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拓展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

黄春兴
2019-05-08 18:3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9年5月8日是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5.8-1992.3.23)诞辰120周年,为此澎湃商学院特别组织学者撰写了这一组纪念文章。最终,所有文章的旨趣“自发地”指向同一个问题:哈耶克不是那么“专业的”经济学家。其中,朱海就教授对《哈耶克文集》主编考德威尔的访谈中,考德威尔解答了一些对哈耶克的误解,特别强调了哈耶克的“秩序”思想;韦森教授的文章聚焦哈耶克的市场理论;而莫志宏教授则侧重于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的批评;黄春兴教授和方钦博士都解释了为何哈耶克后期的研究会发生转向。我们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够让国内读者更为清楚地了解哈耶克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哈耶克生于1899年5月8日,逝世于1992年3月23日。日前,友人说我们应该为他的120年诞辰写篇纪念文章。我想,最好的纪念文章应该是从经济学的今日发展去评价他的贡献。的确,我们常受限于自己的视野,不经意就抹煞大师们的高瞻远瞩。读过哈耶克的传记或是知道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之计算论战”(以下简称计算论战)的读者,都清楚知道米塞斯和哈耶克当时的论述遭到误读与误解的往事,而这事件要过了一个甲子,世人才真正理解他们当时的忧虑。

哈耶克第一次受到的评价是相当正面的,被称为“杰出的经济学者”。那时期约是1931-1944年间。当时,英国的罗宾斯邀请他到伦敦政治经学院,向英国经济学界介绍来自维也纳的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以下简称“奥派经济学”)。这是不同于英国传统的马歇尔经济学,也和正从剑桥大学兴起的凯恩斯理论处于紧张的对立。

我简单地说一下当时西方经济学的状态。经济学界约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重新诠释交换价值的边际效用理论。这理论在英语区的传承者是马歇尔经济学,凯恩斯称它为新古典经济学;这理论在德语区的传承者就是奥派经济学。当时批判马歇尔经济学最严厉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1928年,苏联展开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也就替代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奥派经济学在见到孪生的马歇尔经济学遭遇双面夹杀下,立即承担起三项使命:论述计划经济逻辑上无法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批评凯恩斯理论对未来经济的伤害、同时也指责马歇尔经济学遗忘了边际效用理论所强调的主观视野。由于那段期间社会主义迅速发展,奥派经济学几乎全力关注在计算论战上。

经过前三期的五年计划,苏联快速地在工业方面实现了超英赶美的目标,而同时的西方各国却陷入经济大萧条。那时的知识界几乎全面称赞计划经济,认定那是人类的新希望。在这大环境下,还有兴趣关注奥派经济学对计划经济之批评的人寥寥无几。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并赢得全球的名声。不过,这本书探讨的内容并非他之前讲述的奥派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之后数年,他又陆续出版了《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与自由》等书,也都是法政或哲学方面的论述。于是,世人对他给了第二度的评价:哈耶克已经不再是经济学者了。

“哈耶克已经放弃了专业经济理论的研究”,连出版《哈耶克传》的阿兰·艾伯斯坦也是这样地说,还花了几页的篇幅去探讨其原因。我这篇小文想给他第三度的评价:哈耶克一直都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并没有在1944年后放弃专业经济学的研究,而是以陈述更为宽远的文明愿景,好让当时的经济学能有新的标竿可循。我相信不少读者已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底下的工作就是把这些见解说得令人诚服。

就在哈耶克逝世的次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研究制度变迁理论的诺斯。但严格地说,他的专业研究在历史经济学。历史经济学不是经济史学,而是探讨历史条件的形成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譬如产权制度的形成或是人类寿命和生理条件的改善等。我们知道,个人的经济行动会受到周遭条件的影响。经济学家为了能清楚分析特定经济条件对个人经济行动的影响效果,就在分析时把非他关注的条件假设为不变。这种分析方法在马歇尔经济学就已经开始。譬如对厂商行为的分析可分成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前者是假设经营者在资本品之种类与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劳动力的雇用决策,而后者允许经营者可以同时对资本品与劳动力的雇用量加以调整。所以,微观经济学上就称短期分析为经营者考虑一年内之经营的决策分析,而长期分析是经营者对公司在二到五年的发展规划。

不论短期分析或是长期分析,也都是在给定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治体制下的分析。譬如说,同样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私人企业的经营者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会提出不同的规划。给定不同的制度与体制,会影响个人的长期和短期的经济决策,于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颁给了几位这方面的学者,如布坎南、奥斯特罗姆、威廉森等人。

经济学分析是否就此打住了呢?还不。试想,如果人类一旦突破了基因编辑或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结合后,新人种所组成的社会将会发展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政经体制?这些体制与制度将影响他们对于资本品种类的选择,然后才决定特定时空下的雇佣关系。事实上,我们还真不理解那时是否还存在当前的雇佣关系呢。诺斯获奖时还没出现当前的梦幻科技,但是,他已经开始研究用以定义“人”之条件的改变对个人和社会之经济活动的影响。他称这是历史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视野是逐步展开的,从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到制度经济学、宪政经济学、历史经济学。

