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导演、“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去世,享年90岁

澎湃新闻记者 程晓筠
2019-03-29 19:38
来源:澎湃新闻

据法新社报道,曾执导《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天涯沦落女》、《拾穗者》、《脸庞,村庄》等片的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已于当地时间3月28日因乳腺癌引发的并发症在家中去世,享年90岁。

《阿涅斯论瓦尔达》剧照

阿涅斯·瓦尔达1928年5月30日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南郊的伊克塞尔市,母亲是法国人,当工程师的父亲则来自希腊。瓦尔达一家共有五个小孩,她排行第三。1940年,全家人为躲避战乱,回到了她母亲的故乡——位于法国南部的海港小城塞特生活。晚年时,她在自传纪录片《阿涅斯的海滩》(Les plages d'Agnès)中自述“处于中间让我感觉独立”,但并不认为童年为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不过,故乡塞特确实是瓦尔达电影事业的起点。

中学毕业后,阿涅斯来到巴黎深造,在国立美术学院学过摄影,在卢浮宫高等专业学校念过艺术史。踏上社会之后,她首先从事的也是摄影工作,靠给人拍照养活自己。1951年,她的塞特老乡让·维拉尔(Jean Vilar)新任巴黎人民国家剧院(People’s National Theater)掌门人,瓦尔达也受聘成为剧院的专职摄影师,一做就是十年,并且渐渐成为在法国乃至全欧洲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摄影师。

不难看出,在瓦尔达人生最初的职业阶段,摄影的重要性远胜过电影。事实上,当她1954年首执导筒拍摄处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的时候,从未接受过专门的电影拍摄训练,毫无现场拍摄经验的瓦尔达,正是用拍照片的方式来帮助自己上手的。她曾说:“那一次,我事先把自己想要拍摄的东西,全都用照片先拍一遍。照片几乎就成了电影镜头的原型,摄影机要摆在什么位置,距离被拍摄物多远,用什么镜头,怎么布光,全都靠我以往拍照片的经验。”

1956年,《短角情事》在巴黎小范围上映,顿时赢得《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的高度肯定。可惜,该片因未在政府电影部门备案,未能获得商业放映许可,完全无法回收拍摄成本,直接导致之后的好多年里,她除了继续拍摄照片维持生计之外,就只拍过几部短片作品。那段时间里,她与比自己小两岁的法国戏剧演员安托万·布尔塞耶(Antoine Bourseiller)相恋,并且在1958年生下了女儿罗莎莉·瓦尔达(Rosalie Varda),但不久之后两人便分道扬镳。同年,瓦尔达在图尔短片电影节上结识了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i)。两人在一年之后开始共同生活,并且在1962年正式步入婚姻殿堂,直至德米1990年因癌症去世(2008年,瓦尔达正式披露,先夫去世的真实病因是艾滋病),而他们的儿子马修·德米(Mathieu Demy)当时才18岁。

瓦尔达的女儿罗萨丽自幼跟随瓦尔达和德米一同生活,曾在德米的成名作《瑟堡的雨伞》中出演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主人公的女儿,长大成人后也投入电影领域,出任服装设计师和演员,也是瓦尔达倒数第二部作品《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的制片人。儿子年幼时曾在瓦尔达的《一个唱,一个不唱》(L'une chante, l'autre pas)、《墙的呢喃》(Murs, murs)、《功夫大师》(Le petit amour)中出镜,如今也以演员和导演的身份活跃于法国影坛。

阿涅斯·瓦尔达常以“电影写作”来形容自己的电影创作。她与同一时期的克里斯·马凯、阿伦·雷奈、玛格丽特·杜拉斯、阿兰·罗伯-格里耶等人通常被归入“左岸派”。他们大都具有文学背景,从事电影创作的时间则要早于以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雅克·里维特、克洛德·夏布洛尔为代表的“《电影手册》派”。两派人马共同卷起了法国电影“新浪潮”。事实上,1956年上映的《短角情事》,常被视作“新浪潮”的奠基之作(尽管该名词的正式诞生,要迟至1957年10月),也让瓦尔达有了“新浪潮祖母”的美誉。

