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手搅豆浆”要罚,“傍名牌”更是错上错

2019-05-13 17:42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一则疑似身穿永和豆浆制服的店员,在户外用手直接搅拌大桶豆浆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公众对永和豆浆食品安全的质疑。对此,永和豆浆官方出来“喊冤”,涉事店为假冒,未在义乌设立永和餐饮门店。

这不是永和豆浆第一次被“傍名牌”了。此前,江西南昌曝光过“永私豆浆”山寨事件;黑龙江大庆出现多家山寨“永和”门店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整个河南省,明明仅郑州有一家永和豆浆授权门店,可仅洛阳就有20余家挂名“永和豆浆”的餐饮店。

尽管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拥有数十项相关商标专用权,但商标保护的范围限于戴草帽的“豆宝”形象和文字“永和豆浆 YON HO”。不少“李鬼”店钻空子的手法,是“换字法”和“加字法”。前者如起名“永私豆浆”“永纯豆浆”,后者如将店名叫做“台北妈妈永和豆浆”“嘉兴永和豆浆”。不少假冒门店的招牌,把“永和豆浆”四个字放大,同时将前缀或偷换的字缩小、改字体,混淆视听。

此类“傍名牌”的行为,大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当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弱,对于商标文字标识的敏感度不高,缺乏辨别山寨品牌的能力,这也是小地方“傍名牌”现象泛滥的重要诱因。其实,不独永和豆浆一家,肯德基也曾遭遇过多起“被山寨”,肯麦基KMC、啃德起KFO、肯当劳KDL等招牌看起来令人啼笑皆非。

之所以会选择“傍名牌”山寨知名餐饮企业,说到底,还是对自家餐饮质量底气不足。以被曝查封的浙江义乌山寨永和豆浆店为例,店员直接伸手去搅拌豆浆,半个胳膊都伸进消费者直接入口的食品里,将消费者的健康置于何处,将食品安全的底线视若无物。

对餐饮企业而言,“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才是经营的王道。“傍名牌”固然能得一时便利,骗过路的食客赚快钱,可长久来看,做出食品的好滋味、赢得食客的心,找到回头客和好口碑,逐步建立自身品牌形象方为正道。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表示过,他非常喜欢路边的小馆子。区别于“傍名牌”的山寨店,这些老店门庭若市的秘诀,不是牌匾多么“有名”,而是食材的匠心酿造,美味的有口皆碑。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傍名牌”之路不仅走不远,未来也注定走不通。用心经营,将食品安全放在经营首位,从美食的滋味上做文章,才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道。也希望正牌饭店平时积极维权,别等到出了事才说那是“李鬼店”,这难免给人以“甩锅”的感觉。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