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 | 在山东,距离农民“博士”还有多远?

2019-03-21 10:49
山东

文/拾冷 设计/刘蒙蒙

相对火热的中国城市“抢人”大战,乡村“抢人”却很“冷清”。

从官方媒体报道,到自媒体的关注,“乡村人才”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恰如在新京报乡村频道上线发刊词《在指间,“打捞”乡土中国》中所言,“长期以来,在舆论空间里,乡村巍然存在,却又静默失语”,“我们缺少对乡村的关注与观察,更缺少对乡村平等空间的打造”。

年后,随着人潮的返城,城市“抢人”,企业招聘,舆论的关注迅速从年味中抽身出来,把焦点再次对准了城市,“乡村空心化”的焦虑,虽也引起讨论,相比城市的“焦虑”却小的多。

“乡土中国”,往往在春节的时候,才会“收割”一部分流量,比如年前的《啥是佩奇》电影短片,引来各个媒体竞相拆解、演绎,以及由此衍生的话题,也引起了媒体、网友的讨论。

然而,“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乡村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回望16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倾注,普通民众对乡村的“感念”,仍停留在对乡土年味的回味,停留在返城时,农村父母给他们准备的一车厢土特产……

从乡土迈向城市的人,你还会回到农村吗?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雁归兴乡”,航道在哪?作为农村人口占比39.4%的山东,又该如何让“农民”成为一份光鲜的职业?

一、现状:“雁”归何处?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气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山东常住人口10006万人,乡村人口3944万人,占比39.4%。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公布的第二季度《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山东农民工约2420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达到82.6%,外出省外务工的,占17.4%,从全国看,虽然山东农民工仅占全国的8.6%,占比并不多。

若具体到乡村我们注意到,2420万人农民工中,本地就业农民工占59.2%,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省内非本地+外省务工),占比40.8%,大约987万人,基于3944万乡村人口基数,约占25%,每4个乡村人中就有1个人离开故乡外出打工,或近或远。

考虑乡村老人、儿童的人口数,以及未来农民工的老龄化、30岁以下农民工断层问题,从这个角度看,987万人外出就业的农名工,让山东乡村“人口流失”凸显的越发严重。

△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不过,反映在农业生产上,“人口流失”的并未带来影响。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粮食总产量5320万吨(1064亿斤),在全国各省市粮食总产量排名中据第三,山东仍是粮食生产大省,而建成“千亿斤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山东现代高效农业的常态目标。

一边是山东农村人口的流失,一边是粮食生产的稳步提升,这恰恰说明了山东现代农业已经取得长效发展,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表示,在中东部,农业主产区的专业化水平进步很大,相当比例的所谓农民已经不怎么下地,田间操作交给专业户去完成。华北平原的农户几乎要废掉传统农具了,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人们想象的更少。

再看另一组数据,2018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地域选择上,山东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倾向于留鲁就业,非师范类毕业生在鲁就业整体超过八成,但学历越高留鲁就业率就越低。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让更多高学历人才、中青年劳动力“雁归”,他们是未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本”、推进乡村城镇化的主力军之一。

二、执念:“我”要扎根乡村

其实,山东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能够扎根乡村的“人才”。

在山东乡村,“出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里说的“出仕”并非一定要做官,而是通过读书让“农二代”、“农三代”们能够“出人头地”。书念不好,只能提前进入社会,务农或务工,在这种理念之下,距离“让农民成为一份光鲜的职业”、平等对待农民这份职业愿景,相距甚远。

“读书十几年,回家务农”,可能众多山东籍的父母不会欣然接受。相比去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执念”,众学子显然没有“到乡村去”这样的“执念”,有则凤毛麟角了。

从这个角度思考,作为农业大省,“稳住”已在乡村就业的农民工、返乡“农二代”,提升他们农业生产、工作的获得感、成就感,是未来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最应该做的事情。

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他们培育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工、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形成人才兴、产业兴、乡村兴的良性循环,于国、于业、于农,皆是最希望看到的“清明上河图”,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然而,乡村现实的“骨感”,往往不能吸引“农二代”的留恋。薄弱的乡村基础设施、繁重的农业生产、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特别对80后、90后,更愿意把自己的“芳华”投身于城市,即便从事着永远做不完的工作,过着租房的生活,吃着小饭馆里的外卖……

当然,在这里并非有意否定前往城市打拼的“农二代”,而是意在说明在乡村缺少这样要扎根乡村的“执念”,虽然让他们有这样的“执念”过于理想化,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软肋”。

这种“软肋”并非是没有“人才”的软肋,而是在这些“农二代”心中,没有这样的执念,褚时健说:“农民不太懂条文契约精神,但是他们有坚定的感情契约。”不过,放眼“农二代”身上,他们或是一批接受高校教育的学子,或是一批接受正规训练的技工人才,他们已经是脚在泥土中,手已离开泥土的“夹生层”,对乡村的感情,随着阅历的增长渐渐消解。

所以说,让“农二代”有扎根乡村,他们是延续乡村文明,提振乡村发展最有力的一代,换句话说,“农二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农村有较深的感情,对农业有基础了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他们是有潜力的一代,也是最需要扶持的一代。

三、纠正:回乡村是奋斗,而非佛系

在大城市“农二代”眼中,回到乡村,或者回到县城,是一种“佛系”的表现,这一批“农二代”艳羡在乡村、县城的工作的同学、儿时玩伴,在乡村或县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显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下,乡村、县城已经不是舒适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满创业、奋斗,充满各种人生转折机会的发展“热土”。

这一点,在农业大省的山东,能感知“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迫切。

2018年1月,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解读《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列入“5+5”十强产业;同年7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

2018年5月,《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正式发布;6月,山东省教育厅召开2018山东高考政策新闻通气会,宣布山东启动农科生公费教育,首批300人,由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3所高校承担,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

同年9月,山东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发布,最具首创精神的是“农民”也能评职称,12月,山东省首批84名职业农民领到职称证书,分别获发中级、初级资格证书,并分别获得5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从产业规划,到人才振兴各项举措,山东乡村振兴已为农民、“农二代”、高层次人才搭建起广袤的发展舞台。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以及产业的新旧转换,从“三农”已经衍生出具有发展前景的“乡村职业”。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新京报为此梳理了“2019最具发展前景的乡村职业”,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规划书、全科农技员、农村电商经理人与互联网从业者、农村经纪人与农业金融经理人、土地托管服务商、农村物流小哥。

其实,在乡村,并不缺少职业发展、家庭致富的机会,特别是科技反哺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农业“四新经济”的兴起,对职业农民、“农二代”而言,他们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

比如在今年2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的淄博市博山区“90后”海归青年王浩,逐梦家乡田野,把小山村送上互联网,仅源泉镇的猕猴桃一年通过电商平台就销售20多万斤。

2018年,王浩按照“互联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创业思路,开发出网络虚拟村庄“奇遇村”,在线上吸引“粉丝”关注,在线下与当地8个山村深度合作,实现经济效益40余万元。

在乡村或县城,若要干出事业,不仅不能“佛系”,反而要更“奋斗”。现在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而是需要即具备现代农业素养,又要具备新思维、新技能的跨界融合人才,称之为农民“博士”并不为过。

仔细想想,“执念+奋斗”,当好新时代的“新农人”,容易,但也没那么容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