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惠安,獭窟古城或将重现光芒

2019-04-18 17:49
福建

明初,中国沿海倭患不断,为了防御其侵略,福建在惠安沿海筑有五城: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古城墙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就可能默默消逝。

借助平台

智能抓取案件线索

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浮山村东峰自然村的獭窟城址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寇而建,系一般文物点。近日,惠安县检察院借助自主研发的“智惠蓝”公益诉讼平台获悉:1972年,獭窟城址由于部分城墙的条石被拆去建海堤,加上獭窟城距海近,容易受沿海台风侵袭,年久失修,正面临毁损的危险。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如何不让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检察机关能否立足公益诉讼的检察职能有所作为呢?该院的民行检察官讨论认为,不可移动文物属于生态和资源领域的一部分,应当纳入监督范围。
拨开云雾

杂草丛中惊现古迹

接到线索后,检察官们第一时间前往獭窟城址进行实地查看。民行检察官们在一位80多岁老人的指引下,来到一处残破倒塌的石墙前。检察官仔细查看了石头,发现该石头成色较新且堆砌得较整齐,与明代的古城墙经长年风化后石头成色和垒砌规则不相符。于是民行检察官们带着疑惑,邀请了文物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勘验,最后确定了獭窟城址的具体位置。令检察官们惊奇的是,展现在眼前的獭窟城址已经是残垣断壁的状态,周围荆棘丛生,根本看不清原貌,并存在持续损坏的危险,检察官们认为对獭窟城址的保护刻不容缓。
检察建议

獭窟城址重获新生

惠安县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向负有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教育文体旅游局和负有文物保护职责的张坂镇人民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收到检察建议后,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教育文体旅游局领导、张坂镇分管领导及村干部立即查看现场,并研究整改方案。对獭窟城址周边的杂草杂物进行整治,重现了獭窟城址的原貌,将文物点周边环境纳入村级卫生整治考评内容。同时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在獭窟城址设立一般文物点保护标志牌,并在张坂镇浮山村宣传栏上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在多方努力下,原本荆棘丛生、难觅原貌的獭窟城址重现生机,古城墙重现光芒。

转变观念

形成公益诉讼保护合力

“能诉前解决的,尽量诉前解决,最大程度节约司法资源;实在解决不了的,再进入诉讼程序。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行政机关告上法庭。”惠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尤君泽介绍,公益诉讼试点以来,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逐渐形成多方协作配合、共护公益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双赢多赢共赢工作效果。公益诉讼不是“独角戏”,检察公益诉讼是“督促之诉”、“协同之诉”,必须得到党委、人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理解配合。现在越来越多行政机关将检察机关从原来的“对手”转变为“帮手”,形成公益保护整体合力。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惠安县检察院将牢牢把握“公益”这个核心,继续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立足辖区文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结合地方文物特色,探索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路径。

图片来源网络

文编:张 莉

美编:谢晓榕

来源:惠安检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