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16省份营商环境调研⒂:福建44%受访者跑四次

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2019-04-03 16:0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8年7月19日至8月20日,中山大学徐现祥教授主持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在研究阐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18VSJ069)资助下,赴全国16个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84个市(地级市及副省级城市)182个区的政务办事大厅,从工商营业执照、各类许可证、市场监管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四个维度,随机访谈前来工商办事窗口办理业务的市场主体办事人员。在本次全国调研中,随机访谈成功率约为85%,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合计4160份。

课题组在福建省随机抽取了5个市,它们分别为福州市、莆田市、三明市、泉州市和宁德市,随机访谈成功的有效问卷是365份。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清理、整理了有关全国和福建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与舆情反馈,并从全国视野考察福建商事制度改革的新进展、新挑战以及新方向。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福建省商事制度改革的进展

(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时间从商改前的9.4天下降至2018年的7.8天,慢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1所示,在2014年前,市场主体在福建省登记注册,平均需要9.4天,比全国平均数(8.4天)多1天。商事制度改革后,在福建省登记注册所需时间开始下降。在2014年至2016年下降至7.6天;2017年是7.6天;2018年是7.8天。整体而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所需时间下降了17%。

2018年,在福建省,仅有4%的市场主体能在1天内完成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平均需要7.8天完成登记注册,比全国平均水平(7天)慢了0.8天,比全国最佳水平(2.7天)慢了5天。

图1 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时间缓慢下降

(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从商改前的2.7个下降至2018年的2.0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2所示,2014年以前,在福建登记注册一家市场主体平均需要与2.7个办事窗口打交道,与全国平均水平(2.6个)持平。商事制度改革后,在福建省登记注册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不断下降。在2014年至2016年,需要交涉窗口数量下降至2.5个;2017年为2.6个;2018年下降至2.0个。整体而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下降了26%。

2018年,在福建,44%的市场主体实现一窗登记。市场主体完成登记注册平均需要跑2个窗口,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9个窗口),比全国最佳水平(1.1个窗口)多了约1个窗口。

图2  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不断下降

(三)市场主体所需办理许可证数量从商改前的3.5个下降至2018年的2.2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图3 市场主体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数量不断下降

如图3所示,2014年前,在福建省,市场主体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数量平均为3.5个,大致与全国平均水平(3.4个)持平。商事制度改革后,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数量不断下降。2014年至2016年,减少至2.4个证件;2017年下降至2.2个;2018年为2.2个。整体而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数量下降了37%。

2018年,在福建,超过25%的市场主体只需办理一个许可证。平均需要办理2.2个,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证件);与全国最佳水平(1.5个证件)相比,多了0.7个。

(四)79%的市场主体在过去一年间有被上门检查的经历,与全国同步。

如图4所示,整体而言,在福建省,79%的市场主体反馈在过去一年间有被上门检查的经历,与全国平均水平(79%)持平。

图4 79%的市场主体在过去一年间有被上门检查的经历

在福建省,市场主体成立的时间越早,被上门检查的可能性越高。2014年成立的市场主体,86%反馈有被检查;2014-2016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83%反馈有被检查;2017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82%反馈说有被检查;2018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47%反馈说有被检查。

(五)63%的市场主体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5 63%的市场主体查看国家信用信息系统

商事制度改革一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新机制。信用监管的起点是市场主体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如图5所示,在福建省,与其他市场主体做生意前,63%的市场主体选择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查看其所交易对象的信用信息。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65%)低了2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80%)低了17个百分点。

(六)40%的市场主体使用网上办事大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商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图6所示,在福建省,54%的市场主体明确反馈说知道其所在地有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比全国平均水平(59%)低了5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82%)低了28个百分点。

在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系统)的市场主体中,福建有26%的市场主体的常用网上办事系统个数为0。这表明,在福建省,知道网上办事大厅但不使用的比例为26%。比全国平均水平(28%)略低;但明显高于全国最佳水平(7%)。通过简单计算可知,在福建省,只有40%(54%×74%=40%)的市场主体会使用网上办事(系统),略低于42%(59%×72%=42%)的全国平均水平。

