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施|运输枢纽的寻路设计如何让人心里有数

郭敏/杭州交通规划师
2019-04-24 13:32
来源:澎湃新闻

标牌起源于商业和建筑业,并随其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历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工程师参与过标牌设计,譬如,法国艺术家Hector Guimard将新艺术风格融入到了巴黎地铁标牌的设计,成为了巴黎的象征;工程师出身的哈里贝克(Harry Beck)用工程原理设计的伦敦地铁寻路系统,则展现了标牌的易读性,成为标牌设计的经典。

不过,一些具有艺术风格的标牌知识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导视设计;而另一些具有工程风格的标牌技术传入中国后,则称为标志设计。这两者受众不同,相互没有交集,甚至不知道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只是采用了不同方法。因此,常常会看到一些运输枢纽,做完一遍标志设计后,再做一套导视设计,两套风格迥异的寻路系统并存,困扰着路人。

这样的寻路系统,既缺乏伦敦地铁标牌的轻松易读,也没有巴黎地铁的赏心悦目。好的寻路系统应该帮助人们在陌生场所,快速形成心理地图,做到心里有数。

印象设计

心理地图是否能形成,第一步是取决于路人对陌生场所形成的印象。

在商场或夜市里形成印象,要比机场、车站、地下停车场容易,也清晰许多。商场店铺里的商品、独特的店面设计,或者夜市里的香味足以给路人留下明确的印象。尤其在遇到一些熟悉的连锁店后,会让路人一眼认出,并形成精确的定位,与之建立空间关系。这种印象形成的过程被称为识别。

识别,是路人建立心理地图的过程,在陌生的场所,识别后的物体往往会成为路人的寻路参照物,可以是特征点,也可以是连接特征点的线索或关系。

而车站、地下停车场里,可供轻易识别的参照物并不多。路人看到的往往是类似的墙、柱、门、楼梯、电梯、通道等等。这些类似的物体,如果不加以特别的处理,经常会难以分辨。譬如车站里的某个门,如果没有编号,或者特殊的图案、颜色,就难以分辨。

不过,与商场、夜市相比,这些刻意用图案、颜色、编号、标牌形成的特征点并不容易记住。何况,在室内,既没有远山近景来协助路人进行方位判别,也难以轻松找出连接特征点的线索来形成心理地图,因此,只强化特征点的意义,不建立起特征点间的关系,就很难轻松寻路。

好的寻路系统由特征、线索和关系共同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案例:用颜色、文字标识门厅,形成显著的特征点,为立柱标上同色系,形成连接特征点的线索和关系。来源:Graphic Design:Providence Place Garage Wayfinding

对路人来讲,门、楼梯、电梯通常具有进出的含义。路人对这些物体的识别与其通往地点的含义捆绑在一起,譬如,5号电梯通往宾馆大堂;3号门是应急通道,等等。而通道、墙、柱的含义,则在于设计者打算赋予它们的含义,可以是关系,也可以是线索。

墙、柱、门、楼梯、电梯、通道这些物体,是路人首先映入眼帘的信息,也是形成印象的基础。利用这些物体的空间位置,结合路人的路径,用颜色、文字、图案等将这些物体建立显而易见的联系,使形成印象的过程变得自然、轻松,让毫无特征的场景变得生动,便于记忆。

国内的导视设计里,对图案、颜色、字体有大量的描述,这也是艺术家喜爱的工作。譬如德国包豪斯学校流派对建筑物与标识融合做了大量的探索,推动了印象设计的普及。(Transit Signage System Design Theory & Practice, 2014)

不过,对寻路系统来讲,只有印象还远远不够,无法构成完整的心理地图,大部分建筑物内的寻路,需要标牌才能完成。

寻路的系统设计

我们在室内找路时,通常会有三个问题:

1)我在哪里?

2)我要去的地方,是不是在这个区域或者这幢大楼里?

3)我应该如何找到前往的路径?

