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口述|从草根视角,再谈“996”是不是时代精神

Xokctah 口述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严月茹 采写
2019-04-19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随着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的频繁发声,几周前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被引爆的“996”工作制话题再度被推向高潮。“996.ICU”揭开了程序员群体光鲜亮丽背后的残酷现状,也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行业现状,以及过劳工作的严重后果。

互联网行业关于“996”的讨论已有月余,而让这个已经热了一个多月的话题再次攀上舆论峰顶的是马云。此前他在很多场合都谈过阿里的工作时间,但无论哪一次都没有这次引发的喧嚣要大。

4月11日,阿里巴巴官方公众号公开了马云在内部交流中表达的对“996”的看法,他指出,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4月12日晚,马云又发表微博,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任何公司不应该也不能强制员工996,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随后,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表达了自己对996的看法。同一天,刘强东在朋友圈发表长文,文中不仅透露了他个人的8116+8的工作制,还说,混日子的人不是兄弟。当996工作制引发的涟漪越来越大,到了4月14号上午,马云再次在微博上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想让员工通过996获利的公司是愚蠢的,也不可能成功,真正的996应该是花在学习思考和自我提升上。

996话题的再度引爆也让程序员群体内的理念和阶层差异曝光在大众视线之下。在网络上,996.ICU的项目迅速收获了近20万程序员的点赞,而在现实当中,程序员群体也因为阶层原因、理念差异等并不是铁板一块。在澎湃新闻上篇程序员口述中,高级程序员寒冬指出“996”工作制在高薪、透明、价值提升等前提下是合理的,他也认为互联网从业者很大程度上是有选择权的,甚至是自愿选择了996。

作为程序员口述系列采访之二,程序员Xokctah的看法则与寒冬迥异,有意思的是,虽然本人身处管理层,Xokctah则希望代表大部分处于草根阶层的程序员,他认为所有强调程序员的自主、自愿、有选择等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强调,行业内至少有超过一半的程序员并没有选择权。

Xokctah曾是某互联网企业的一名中高层管理者。从深受“996”工作制困扰的技术一线,到管理“996”工作制员工的高层,他本人对于这个话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知。Xokctah略带苦涩地透露:“我们公司老板特别喜欢996,成天就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地检查,九点钟有没有哪个团队不在,然后他跟我讨论过好几次,长话短说,最后因为我反对996,我最近已经离职。”

虽然遭受了职场上的波折,Xokctah还是坚持认为,“996”最核心的错误在于它是违法行为,劳动者理应受到补偿,任何关于“996”的辩解都缺乏立场。Xokctah用“剧场效应”来解释企业们公然无视《劳动法》的比烂现象:当剧场中有一个人站起来,全剧场的人都会跟着站起来。最后所有人看得更累,看到的却还和以前一样。Xokctah认为996.ICU最大的意义,便是在程序员群体中广泛建立了996是错误的意识,也埋下了一粒种子。

既然“996” 积弊已久,反抗的声音为何在此时才爆发?Xokctah认为这与目前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有关。目前互联网行业并不景气,员工被迫依靠“996”给企业维持一个积极的印象,以免于被裁。而真正成为导火索的,是去年年后各公司公布的年终奖和加薪方案,不成正比的付出与收益彻底激怒了程序员群体。

对于如今网络上美化“996”,比如“致敬奋斗者”的言论,Xokctah则嗤之以鼻。他认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所仰赖的并不是程序员的密集型劳动,而主要是曾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国家电网、通信和铁路等。

尽管事件在逐渐淡出,但总体上,Xokctah认为“反996”的发展超出预期。从线上到线下,程序员利用自己平日工作的工具,进行的是一场可以被称为“赛博无产者”的斗争。谈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在Xokctah的设想里,未来可以建立一个“平台合作社”。程序员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内容和时间,也有完备的仲裁体系来处理开发人员和公司之间的不同意见。

以下为在对程序员Xokctah专访基础上深度整理和编辑之后的口述版本。

“996”的由来与反996的导火索

为了避免赔偿,公司用绩效这种最直观的办法来裁人。这里又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绩效用什么来度量。技术工作不像销售,它的价值和质量的衡量都是非常间接无法简单量化的,因而很难找到一个具体尺度。在这种情况下,“996”就成为了一个最直观的可以度量的标准。

“996”的说法第一次出现在公共网络空间是2014年。当时一个女程序员宫外孕大出血,因为加班而错过治疗时间,最终身亡。随后,一篇名为“该死的996”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可悲的是,此事最后不仅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反而使得这些企业发现员工的弱势与妥协,加班现象不减反增。

