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政变后,苏丹能走出民选与军人政府交替的循环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张璡
2019-04-16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1日,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国防部长阿瓦德·本·奥夫(Awad Ibn Ouf)以最高安全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声明,宣布废黜总统巴希尔并将其拘押在一处安全地点,组建一个过渡军事委员会(Transitional Military Council)管理国家,并且实行三个月的紧急状态。执政了30年的巴希尔政府就此垮台。

此前,苏丹民众已经进行了将近四个月左右的抗议示威,抗议诉求起初针对经济形势恶化与生活物资短缺,很快变为要求巴希尔下台。最终,军方发动政变,逮捕总统。

这一幕令人颇有似曾相识之感。最近发生在阿尔及利亚,以及8年前发生在埃及的事情也是按着民众抗议-军方介入-总统下台的剧本展开的。如果从这一表象入手深入探究相同的剧情缘何在不同的国家一再上演,就会发现至少8年前“阿拉伯之春”席卷下的国家与如今的苏丹都存在长期积累的相似的结构性问题。经济中生产部门发展不足,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高补贴政策的不可持续,这些弊端积重难返,最终引发政权垮台。

苏丹政府为何没在8年前垮掉?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周边邻国时,苏丹正处于其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的尾声。彼时民众尚未感受到经济衰退带来的严重影响。而且当年南苏丹的独立公投和此后两苏之间的边境冲突分散了民众的注意力。邻国剧变的示范效应没有立即传导到苏丹。

然而,苏丹原有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三位于南方。支撑这段景气时光的基础——石油收入随着南苏丹的独立而锐减。石油收入占到苏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失去这部分收入使苏丹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负担。2013年南苏丹爆发内战,石油生产停滞,苏丹又失去了亟需的石油过境费收入。

苏丹政府花费巨资对面粉、食糖、燃油等生活必需品进行补贴。这种补贴在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越来越不可持续。2013年,政府决定削减燃油补贴,燃油价格上涨和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引发了当年9月的抗议风波。去年,苏丹政府决定削减对面粉的补贴,面包价格上涨三倍。这是直接引发去年12月开始的抗议浪潮的诱因。

在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的同时,在2005年过渡期宪法通过后已经连任2届总统的巴希尔试图通过推动修宪来为自己参加2020年大选铺路。这使本已对现状非常不满的苏丹民众失去了耐心。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了近四个月的抗议示威。

面对民众持续的抗议,巴希尔宣布实行紧急状态,解散中央和各州政府,任命其信任的军队将领担任各州州长,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控制局势。然而,反对派和抗议民众并未就此放弃抗争。苏丹专业人士协会(the Sudanes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号召民众于4月6日在苏丹武装部队(SDF)总司令部附件举行示威,以呼吁军队响应民众的诉求,推翻巴希尔政府。成千上万的苏丹人聚集在苏丹武装部队总司令部外,并且人数在此后几天不断增加。

面对汹涌的抗议浪潮,苏丹政权内部发生了分歧。试图驱散示威人群的国家情报局(NISS)部队与保护示威民众的军人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军方发言人一度发表声明称将驱散示威人群,但第二天撤回了此言论。这反映出军方内部对如何处理这一危机存在分歧。最终,军方选择了抛弃总统,发动政变完成了推翻政府的最后一击。

巴希尔下台了,但抗议的民众并未散去,而是要求军方还政于民。苏丹军方14日宣布将在与苏丹各政党协商后组建过渡文职政府,在两年过渡期内管理国家事务。此前军方已承诺苏丹新政府将是民选政府,军方不予干涉。但这会不会是苏丹独立以来已经循环了数次的历史的再演呢?