这三个问题通常在一起出现,只要其中一个发生了疑惑,就会迷路。此时,需要依赖一些信息来源,或者看一些标牌,或者问路,把线索串联起来,形成心理地图。

在功能复杂的建筑物里,譬如换乘车站、机场或者运输枢纽的多层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场,对第一次到达的人来讲,需要花费时间建立心理地图。

在指路体系里,一般会用类似树状层次结构的方式(标志指路体系的模型,2009)来组织这些信息。一些国家的标准或手册里,已经引入了这些工程方法,工程师喜欢从混乱的信息里找规律。

这类方法大致是将信息依重要性、使用频率分层,高频在上层,低频在下层,上层信息较少,下一层的信息会多于上一层的信息量。同时,会对上一层和下一层信息建立对应关系,上一层的某个信息会包含下一层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譬如,公交站作为上一层信息,其下一层信息会有2路、4路、19路、103路公交线路,这样形成既有上下层又有包含的关系。

而含有上千个信息的运输枢纽,常用信息数量会被压缩到一百个甚至五十个以内。这些梳理后的信息间相互关联,方位上有顺序,通过合适的布置,可以引导路人逐步靠近公交站,最后到达某条公交线路。

除信息梳理,还要对人流动线进行梳理。也就是要搞清楚路人包括哪些人,他们来做什么,他们需要哪些信息才能达到目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步速又是多少,等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所有使用建筑物的路人进行识别、调查和梳理。不过,近年来逐步流行的通用设计,使梳理工作量有所减轻,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里采用了能适合老年人、儿童、孕妇、残疾人阅读的标识和使用的通道,通用设计已有成熟的案例、图纸可以参考。

人流动线的梳理,还要梳理出可能发生犹豫的位置,以便在寻路设计里提供合适的信息供选择。这些位置在寻路设计里称为决策点,路人在此识别、判断、决策、执行、确认。

对设计者来讲,在完成信息和人流动线梳理之后,系统设计就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量虽然大,但复杂程度相对还好,如标牌、字体的尺寸,图案和颜色的选择等。这些是路人直接面对的部分,已有许多好案例,但设计工作仍具挑战。

广告信息的呈现

中国许多运输枢纽的内部会把广告灯箱做得大且显眼,刻意占据最佳的路人视线位置。虽然有商业效益,但这种霸道的争夺视线及强迫阅读的方式,容易引来反感。

运输枢纽的目的是希望路人能够安全、独立、快速到达并换乘离开,减少路人在运输枢纽里的停留时间。减少停留时间,才是运输枢纽最大的效益,而在竖立巨大广告牌却在降低路人的效率。

一些路人视线的最佳位置,应该留给寻路系统。来源:Transit Signage System Design Theory & Practice, 2014

https://www.ycbiaoshi.com/news/dsxuetang/565.html,http://www.qmtmedia.com/xinwenzixun/27-1580.html

运输枢纽的寻路系统常常和广告、壁画、艺术品、绿化景观共存,并竞争路人的注意力,但是,在路人视线的一些最佳位置,仍然需要给予寻路系统必要的特权,划出寻路系统专用的区域。

标牌的呈现

与交通标志相比,寻路系统的标牌分类并不严格,在不同的手册里会有不同的分类。总体而言,大致分为四类:路径指示牌、查询信息牌、地点确认牌(门牌)、管理信息牌。

路径指示牌是呈现方向信息,引导路人逐步靠近并到达目的地,常常会采用箭头引导的方式,在路人疑惑的决策点位置设置。由于路径指示牌版面尺寸限制,能够提供的信息并不多,因此,在一些路径指示牌附近,会设置一些查询信息牌作为补充,告知具体信息,供路人靠近阅读。

譬如在路径指示牌上呈现公交站的信息,在临近位置设置查询信息牌,其上显示具体的公交线路,必要时还可以提供地图。

路径指示牌告知出口,临近位置设置查询信息牌提供详细的路径,供路人靠近阅读。来源:London Underground signs manual | Issue 4 | Oct 2002