图6 在福建,54%的市场主体反馈知道网上办事大厅。

此外,在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的市场主体中,平均而言,常用的网上办事系统为1.93个,尚未实现“一网通办”。具体而言,32%的市场主体使用一个办事系统,22%的市场主体使用两个,17%的市场主体使用三个。

图7 在福建,知道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市场主体中还有26%不使用。

福建省商事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83%的市场主体认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77%的市场主体认为降低了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

2018年,在福建省,83%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措施能够减少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如图8所示。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低10个百分点。

2018年,在福建省,77%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措施能够降低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如图8所示。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7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低9个百分点。

图8 商改降低了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二)66%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其经营有积极影响。

图9 66%的福建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其经营有积极影响

2018年,在福建,66%的市场主体认为商事制度改革对其经营有积极影响,如图9所示。从全国视野看,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但比全国最佳水平低了14个百分点。另外,32%的市场主体认为对经营没有影响。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有受访者直言“商改以后,虽然办事快了,也方便了,但是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还是不明显,商事改革的获得感依旧不高。”

(三)47%的市场主体认为营商环境有改善。

2018年,在福建,47%的市场主体认为商事制度改革对营商环境建设有积极影响,如图10所示。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7个百分点,但比全国最佳水平低了11个百分点。另外,23%的市场主体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有消极影响。这表明,类似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不到一半的市场主体认为目前的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改善福建的营商环境。

图10 47%的福建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当地的营商环境有积极影响

(四)全国市场主体投票结果显示,福建营商环境全国第六名。

图11 全国营商环境排名

市场主体的认可是最真实的肯定。在全国16个省84个市,每一位受访者都给出了其所认为的“做生意环境相对较好的三个省市”。图11报告了市场主体对全国各地营商环境的主观评价,显示了全国各地的得票情况。从图形上看,全国约6%的非福建市场主体认为福建做生意的环境相对较好,全国排名第6位。

福建省商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在福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时间为7.8天,高于全国平均所需天数;所需交涉窗口为2.0个,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所需办理的证件数量为2.2个,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总体看来,福建省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的改革只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因为福建各地市在事前准入改革上进展不一。如图12所示,在登记时长改革方面,三明市做得较好(4.0天),所需时长远低于全国平均时长(7.0天);而泉州市较为落后(10.1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时长。在所需交涉窗口改革方面,三明市做得较好(1.0个),而泉州市依然明显落后(2.5个)。在所需许可证方面,各地市都进展不大,福州市相对较好(1.5个);泉州还是最差(3.7个)。

图12 福建各地市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改革进展不一

(二)44%的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要跑4次及以上。

图13 2018年,14%的福建市场主体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是中央政府2018年初所提出的“放管服”改革目标与承诺,也是市场主体的诉求。如图13所示,在2018年,有14%的福建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只需要跑一次,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全国最佳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在福建,44%的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需要跑四次以上,是全国调查样本中的最差实践。这表明,福建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明显落后了。

这是因为福建各地市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上进展都不大。如图14所示,2018年,在调研的地市中,莆田市是相对最好的,25%的市场主体可以实现“最多跑一次”,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在宁德和三明,只有7%的市场主体可以实现“最多跑一次”,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表明,“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福建“放管服”改革中的明显短板。

另外,在福建实地调研中,市场主体提出影响办事效率的其他原因。一是办事材料更新较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跟不上政策变化的问题,因而会增加办成一件事所需的次数。二是窗口服务规范度不高。不同窗口的办事人员对流程的熟悉度不同,让办事者准备的材料也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办成一件事所需的次数。

图14 2018年,福建各地市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都不高。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低。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福建在2014年已出台推进政务服务向网络平台迁移相关政策。不过,从市场主体反馈看,在福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福建,54%的市场主体知道;全国平均水平是59%。二是使用网上办事系统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福建,40%的市场主体使用;全国平均水平是42%。三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使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福建,63%的市场主体查看;全国平均水平是80%。