人类的文明是可以不断开展的,而同时作为主体的人的定义也不断在改变。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强调:人是与社会同步演化,因此真正用以定义人的是本能与理智之外的规范,因为其规则已经内嵌在个人的行为中。这类人与社会的相互演化论述源自于苏格兰启蒙时代,而最后落实在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念上。简单地说,这个理念就是:一个由自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可能发展出什么程度的文明?人与社会既然同步演化,那么,自由社会的个人又能达到什么样的文明高度?当然,这不可能有答案,但是,至少指出了两条实现的线索,其一是对于更高文明内容的提出,其二是对于建构这些文明所需资源的发掘。

阿兰·艾伯斯坦认为哈耶克在1950年之后的著作,都是源起于他前几年发表的《经济学之知识》和《社会中之知识的利用》,其中后一篇文章还被美国经济学会选为过去100年来最有价值的20篇经济论文。换言之,哈耶克对经济学的研究并没停止过,只是其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他在参与计算论战时的思维。他从苏联五年计划的初期成功和社会主义者在计算论战中详实的计划蓝图中,体认到更高文明的内容不应该只是有效率地利用现有资源和生产手段就能实现的。在《自由宪章》的第三章“进步的通义”,他清楚地把一个社会的进步定义为:个人欲望的增加以及实现欲望之成本的降低。这里,欲望的增加是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而实现欲望之成本的降低则意味着更多知识的利用。

在哈耶克发表这两篇关于知识的文章前,他的朋友迈克尔·波兰尼已经指出:知识属于个人主观领域,有时连自己都不见得能意识到自己拥有。哈耶克接着讨论个人知识的利用问题:既然是个人知识,社会上的知识也就零零碎碎地分散在每个人身上。个人知识既然是主观获得的,就无法保证彼此能兼容,也就无法集中利用。如果社会进步仰赖知识的利用,那么,有何方式能有效地利用这些零散的个人知识?毫无疑问地,计划经济只会利用到少数人明确知道自己拥有的知识,所以不是答案。唯一的答案应是让个人主动且情愿地去发掘和利用他自己的知识。但要如何去驱动他?这答案也是唯一的,就是让个人独得他利用其知识所获得的利润。

利润能激励个人开发和利用他自己的知识去生产,但社会也只能从消费他的产出品中获得好处。如果个人能将他的知识内嵌到资本品,让资本品在重复被利用中发挥内嵌知识的生产力,就能带给社会极大的好处。个人的知识内容不同,其内嵌而成的资本品也就不同。只要资本品的交易市场是自由的,每个人就能凭其需要去选择能与他合作生产的资本品。这样就能够提供长期分析更多可以选择的资本品。所以,资本品市场就是知识交易的延展性市场,而市场的开放本质可以诱发资本品的不断改良和改变。

如前所说,选择资本品的长期分析受限于给定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组规则的集合,而每条规则都对个人的选择有所限制。社会是需要规则的,因为只有在规则下,个人为实现其目标的行动方能为其他人所理解和配合,而只有当彼此在行动上能相互配合下,各自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哈耶克称个人行动处于相互配合之状态为“秩序”。社会一定要有秩序,但秩序的类别有很多种。或者说,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才能在这些规则的限制下所挑选最具生产能力的资本品?这问题不就等于是将资本品作为知识之延展性市场再向上提升一层,让规则的选择也能在一个新的知识之延展性市场中进行?我们称那为规则市场,或制度市场,但本质就是开放,因为个人只能在开放市场中发现到能让他的知识和他人之知识相互配合的规则。

这新的市场允许不同规则的交易。若某规则获得多数人采用,就会成为当时的主流规则,进而发展出新的制度。这论点其实并不新颖,因亚当·斯密曾用它诠释过语言与司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化,而开创奥派经济学的门格尔也曾用它说明货币的出现和演化。哈耶克将这些演化概念纳入了他的知识理论,确立了文化演化理论的广义架构,并以开放平台概念建立各种经由知识内嵌所发展出来的延展性市场,而让这些市场的发展带动人类文明的走向。他认为在每一个延展性市场所长成的秩序,不仅构成人类的文明秩序,更能提供人类最大的生产能力。我们能列举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中介市场、教育市场、语言市场、货币市场、司法市场、政治市场、思想市场等,都是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生产力而情愿参与的交易平台,也让交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经由哈耶克的拓展,经济学的分析范围就沿着各种给定条件的不断内生化,而从短期分析、长期分析、扩展到制度经济学、宪政经济学、到历史经济学。若从这些分析方法所发展出来的内容来说,当前完整的经济学内容已包括了四大范围:论述商品内在价值之源头的“价值论”,分析不同商品之交易与合作的“交易论”,研究如何开创明天更为美好之生活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探索个人生命可能达到的文明内容,如自由、尊严、优雅、平静等的“文明论”。

总结地说,哈耶克并没有因为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对他的不理解而退出经济学,而是转去探索能让经济学家看得见的更远架构,从而期待他们能重新调整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作者黄春兴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