寻路系统的设计中,路人的确认是个重要的环节,无法确认就会让路人犹豫,增加徘徊的时间。运输系统里,无论在地下停车场,还是等候大厅、出入口等,都宜贴上名称标牌或门牌,告知具体场所的名称。在一些分叉口,如楼梯、电梯、转弯处,需要重复分叉前的信息,或者前往路线的信息、当前场所的名称,以便路人确认其前进方向。

虽然标牌少了,会带来维护工作量少,视觉干扰少,简洁往往会给路人带来好感。但是,复杂的建筑空间和功能,需要增加一些标牌来弥补直观寻路的不足,尤其对刚出卫生间的路人,若经由很长通道才能到达的目的地,就需要每隔45米-80米的距离重复一些信息以供确认。因此,需要在简洁和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在一些缺乏外表特征的场所,如地下停车场、电梯,可以特别设计一些图案、颜色组合,以加深路人的记忆。这些独特的标识会成为寻路系统的标准图案,在各类标牌上使用,让场所变得生动,达到“好找”的目的。

在寻路系统的设计里,还要有安全、管理的信息,如消防或者紧急疏散,此外,还有无障碍设施的管理,给残疾人提供平等进出的机会。

用“有趣”的图案,为一些“无趣”场所命名,达到“好找”的目的。来源:Wayfinding and Signing Guidelines for Airport Terminals and Landside ,2011

标牌上的信息呈现因位置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尺寸和排列方式,如墙上多为较大的幅面,而电梯里多为小方块。不过,无论在哪儿呈现,同一个含义的信息,其颜色、图案、形状应当保持一致,才能确保路人能一眼识别。

虽然寻路系统的标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图案一旦确定,其显示应一致,以确保路人能一眼识别.来源:Wayfinding and Signing Guidelines for Airport Terminals and Landside ,2011

标牌的设计

寻路标牌的设计涉及到许多内容,如字体、尺寸、颜色、图案的选择,以及信息的排列、对齐方式、精简方式等等。随着各国交往的密切,许多信息已经被固化成一些通用的图案,其呈现方式大致相同。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能明白其含义。标牌的设计应该尽量的使用这些通用图案,既可减少信息在标牌占用的面积,又可保证传递信息的易读性和一致性。

易读性和一致性是标牌设计的重要指标,有时,需要将标牌提供给不同人群做必要的测试,以了解路人的理解程度。

一些通用图案。来源:Signage & Wayfinding Guidelines ,2015

在运输枢纽里,仍有许多没有对应信息的通用图案。譬如前面特定的停车场,或者一些特殊的转向;以及一些具有本地含义的告示。在设计中,应对信息进行整理,理出国际或全国通用的、当地通用的图案,增加一些非通用但在某个枢纽里常见的信息,探讨其转换为内部通用图案的可能性。

这些图案在设计中要统一其呈现方式,采用固定的一种或多种呈现方式。固定是指颜色、图案、形状的固定。有时,会有一些信息附加在这些固定图案上,附加的方式也应设计成固定呈现的模式。譬如伦敦地铁的图标,采用了红圈蓝横杠淡色底的固定图案描述,附加的站名信息均嵌入蓝横杠中。

图案,是寻求以简洁方式传递明确的信息的方式,是寻路系统设计的重要方法。伦敦地铁的红圈蓝横杠淡色底的图案,会让路人在远处就轻松识别出附加有地铁站的含义。久而久之,这样固定的方式也许会成为文化传播。

上图箭头表达的转向信息应明确;下图伦敦地铁图案的固定显示方式。来源:London Underground signs manual | Issue 4 | Oct 2002

标牌的尺寸通常有固定的规律,要依据路人与标牌阅读距离确定。美国MUTCD认为,英文字母的阅读距离,每增加30英尺距离,字母高度需提高1英寸。虽然中国没有这样的研究,不过基于对中文资料的梳理,可以大致得出类似的规律,即一般每增加25米距离,汉字字高需提高10公分。

