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59岁仪表员:走进这里很激动很振奋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何颖晗
2019-04-10 19:1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9年4月10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团队参观者合影留念。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何颖晗 摄

4月10日,星期三,阴。

“今天是这个展的最后一天了,我是中午趁休息的时间过来看一看,一会儿还要上班。”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厅,上海市民张先生边走边看边拍照,还没来得及参观完,便匆忙赶回公司上班。

专题展厅里正在展出《文白之变:中国新文学的诞生》,4月10日为展期最后一天。为深入挖掘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于2019年初策划举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展”,《文白之变: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是该系列展的第二展。

展览多角度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白话新文学构建的历史,同时还展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文学革命先锋人物的往来信件、作品手稿、文学刊物等。

参观者关保通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留影。

“这些名家我都知道。看到他们的笔迹,真是难得。”来自沈阳的关保通今年59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他小声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读书不多,但对历史很感兴趣,收藏历史物件是他的个人爱好。

4月8日,关保通请好了年假,买了当晚的机票,独自一人从沈阳飞到上海旅行。他说,干了一辈子的仪表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在看仪表、测数据,他想出门走走,看看仪表外的世界。没想到受天气原因影响,飞机延误至深夜,9日接近凌晨5时他才到上海。“也挺好,省了一晚住宿费,我就在机场里稍微眯了会儿。”他说。

在外滩、城隍庙游览了一天后,关保通跟人打听问路时听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立马决定第二天就去参观。

“第一次来上海,第一次来纪念馆,让我长见识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条件有限,只读到初中,虽然有些文章我可能看不太懂,但是走进这里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就是很激动,很振奋。”关保通说,如今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最近几年他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结束上海的行程后,他准备买10日晚上的火车票去杭州,“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