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丨棍棒教育“为你好”?你可知后果如何

澎湃新闻记者 陈明明
2019-04-30 20:02
来源:澎湃新闻

“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俗语经常被试图用暴力管教孩子的家长挂在嘴边,熟不知,“棍棒教育”往往不能纠正孩子不良行为,而会适得其反。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一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的节日,旨在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呼吁家长们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不要体罚孩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两天不骂提拎甩褂”,面对顽皮不堪的孩子,有些父母会忍不住用打骂这一简单粗暴伸手就来的方式来管教,还不忘嘀咕一句“这是为你好”。事实上,棍棒教育不仅仅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引起孩子心理问题。

棍棒教育的结果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如果打孩子所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假以时日可以康复,那么对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不是时间就能治愈的。

“在平时门诊中,因为家长打骂而产生心理问题来就诊的孩子不在少数。”梅竹表示,长期被棍棒教育管教的孩子会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

1.撒谎。孩子为了避免被打骂而采取撒谎这一应对保护措施,从而不会再和家长坦诚相对,通过撒谎来掩盖事实,让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艰难;

2.自卑懦弱。为了不和家长起正面冲突,孩子内心即使再不认同,表面上装出自己很服从很乖的样子,长此以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3.叛逆。家长对孩子的打骂会让孩子自尊心严重受创,会通过和家长的对立反抗来刷存在感,这就是为何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越打越皮”,有些孩子还会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伤;

4.粗暴言行。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长期受到家长打骂的孩子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在学校里遇到问题也会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导致在家被打出门打人的恶性循环;

5.孤僻。有些孩子被家长打骂后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没能力不够好才会被打骂,表现出沉默不主动沟通,不合群甚至容易被欺负。而有些家长在打骂孩子后会陷入后悔情绪,试图用物质来弥补孩子,此时孩子会因为前一秒被打后一秒却收到礼物而不知所措,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惶恐不安。

6.焦虑紧张。被打骂的孩子生怕自己稍有不妥,就会被拳脚相加,神经紧绷惴惴不安,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

收起棍棒后该怎么办?

那么,收起棍棒后,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循循善诱呢?梅竹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孩子出状况时,家长应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克制住自己的怒火,问问自己:面前这个不可理喻的熊孩子,是不是很像当初的自己?如果自己还是个孩子,会想被如何对待?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闯祸了,家长不能仅听老师的一面之词,要和孩子好好沟通,问清楚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清楚真相。如果真的是孩子做错了,你可以象征性地惩罚:让孩子面壁思过、取消之前计划好的出游等,具有仪式感的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孩子不能当着学校老师或者亲戚朋友的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不肯听取家长的劝告,固执己见怎么办呢?梅竹副主任医师建议,在不触及法律、不突破道德底线、不威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试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需要告诉孩子做这件事的后果,并且要自己承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家长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引导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总结归纳。”

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

很多父母们的普遍感受是,有时候面对“糟心”的孩子,简直要分分钟爆掉,特别是劳累了一天之后,各种“熊孩子”行为更是让人难以忍受怒不可遏,于是一大波“负能量”就宣泄到孩子身上。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认为,父母一定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家长当情绪烦躁时,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现在心情很不好,能不能先离我远点一点,让妈妈一个人静一静’,等调节好自己情绪再和孩子沟通。还有些父母容易对孩子发火的原因是,习惯性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孩子,没意识到孩子和成年人的认知层次不同。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孩子懂个啥’,这其实就完全没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待。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但同时他们在很多事上仍然处于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家长就需要能够真正的平等对待孩子。”

此外,沈奕斐认为家长不能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放,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予以表扬,“关注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假装看不到孩子的这些缺点,但只要他有小优点,就要让他清楚知道。找到孩子任何一点优势,并表扬他,让它在孩子这里变成可复制的行为,不断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量。”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