对近距离阅读的查询信息牌,字高会有下限的限制,汉字字高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阅读能力,一般的汉字字高下限可取2公分。大部分时候字高宜高于2公分。

标牌的位置

标牌在空间上的设置,要遵循人因的要求,尽量让路人轻松看见并识别,好的设置方式可以让路人在行进过程中,眼球不转动也能看完需要的所有信息。

对于安装在天花板的标牌高度,为避免路人碰头,中国有设置的下限要求,一般为2.2-2.3米高度。在层高较高的建筑物里,该值可以最高提高到2.5米,在一些层高不高的场所,天花板的标牌可略微倾斜,确保符合2.2米下限的要求。倾斜安装的标牌,其倾斜角度不能太大,倾斜角过大会减少有效的字高,减少阅读距离。

安装在侧墙的标牌,下限高度可降低,取1.7米-2.0米,在路人不易靠近的侧墙,标牌高度可取1.7米;而路人可能靠近的侧墙,取2.0米。

贴在墙面上的标牌,有些是查询信息的标牌,面积会较大,有些则是确认信息或路径指示标牌,面积可能较小。这些标牌的安装位置,有些会考虑安装在门楣之上,远观即可明视;有些则考虑路人靠近查询阅读。靠近阅读的标牌高度,通常会用标牌的中心高度来控制,中心高度为1.2米-1.6米,略低于肢体健全人的视线,略高于轮椅使用者的视线高度。

不同建筑物内的标牌设置高度,可以依据建筑物特点做调整,但在同一个建筑物内,高度一旦确定,则要保持统一。

标牌的设置,还要避免相互遮挡和干扰。如果标牌较多,可以利用路人视线形成的高差,把信息错落布置在有限空间内。在一些局促的空间范围内,应设定广告禁区,譬如不能在通道的天花板区域设置任何形式的广告牌,以使路人能有简洁的视线空间,将寻路信息有效快速地传递给路人。

一些设计规范。来源:London Underground signs manual | Issue 4 | Oct 2002

标牌在空间上的位置,会决定路人的行走路径,既人流动线。设置位置不合理的标牌会形成路径歧义,虽然路人能理解含义,并且会同样到达目的地,但路径却不一致。尤其在一些有多股人流的场所,人流及其相应的路径应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有序且各行其道,避免混乱。

下图中,左图和右图标牌虽然都是指向同一地点,但右图利用两块标牌来控制人流的准确的转向位置,保持了人群秩序的有序和可预测性,避免了左图不控制转向点导致路人路径选择多样化。

标牌指示的方式和位置,会影响路人对路径的选择。来源:Wayfinding and Signing Guidelines for Airport Terminals and Landside ,2011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显示印刷技术的发展,让寻路系统有了新的可能性。建筑物内的标牌,可以因应建筑物内的重大活动而改变信息,从而重新调整人流动线的布局,维持建筑物的安全、有序。

譬如,长假期间的高铁站,人流的进出在不同时间点会有所不同,对公共运输集散的要求也不同,可以利用低功耗显示标牌或电子墨水标牌,根据不同时段提供不同的引导。同样,移动技术的发展,也使室内导航变得轻松,一些技术可以安排好路人从家到登机口的每一步。

寻路系统的设计面临着新技术的融合,也将展现出其对正常出行、密集人群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也将促使城市变得更聪明(Smart City)。

新技术和寻路的融合,左图为低功耗标牌,右图为移动APP导航和标牌融合。图片来源:https://buy.advantech.com.cn/CMS/CmsDetail.aspx?CMSID=3114562B-B4E3-4EE8-8789-F2193109B683&country=China&token=636904386207035786&f=AEU,https://brandculture.com.au/project/uts-wayfinding/

路人对寻路系统的观察虽然只局限在建筑物内部,但是,这样的观察也同样影响路人对所在城市的印象及评判。是愉悦还是混乱,是活力之城还是无趣之城,都是寻路系统为城市递出的第一张名片。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