才能在律师行业坚持下去。

难怪梅伯恩勋爵说,我所见过的律师都具有相似的风格:难打交道、冷漠、疑心重重,喜欢挖苦和冷嘲热讽。据说他们熟知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精通世间最难以置信的交易,他们对尔虞我诈司空见惯,以至于无法相信任何人。据说他们也擅长使用拖延之计,时间是他们最好的武器,他们知道,任何人都能提起一个诉讼,但是有精力、热情和能力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寥寥无几,从提出律师函到作出可执行的判决,是一段漫长而充满变数的路程。

压力之下的律师不得不为自己建起心灵的外壳以抵御暴风骤雨的外部世界,可能是失败,可能是恶评,可能是无人共鸣。他的执业生涯是漫长的考试,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而且考官未必正确。

所以,恰如资深律师艾伦•德肖微茨建议的那样,如果没有准备好让自己的一生都要经受考验,那就换份工作吧。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故事,关键看你选择进入哪个故事。法治亦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离不开律师与法官双方的配合与尊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于每一个法律人而言,演好你的角色,便是对法治最大的贡献。

-----

作者陈碧,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