我同意寒冬所说,这次反“996”事件与整个IT企业进入低潮期密切相关。我想谈得更具体一些,这个低潮表现在年终奖降低、加薪减少和大规模裁员三个方面。IT行业的低潮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投资,包括企业内部的投资和外面的风险投资,都严重收紧。去年7月,全世界都在说,不需要现金流,只要有“眼球”就行。拼多多上市时,没有人关注其盈利能力,而都是在强调这个新的模式有“眼球”。不到一年时间,如今的互联网项目,则变成要一个月内看到盈利能力,还要稳定的现金流,结果就是很多有创意的项目还来不及反应就倒下了。

在面临行业调整期的时候,大部分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是较差的,所以只有两个选择——加班和裁员。这两种手段本质一样,裁员之后,原有的工作量自然而然是通过加班来完成。如果企业承认因为形势不好要裁人,就涉及到赔偿问题。为了避免赔偿,公司用绩效这种最直观的办法来裁人。这里又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绩效用什么来度量。技术工作不像销售,它的价值和质量的衡量都是非常间接无法简单量化的,因而很难找到一个具体尺度。在这种情况下,“996”就成为了一个最直观的可以度量的标准。短时间内技术要提高,做一个产品出来震撼世界是很难的,但是加班至少是一个积极表现。

即使侥幸没有裁员的公司,2018年的年终奖和加薪也大幅度降低了。因为今年春节也比较晚,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年终奖的方案基本是3月做完的。3月份中旬年终奖和加薪方案一公布出来,大家马上就怨声载道: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工资就一个月多加300块,一个月多加500块?!所以,我认为裁员和降薪是反996行动的导火索。

“996是时代精神”完全是无稽之谈

外部环境给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沃土才是它茁壮成长的原因。而实行996则只有一个实际效果,就是所有人都干得更辛苦,仅此而已。

有观点认为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996”,“996”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互联网产业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不是靠加班加出来的。京东今天很厉害,它靠的是什么?首先是全世界最大的电网让大家能用上电。不管在什么小镇或是乡村,都能用上电;其二,全世界最大的通信网,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农村,都有3G网络,可以随时手机上网;第三,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支付网络,各家银行建立起来的一个广泛的支付网络;第四,全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路现在可以通到县,每个村都有三级以上的公路,货物可以运到家门口。这其中哪一样是靠程序员加班加出来的?我认为这都是前30年打下的基础。我曾经去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例如印度等国家,当地都有搞电商的啊,可是谁搞出来了?没有,这些就已经说明电商企业的成功并非靠加班加出来的。

说到底,中国IT产业的发展靠的是政府导向,政策倾斜,靠的是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留下的基础,这跟拼不拼搏,加不加班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外部环境给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沃土才是它茁壮成长的原因。而实行996则只有一个实际效果,就是所有人都干得更辛苦,仅此而已。大家都崇尚加班,没有哪个公司比另一家公司更好,大家都一样。在收入上,996就能收入更高?也没有。

马云在微博上贴出的公司大楼加班“盛景”。

选择权对普通IT从业者而言是伪命题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个行业的主体是广大的二本三本专科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啊!谈他们的选择?那很可能就是从一个烂公司进到另一个烂公司的“选择”。

“996”不仅仅涉及程序员,产品经理也在“996”,整个IT行业都在“996”,所以当我们讲IT从业者这个群体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群体。这里面有自己在创业的,有在公司里面担任中高层的,有拿着大把股票的,还有刚毕业一两年,对未来十分迷茫的,有的人在国际化的大公司,也有人在小破公司里面挣扎……所以找任何一两个个例,去分析行业整体它一定是片面的。

而我认为所有强调程序员的自主、自愿、有选择等说法都站不住脚。比如有没有选择权的问题,即使保守估计,也有一大半的IT从业者,并没有选择权。寒冬的观点很有条理,他对这个行业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可是他的情况在行业里面不是普遍的。如果你从企业名录上面随机抽一个IT公司,然后从里面随机抽一个人,你去看一看他是什么状态?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和寒冬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从业者还是很普通的年轻人,无论是从知识的角度,还是对社会认知的角度,他们都并不比其他产业工人高到哪里去。

所谓可以自由选择“955”也并非那么简单。网上有一个“955”的公司的名单,有亚马逊、苹果、酷安、豆瓣、Ebay等公司,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企业,可是,究竟有多少人有进入这些公司的选择权呢?说到选择,一个211高校毕业的程序员肯定选择远远多于二本以下的,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个行业的主体是广大的二本三本专科毕业的普通大学生啊!谈他们的选择?那很可能就是从一个烂公司进到另一个烂公司的“选择”。

很多时候,对于习惯了“996”的IT从业者,即使有选择,因为生活本身已被裹挟到一定程度,也很难放弃“996”。行情乐观的时候,有很多人基于这种乐观的情绪,基于对自己的收入的期望买了房生了娃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年终奖达不到预期,甚至于被裁员的危险。可想而知,如果再没有一个“996.ICU”的宣泄渠道的话,有人产生轻生的念头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实行955工作制的互联网企业名单(部分)

反“996”的成果

以前的阿里员工你可以说是奋斗者,是为自己创业,有奋斗的希望,现在的员工就是打工者。对于这百分之九十几注定是打工者的人,你跟他讲奋斗和创业?! 

