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在那些吐嘈里,读懂“中国式母爱”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19-05-12 15:23
来源:澎湃新闻

母亲节前夕,知乎上发起了“母亲节,如何优雅地夸妈妈”的问答,网友热情地奉上了“我长这么好看,都是妈妈的功劳”等奇葩答案。

半是戏谑,半是真话,以不认真的方式谈着认真的话题。“优雅”二字拿捏到了“中国式母亲节”的情感特征:中国人特有的内敛文化,让我们即使面对最亲的人也不愿意直白表达,于是“优雅”成为迂回曲折的遁词。

“中国式母亲节”的背后,是“中国式的母爱”,它是直白、现实、不矫饰、不虚矜的,有唠叨、有严厉,它可能少有美剧里的平等对话,却往往强势而不粗暴,刚强而有呵护。中国式的母爱,很多时候平凡得像你一天也离不开的白开水和空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和赞美。

基于互联网的漫不经心的、远离严肃的吐嘈文体,看似消解、回避了宏大叙事,却也打开了宣泄真实情感的闸门,通过不正经的吐嘈表达出平时不好意思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所以,我们能在“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瘦,叫妈妈觉得你瘦”“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吐槽里,收获关于母爱的最大共鸣。

母亲节前夕,“新世相”和《中国妇女报》等媒体搞了一个关于“假如母爱有形状”的活动。结果,网友的留言、吐槽五花八门,一下子征集到3257 个有关母爱的故事线索,并将其中62件日常物品做成一件高达5米的雕塑,其中有:巨型饭团、画上了图案的鸡蛋、账本、鸭子公仔、饺子、方向盘……

——因为女儿看动漫想吃里面的饭团,大连妈妈王秀云就努力去满足女儿的这个梦想,结果做出比拳头还大的“巨型饭团”;

——儿子小时候常常生病住院,吃不下东西,长春的妈妈耿春红就用水彩笔在鸡蛋上画上舒克、贝塔等卡通人物,哄着他吃完。

……

实话实说,这个雕塑更像一个“杂货堆”,但这种繁琐、混乱就像妈妈的日常生活,妈妈的包包总有你最需要的东西,有你小时候需要的尿布、口水巾,有你喊饿时随时拿出的小点心,也可能是你想出国留学、创业时,她低调拿出的那张银行卡。

其实,中国40年的高速发展,在学历、财富积累、社会见识、娱乐方式、通讯方式上形成了数道明显的代沟,在孩子一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常识和技能,却需要妈妈们花出大量时间去学习、迎合,就这样形成了很多两代人之间的“反差萌”,比如“巨型饭团”、画了舒克的煮鸡蛋。

网友@阿特拉斯耸耸肩曾讲:妈妈为他买了一份保险,但一个月只能领 90元,他问:“一个月只能领 90元,那到我老了,90元都不值钱了。”妈妈却说:“到时候你可以用这钱买个包子。然后你还能想起来这是妈妈给你买的,妈妈的爱每月都可以领,可以领一辈子。”你说妈妈不懂财富管理,妈妈却说你看不懂她的心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吐嘈,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我们用漫不经心的形式,表达着最直击内心的感恩;在数落妈妈的“失败”作品中,向人们夸耀着妈妈的真爱;在他人的平淡如水的故事里,遭遇让自己泪目的感动;在母亲节的各种商业促销的纷扰里,我们甘愿被“套路”,只是想借这个节日表达平日不方便表达的真情实感。

时代在改变,而母爱却没有改变,“中国式母爱”从唐诗里的“手中线”变成了逼你穿上的秋裤;从“倚闾望儿”变成微信那头笨拙地打字和老年表情包,无非希望你早点下班,路上安全;从你小时候叮嘱的“早点回来”到现在反复强调的“家里都挺好的”……妈妈总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把最大的困难默默留给了自己。

放在百年中国的尺度之下,中国妈妈的形象和社会定位也在改变,从围着灶台转的传统家庭主妇形象,走向事业、家庭一肩挑的“女超人”,克服职场竞争的压力、挑战时隐时现的偏见、承担抚育孩子的辛苦,做出“为母则刚”的榜样。所以,在母亲节里,我们还可能看到中国妈妈的这些自我吐槽:“当了妈妈,就再也不想过母亲节”“婴儿他爹般的熟睡,带过娃的妈自然懂”……

在吐槽中演绎的“中国式母爱”,貌似是叛逆、油滑的,却让无数人绕过心中那道坎,放飞了对母亲爱的表白。被吐槽的中国妈妈们,构建出了自己特有的精神气质:妈妈也可以是刚强的、美丽时尚的,她们不总是“任劳任怨”,心里想当“小公举”,却一直在孩子面前装“女超人”。

请珍惜今天的机会,向妈妈优雅地说出你对她的爱。

    责任编辑:沈关哲
    图片编辑:蒋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