议会政府与军政府的交替循环

苏丹自1956年独立以来,一直在议会制政府与军政府统治之间交替循环。迄今为止的三届议会制政府都是被政变终结,取而代之的军政府却也都在民众的抗议浪潮中垮台。

苏丹建国之初确立的是议会制政体。然而,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议会制在苏丹缺乏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其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没有接受过现代教育,对于政治中心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政治成为少数人的游戏。教派领导人、部落首领、受过教育的城市精英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为如何瓜分权力和利益争斗不休。政府被无休止的党争所瘫痪,民众对此感到厌倦。因此,当军人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政府时,很少有人对此反应激烈。

然而,军政府上台后也没有能够解决苏丹存在的问题,甚至制造了更多的问题。1958年的阿卜德军政府上台后在南方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政策,激起南方人对政府和北方更强烈的不满。南方愈演愈烈的叛乱最终成为这届军政府垮台的导火索。

1969年尼迈里政变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还和南方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和平协议。然而,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和其他种种原因,经济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后开始减速。支持基础动摇的尼迈里开始利用伊斯兰化为自己的统治寻找新的合法性,颁布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的“九月法令”,最终导致南方战火重燃,国家再度被拖入内战的深渊。

尼迈里倒台后,在1986年选举中获胜的乌玛党(Al-Ummah Party)领导人萨迪克·马赫迪(Al-Sadiq Al-Mahdi)成为总理后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叛乱如火如荼。而在北方,精英和大众对苏丹的国家属性和身份认同也存在着深刻分歧。世俗主义者要求取消尼迈里颁布的“伊斯兰法”,而以全国伊斯兰阵线(NIF)为代表的伊斯兰主义势力则反对这样做。

为了结束内战,萨迪克·马赫迪在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和谈中同意冻结实行“伊斯兰法”。而在全国伊斯兰阵线和他们在军队中的盟友看来,这一点不可接受。1989年6月30日,一群军官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中止宪法,解散议会,并宣布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巴希尔成为总司令、总理和国防部长。

在此之前,很少有苏丹人听说过巴希尔。大多数人认为这次政变与以往的政变没有什么区别。恐怕当初很多人也都没想到,同为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巴希尔执政时间大大超过了他的前辈们。1996年,巴希尔通过选举成为苏丹总统,并连选连任至今。然而,在延续了30年后,巴希尔政府最终也没有逃脱苏丹独立以来的这一历史规律。

进入下一个循环,还是走出一条新路?

目前,苏丹国内安全、发展与外交上的困境相互交织,弊端积重难返。后巴希尔时代,谁能带领苏丹走出困局将是最大的问题。过渡军事委员会目前掌握着局面,然而,反对派和示威民众并不接受军事统治,武装部队总司令部前的示威人群仍未散去。特别让他们不满的是与巴希尔过从甚密的奥夫担任过渡军事委员会的主席。

面对不肯退去的抗议浪潮,奥夫上任第二天便辞去主席职务,此前知名度不高的阿布杜勒-法塔赫·布尔汉(Abdel Fattah al-Burhan)接任。布尔汉与各政党与宗教派别之间都没有明显的联系,更易于被各方势力所接受。他上任后,立即与各政党和公民组织的代表展开对话,并且承诺取消一切限制公民自由的法令,释放所有因示威被拘押者。

按当前局势的发展方向,军方还政于民的可能性较大。一则反对派和示威民众明确拒绝军政府,若不拿出让各方满意的向文官政府过渡的方案,当前的抗议示威很难平息。二来,面对当前困局,军方领导人也很难拿出比巴希尔政府更好的解决方案,有之前历届军政府的前车之鉴,军方领导人若有自知之明,知道长期把持政权绝非上策。

然而,即使军方还政于民,民选政府若不能解决苏丹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政治动荡、经济发展迟滞的局面恐怕难以改变。如果像以往的民选政府一样,新的民选政府仍被党争激烈、决策效率低下所困,那么民众将会对其失去耐心。民选政府与军政府相互交替的死循环或将持续下去。

未来的苏丹向何处去?街头的青年人在等着答案,这份答案也许要等待数年之后才能初见端倪。

(张璡,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