“996.ICU”作为程序员群体自发的抗议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一便是建立起了广泛的意识:“996”是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且它的发展已经超出很多人当初最乐观的想象,谁当初能想到《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会发声支持“反996”呢?

从这次“996.ICU”可以很明显看到,程序员掌握高科技,他们用的工具是全新的工具,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先进的工具。而且 “996.ICU”的组织形式非常先进,是以开源社区的形式,没有中心,自组织,这是因为大家平时就是在这种开源的社区里面工作的:没有领导者,开放自由,自发形成主题。还有一个案例,我觉得它以后会载入史册。4月1号,“东亚社畜保健所”搞了一个活动,先是写了一封请愿书“我向贵公司请愿,希望贵公司不要再搞‘996’”之类的,装在信封里,然后几个人穿上西装,戴上一个狗头面具走到公司去递交这个请愿书。这非常高级:首先它是一个cosplay的形式,是从二次元借鉴来的方法,此外还是一个O2O的模式——“线上引流,线下成交,线上反馈”——这个闭环程序员太熟悉了。他们可能潜移默化地就把自己工作中的这些模式拿来用了,并且塑造了一个匿名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的一个案例,让我们重新去看待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结合,我们讲“赛博无产者”,这个行动给了我们启发。

马云前后发言的差异也很能说明这一系列行动的影响力。他第一次说“‘996’是福报”,在《人民日报》的评论发表之后,又再次发声“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马云发言碰钉子后的软化,说明“996.ICU”是非常有成效的。马云的表达很难得到大家的共鸣,因为他没有站得住脚的立场。他所讲第一个核心的问题是“996”有益,但他不能否认这件事犯法。第二个问题,“996”对劳动者好不好?对身体有没有利?答案肯定也是否定的。

我仍然认为阿里是好公司。因为它“996”了以后薪资还是不错的。而且阿里员工也是相对有选择权的:阿里出来的人如果想出国也比较容易,想去外企也比较容易。但是我们为什么盯着阿里?因为它是有“示范效应”的。阿里代表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那几万员工,还代表了它的供应商,它的上下游,它的同行的小公司,很多人在学它。有些人不明白,他们评论说,为什么你们抓住阿里不放,阿里的这些人收入不是很高的吗? 其实他们是忽略了阿里的示范作用。

如果某一天阿里突然不再实行“996”了,要严格遵守劳动法,鼓励员工工作更高效率,更享受生活了,那么这个影响会非常大,它会影响一大批企业,阿里的这些做法会出现在各种培训教材培训视频里面。很多的培训师会思考,很多企业会照着他这个方式来做,那么整个行业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是阿里的示范意义所在。

马云在微博上贴出的程序员加班照片

给从业者的建议

如果工作中实在没有选择,必须得“996”,那就积极地收集证据,到了离职的时候去打劳动仲裁。加班费的索赔是原有工资的1.5倍以上,也就是每天加四个小时班就等于拿一天的工资,所以这个钱还是可观的。

程序员们取得的成果还需要通过劳动仲裁来巩固,让违反《劳动法》的用工制度得到惩罚。由于程序员的工作性质,收集加班证据比较容易。因为每天都有邮件、聊天记录、提交代码的记录等,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哪些时间都是在为公司工作。在证据链完整的情况下去打劳动仲裁。可以预见,大部分情况都会成功。这也是反“996”的一系列行动的意义和现实路径。

最后,我想给从业者们一些建议。第一,思想上要清晰地认识到“996”是错误的,没有任何合理性;第二,有选择的情况下,看薪水的时候不要光看月薪,尽量把它换算成时薪来判断到底划不划算;第三,对于很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程序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创造一点环境;第四,如果工作中实在没有选择,必须得“996”,那就积极地收集证据,到了离职的时候去打劳动仲裁。加班费的索赔是原有工资的1.5倍以上,也就是每天加四个小时班就等于拿一天的工资,所以这个钱还是可观的。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记录全都存到我的硬盘上。如果所有人离职的时候都去找公司索要加班费,公司会不会改变?它会的。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