另一方面,瓦尔达的个人风格鲜明,常以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又往往以女性作为主角,所以也很自然地被归为女性主义导演。瓦尔达在1961年完成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from 5 to 7) 和1985年荣膺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天涯沦落女》(Vagabond),都可谓是此类作品的典型。不过,瓦尔达的女性主义常常引发争议。在焦雄屏所著的《法国新浪潮》一书中,就以“倒退或激进”为标题,探讨她的女性主义立场。文中提到《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虽然处理的是死亡,难得的是其泛现出一种生命的激越和热情,成为与主题之对比”,“瓦尔达有意识地探索女性的内心和心理,并且戳破社会赋予女性的虚假价值”;但之后的《幸福》(Le bonheur)“却使人不敢恭维,尤其是其维系男权的保守力场”;之后,“明显有女性主义立场的《一个唱,一个不唱》可明确看到女人成长阶段的女性意识成长,却被美国女性主义者骂批评得体无完肤”。对此,瓦尔达“举出让·雷诺阿在《草地上的野餐》的话来辩护:‘幸福可能在向自然法则妥协当中’。”而瓦尔达与德米的关系似乎也可以成为这句话的注解,虽然德米有同性恋倾向,但从瓦尔达在其生命尾声中拍摄的纪录片《南特的德米》(Jacquôt de Nantes)中,显而易见她对亡夫的至爱。

《脸庞,村庄》

进入新千年后,年逾七十的瓦尔达宝刀不老,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创作力。不论是2000年的纪录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2008年获得恺撒奖最佳纪录片的《阿涅斯的海滩》,还是201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脸庞,村庄》,全都充满了关于人生、电影、自然、历史的真知灼见。今年2月刚结束的柏林电影节上,瓦尔达又携最新作品《阿涅斯论瓦尔达》(Varda par Agnès)出席。在这部近两小时长度的作品中,九十岁高龄的她将自己的电影创作心得娓娓道来,为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上了一堂大师课。

值得一提的是,瓦尔达可以说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早在1956年秋天,她就跟随克里斯·马凯一起到过北京,参与拍摄《北京的星期天》一片。2005年,她又来到北京,出席了电影资料馆举办的“法国电影展”活动。此后,瓦尔达又在2012年第三次来到北京,出席其作品回顾展。2017年,她再度前往北京,举办装置艺术展。而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瓦尔达本有机会携新作《脸庞,村庄》一同参加,可惜最终因故未能实现。

在八十岁的时候,瓦尔达就像她镜头下的克莱奥那样,极度恐惧死亡的抹杀,所以她拍了《阿涅斯的海滩》,来记住自己的一生,她说:“想象自己老去很滑稽,好像一个荤笑话。”然而,当死亡终于一步步走进她时,她反倒变得释然,88岁时,她在《脸庞,村庄》中跟比他年轻56岁的艺术家J. R“打情骂俏”,携手游历法国乡村;今年,90岁时的她以《阿涅斯论瓦尔达》正式与她热爱的电影以及热爱她的人们告别;本月,她又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贴出最后一张照片——一张导演椅,椅子上已没有主人的身影,空余一只眼神寂寥的猫咪。

瓦尔达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贴出最后一张照片

瓦尔达故去后,活跃于“新浪潮”时期的这代导演中,仅剩比她小两岁的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瓦尔达从影之初执导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Les Fiancés du pont Mac Donald)就由戈达尔和他当时的女友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担任主演;在《脸庞,村庄》的尾声中,瓦尔达前往戈达尔的住处,多年未见的朋友却避而不见,仅以短短两句留言追忆往昔,令她像个孩子那样难过得哭了起来。如今,噩耗传出,不知戈达尔是否会因为未能得见好友最后一面而后悔呢?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