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我为什么要写《宋词简史》

郦波
2019-04-18 16:34

【编者按】4月17日,学者郦波在钟书阁绿地缤纷城店,以“春风十里,遇见最美宋词”为主题,分享新书《宋词简史》,同时举办《宋词简史》新书首发式。此次活动作为“学习读书会”的特别场活动,由学林出版社和“学习读书会”共同举办。在《宋词简史》中,郦波精选52首节点式经典词作,由唐入宋,细究宋词渊源脉络。

我在《唐诗简史》的自序中说过,在当今这个忙碌而焦躁的时代,一家人能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无疑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从“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以及“诗意中国”等电视节目的走红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词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在互联网络空前普及、人们多靠微信等通讯媒介维持关系的今天,因为诗词,许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又开始坐在一起看电视了。这充分说明中国诗词的话题确实能激发我们几代人的情感共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美的情愫。

从2016年开始,我担任了“中国诗词大会”四季的点评嘉宾,连续多年参与了“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节目的录制,在这些节目中,我不仅现身说法,与选手们分享自己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更从各位参赛者身上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感染。诗词之美,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美好品格、优雅气质,更能造就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我为自己生活在这诗词的国度而倍感荣幸。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宋词无疑是继唐诗之后又一举世公认的高峰。宋词的文学成就和美学造诣,令人惊叹,令人着迷,令人神往。因此,在推出《唐诗简史》之后,自然而然地,我和广大读者朋友一样,觉得有必要再写一本《宋词简史》。

现在呈现在各位亲爱的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我研习宋词的初步成果。虽然名为“简史”,但是和《唐诗简史》一样,我并没有按照过去文学史的套路来写,而是从作者和作品入手,依循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原则,还原宋词中那些传世佳作产生和流传的历史现场,把每一篇作品都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照,希望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感知和全方位的体悟,力图做到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当然,与《唐诗简史》体例有所不同,《宋词简史》虽然同样是选了52篇作品,但是并不是每位词人选一首作品,而是根据他们在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重要性,做了区别对待,一些重要的词人选了多首作品。同时,文学史的发展并不是严格按照朝代更迭而断续跳跃的,它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为了体现宋词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本书开篇选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作品,结尾则选了蒋捷的作品。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但是“词”这一文学样式并不是到宋代才兴起,而是在唐代就有着长时间的孕育,生活于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就有很多优秀的词作。比如他写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两首名作在词史上虽有争议,但就作品本身而言都堪称词中碧玉。而宋词之所以成为与唐诗比肩的文学巅峰,则在于宋代词人的群体在总体上超越了前贤,并把词这一文学样式蕴含的美学表现力充分发掘出来,将其美学境界推向了极致。

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晏殊,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范仲淹;从“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宋祁,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晏几道;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欧阳修,到“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的王安石;从“多情却被无情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东坡,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秦观;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到“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武穆;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放翁,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继唐诗之后,宋词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贡献了又一批文学巨匠。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崔颢、王维、贺知章、孟浩然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灿烂星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唐代诗人们所造就的感知系统,中国人的审美生活将多么乏味;同样,如果没有宋代词人们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文学品味也将大打折扣。

还是那句话,诗词文化其实与每个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我常跟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们交流,我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目标便是唤醒孩子的母语感知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的差距正在缩小。

我仍然坚持认为,对于中国文化来讲,能训练母语感觉、提升感知和运用母语能力的媒介中,最精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的,莫过于唐诗宋词。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它的基因,诗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传承有过中断,但只要有机会唤醒它,亲近它,它就会立即引燃我们这个族群血液中所蕴藏的文化火种,重新点亮我们的人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经典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把它融进血脉里、骨子里,随着人生的成长,就像造血干细胞,可以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为我们提供滋养。事实上,不论得意还是失意,站在诗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回眸诗人的身影,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我们的灵魂会瞬间被激活,和历史、自然、社会、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族群中的所有人达成一种和谐共振。

人生自有诗意。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口号,而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过上诗意的人生,就必须感谢历史上那些杰出诗人、词人给我们留下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的精神滋养。

从2017 年开始,中国电视上的诗词类节目突然爆发,直到今天仍然热度不减。愿这本《宋词简史》成为朋友们观看诗词节目的“伴手礼”,成为学习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枕边书。

人生就是在路上。只要我们内心有坚定的信仰,又能在红尘的喧嚣中随时清空自我,去快乐地感受自然与人生,这就说明我们悟到了诗词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那颗心。

每一阕词

都是初相遇

每一念起

都是满庭芳

我们从来站立原地

却走过山河大地

宇宙洪荒

我们都是苏东坡,我们都是李清照,我们都是辛弃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诗词的灵魂。

    责任编辑:陈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