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组团”支援西藏教育,建成“1+5+x”远程教育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9-03-22 10:31
来源:澎湃新闻

雪域高原上,建起了“智慧校园”。

2004年,上海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在原日喀则地区南郊小学基础上建立了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2009年成为西藏地区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堪与上海名校相媲美。但在信息化建设上面,仍然有短板。

2016年6月,上海“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抵达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当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十分落后。

从硬件环境方面来看:学校没有计算机专用教室供学生上机学习信息技术;整个校园的网络下行带宽只有20兆;供教师办公使用的电脑数很少,几乎5名教师共用一台电脑办公;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比例极低。

从软件环境方面来看:学校的软件环境几乎是一张白纸,学校仅有学生学籍、人事档案、财务管理等专有台,学校没有门户网站、学生学业成绩分析系统、行政管理办公平台等在内地常规的信息化平台。

上海市“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领队傅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工作队借鉴上海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建设智慧校园,搭建了“1+5+x”远程教育平台,“1”是指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5”是指上海对口支援的江孜、拉孜、定日、亚东、萨迦五县县中、“x”是指沪藏其他若干学校。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沪藏之间、西藏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上海和工作队的教育资源送教下乡。把师训讲座、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送到海拔5000米、路程几千公里远的仲巴县中学。几年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300多课时,近万名师生受益。

作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市教委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对口支援整体规划,委托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对口支援七省20地州的教育援助工作,为新疆、西藏、云南、青海果洛、贵州遵义、重庆万州等地区培养万名以上的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以及学科骨干教师。近年来承担的培训项目更是呈现“井喷”状态,从2015年6个项目发展到2018年30个项目。

来自青海果洛的桑杰加校长在到上海之前,有段时间陷入了职业倦怠期,甚至一度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后来,他参加了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西部校长“追求卓越”研修论坛,领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精髓,把上海市校长专业发展的优质资源,与西部地区的实际结合,对西部校长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在上海不过短短三个月的学习,让桑杰加看到了职业前景的曙光,重新燃起了工作的信心,他说:“以前我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现在我可以把自己在上海所学到的理念和实践带回去,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还有很多。”

2017年3月,上海市七宝中学、文来初中承担了为期三个月的新疆喀什“影子校长”第二期培训工作,作为带教指导教师之一,七宝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心理特级教师鞠瑞利主要承接了教科研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带教任务。

“我们主要采取的是零距离、浸润式的跟岗挂职培训。”在鞠瑞利看来,这种培训方式既全方位,又很细致。校园是零距离、全方位地开放,学员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参加学校办公会、教研组研讨等活动;每一个学员都安排了带教导师,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导师咨询;每两周,导师都会有一场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所有外聘专家的讲座都向学员开放;七宝中学教育集团内有14所成员学校,他们的活动丰富精彩,这些宝贵的优质资源,只要学员有需要,随时开放;学员还可以参与闵行区第五期中学校长培训基地的培训,并在过程中走访、考察相关学校。

本文图片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沪藏新语”

正是这种深入学校管理、教学、课堂一线的方式,让前来学习的校长和教师看到了上海教育的真实一面。

事实上,教育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且从事对口支援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跨越地区、语言、宗教和文化以及教育上的显著差异,工作中既要保证每个培训项目的专业水准和实施质量,又考验着每位教师的耐心、精心和专心。

西部所需,上海所能。近年来,上海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领域探索出一系列重要改革经验,取得了一批具有复制推广意义和示范引领价值的改革成果。

“援助先援教,发展先育人。”上海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将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西部的校长和教师们表示,上海为教育对口支援所做的点点滴滴,必将助力西部的优质教育均衡和当地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