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恐袭启示:极端思想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文化多元主义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华盾
2019-03-17 18:27
来源:澎湃新闻

新西兰,长白云之乡,未能逃脱全球性极端主义思潮的波及。来自澳大利亚并曾游历欧洲的枪手,预谋已久地来到新西兰实施了有组织的恐怖行动。这反映出,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向撕扯下,现代人在思想精神和道德伦理领域所遭遇的挑战。从微观个人到宏观社会与国家,思想差异导致的冲突正在加剧人类生命活动的风险。

滥觞于近年来社会沟通环境和互动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在信息化、网络化、匿名化的新时空现实中,人们身处在不断涌现的秉持不同价值目标的各种群体之中。由于个人既需要独立于社会,又需要依赖社会,人们会在边缘意识中去适应、嵌合或依附于这些群体。但这些群体是纷繁复杂且变幻莫测的,为了寻找复杂生活的简单答案,个人诉诸某种简单粗暴思维方式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强,它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观点非黑即白的两极化,也有可能是某种极端主义思想。

在社会层面,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极高的人口流动性(以难民潮、移民潮、“新游牧民族”为代表)导致了民族文化的碎片化和社会分化。在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在原生群体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维度的认同冲突。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民族认同冲突,因为它很容易被政治力量所利用,尤其是极右政治势力和民粹运动。

新西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枪击事件的发展很可能导致民族间的不安和对立情绪。因为新西兰社会政策虽然遵从多元文化主义,但在社会内部,按民族差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白人(74%,多为欧洲人)、毛利人(14.9%)、亚裔(11.8%)、岛民(7.4%,来自太平洋岛国的居民)等不同种族人群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其教育、就业、收入、社会福利等等均有明显或隐性的差异和差距。

不仅在新西兰,富裕国家普遍的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民族隔阂和社会分化,正在加剧极端主义思想的蔓延。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贫穷国家因为教育落后、信息缺失而逐渐在全球发展中被边缘化。国际社会的巨大差异、疏离和矛盾遂而产生。加之冷战后美国和西方进攻性地在全世界宣扬其所认同的价值,这导致一些群体反其道而行之,转而信奉自身所称具有例外性的思想,以打破美国对全球思想和政治解释权的垄断。这最终造成一些群体愈加诉诸“硬实力”来维护自身理念,导致全球思想差异持续深化、极化、甚至黑化。

正像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世界观)、思考世上万物的方式(思维逻辑)以及随即产生的行动(行为模式),亦是迥异。在此背景下,未来属于那些能将个体经验和能力与新时空现实相结合的人、社会和国家。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的任务,是要提出能够让其他国家产生共鸣和共存舒适感的思想。因为国际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赖于思想的包融度,而一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则取决于这一思想的高度和其他国家对这一思想的认同度。

社会制度对新现实的适应能力,将决定社会在正轨中发展的可能。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要从价值观和存在主义的双重维度上构建一种能够凝聚各种团体的社会生活规范。社会变革的主体终究是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边界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伦理选择。因此我们要顾及社会转型的主观人性向度,不能只注重技术实力的增长,而忽视道德和社会心理的成长。知识经济本身无法缓和社会异化,无法应对社会失序,无法支撑起人类存在的意义。

(华盾,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