“互联网+政务服务”使用率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部分办事人员对网上办事大厅的知晓率低。如图15所示,从回答不知道的市场主体年龄结构看,小于30岁及40-50岁的不知晓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而大于50岁的不知晓率低于全国平均比例。

图15 各年龄段不知道有网上办事大厅的占比。

另一个是网上办事系统不好用。在福建实地调研过程中,市场主体对网上办事大厅的抱怨颇多。比如市场主体有反映网上办事大厅线上、线下需要重复提交,增加了办事的手续,很多程序重复;网上提供的服务有限,许多文件审批总是通不过;网络经常崩溃;“许多公司只在信用信息网上留一个名字和地址,信息并无太大价值”也是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

(四)市场主体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商事制度改革之外。

商事制度改革一直围绕着解决“办照难”、“办证难”、“退出难”等不断深化,不过,从市场主体反馈看,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市场主体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如图16所示,对于“在本地做生意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福建市场主体提及开办企业难、办理许可证难、市场退出难的比重分别为2%、5%和4%,这些已不再是市场主体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图16 目前市场主体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商事制度改革之外

福建市场主体反馈目前最主要的三个困难分别是市场竞争激烈、成本高和招工困难。这三个困难被提及的比重分别为27%、15%和13%。虽然这三个困难也是全国市场主体所普遍面临的主要困难,但是福建的情况略微严重些。主要表现为,福建市场主体提及市场竞争激烈和招工难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事制造业的市场主体普遍反映市场竞争激烈,打价格战导致利润变少。显然,这些主要困难不是目前的商事制度改革所能够直接解决的。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些新困难是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取得巨大成效过程所伴随的必然现象。自2014年3月1日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福建平均每年新增企业15.76万户,是改革前的6倍,这既是商事制度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对商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市场主体的倍增意味着,在产品市场上,市场供给可能是倍增的,这必然导致产品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因此打价格战无可避免;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市场需求可能是倍增的,这必然导致招工越来越难,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企业成本不断上升。因此,福建市场主体目前所面临的新困难,根植于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主体倍增。

福建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商事制度改革直面长期以来困扰“放管服”领域的突出问题与关键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注定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根据福建商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福建经济发展新形势,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继续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缩短注册登记时间、加强“一窗通办”。福建省目前仅有3.8%的市场主体能够一天内完成注册登记;44%的市场主体能够“一窗通办”。福建省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2018年8月,福建省正式印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实施意见》,将申请人依次向各有关部门提交材料的传统办事流程,改造为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强化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效果。

二、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补齐福建商事制度改革的短板。从全国视野看,“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福建“放管服”改革中最明显的短板。“跑一次”抓住了市场主体办事的核心诉求,是倒逼政府自身改革、转变职能的重要抓手。从全国16省份调研看,2018年大部分省区市正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目前,在福建省,44%的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要跑4次及以上,是全国最差实践。福建需要补齐这个短板。

三、重视“数字政府”的需求侧建设,增创福建商事制度改革的新优势。在大数据时代,智慧政务、信用监管是大势所趋。福建率先统一建设全省政务信息网、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率先实施省级范围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时空化改造;率先开展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和信息中心整合;率先建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这表明,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福建“数字政府”建设,在全国前列。不过,从“需求侧”的角度看,福建市场主体的使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福建省的“数字政府”建设能够“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再创福建营商环境建设新优势。切实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宣传,提高市场主体的知晓率、使用率和粘性,是当下亟须开展的工作。

四、转向“市场开放”,开拓福建商事制度改革的新领域。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市场主体面临的主体困难转向了市场竞争激烈、招工难和成本高等“新三难”。市场主体的“新三难”,不同于办照难、办证难和退出难等“旧三难”,不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本身,而是更多根植于市场供求和市场范围。因此,只有开放更多市场领域,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新三难”,同时有利于福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长期方向是深化国内市场开放。

统筹:徐现祥、马晶、金奕彤

调研:钟林延、颜枫、马晶、金奕彤、钟子健、王鑫、樊承耕、李淑宁

执笔:高韵清、贾帅帅、李小瑛

资助:研究阐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18VSJ069)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