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出炉,内地为何是这九座城市入围

2019-03-18 08:55
广东

文丨西部君

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出炉。

作为目前公认的比较权威的排名,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方面对全球重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分。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法兰克福。

纽伦港三地当之无愧继续领跑全球,上海稳居第五,北京自去年反超旧金山、波士顿等城市杀入十强后,今年下跌一位排行第九。

来源: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香港、上海、北京,毫无疑问是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三座城市,如果适当放宽门槛,第一档金融中心还可以将深圳列入。

当然围绕金融中心的争夺,传统一线城市广州,以及众多二线城市同样雄心勃勃。而在此次榜单上,内地也还有七座城市入围,分别是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

那些没能杀入榜单的城市,重庆、南京等,争当金融中心的野心不比入围的九座内地城市小。像西安之前曾推出高达6000万元的金融企业总部落户奖励政策。

还有个有趣的例子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包括三四线城市舟山、绍兴,共有八个城市曾正式提出过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

为什么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个“金融中心梦”?

01 经济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金融业的存在是为了撮合资金,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产业形态,附加值高,绿色无污染,且有助于掌握资产价格的定价权。

金融中心则是城市产业发展高度成熟的产物。它和经济的关联程度相当高,但经济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

后者往往是贸易、物流和信息交汇之地,对区位的要求极高。就好像每座城市的金融机构往往会将办公地点选在交通最发达、地租也最贵的核心CBD地带。

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受政策影响也极大。比如深圳的金融地位超过广州,很大程度是因为有深交所的存在;上海不久前喜提科创板,金融地位同样将得到更大加持。

从这个角度讲,内地各城市的金融中心梦,是基于产业升级的考虑,更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需要。当然拿到金融中心的头衔,也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认可。

但如前所述,成为金融中心,不是经济实力够就行。经济实力更弱的省会,可能比非省会城市要更有优势,因为前者总部经济更发达,资金聚集程度更高,还是金融公司的总部驻地。

如苏州,GDP总量全国第七,在金融业上和南京却有不小差距。国内的一些榜单,如“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南京甚至可以排到内地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

来源:城市竞争力

金融中心对区位的苛刻要求,决定了它的产业分布地区差异相当大。

根据《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年中部和西部的经济贡献率,分别是22.8%以及21.1%。

但在衡量金融业的关键指标,也即本外币存款余额上,中部和西部的占比只有16.8%和19.2%,低于GDP比重。另外目前银行资产规模排全国前七的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02 金融中心的两个梯队

总的来看,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入围城市,大体代表了内地金融业的高水平。当然它们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分化。

如下图,我们可以以两大核心指标,也即本外币存款余额和金融业增加值对比其中的差距,数据是2017年。

北京和上海的本外币存款余额,都超过了十万亿,金融业增加值则在五千亿上下,GDP占比超过了16%,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北京的地位不言而喻。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全国的资金汇集于此,属于典型的行政总部集聚型金融中心。

上海则拥有股票、外汇、期货和黄金等国家级的要素交易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近一千五百家,近几年紧追香港,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

相对来说,深圳都要差一个量级,本外币存款余额只有北京一半,金融业增加值是上海一半多一点,金融机构数量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不过深圳互联网、科技产业势头生猛,形成了一条差异化的金融产业路径,所以往往和北京、上海一起被归到全国金融中心第一档。

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六座城市,无论是资金总量、金融业GDP,以及产业贡献率,都要低一个等级,处于全国第二档的位置。

来源: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注意,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内地入围城市的排名,和本外币存款余额、金融业增加值并没有严格对应。

西部城事在上述图表中,之所以将重庆、南京、武汉三座城市列入比较,是因为这三者的金融产业在全国来说,同样有第二档的实力。

比如重庆,金融业增加值接近广州的水平;南京,本外币存款余额是大连的两倍。

所以整体来看,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有金融中心梦,但金融中心也分等级。

上海领衔的上北深三座内地城市,加上香港,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金融中心,像香港、上海和北京,还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

广州为代表的诸多城市,目前还不具备全国金融中心的实力,只能说是区域中心。而且不同于第一档城市间的分化,以及香港毫无悬念的龙头位置,第二档城市内部,没有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第一城。

广州贵为一线城市,本外币存款余额高,金融业增加值比天津、重庆只高百亿左右,经济贡献率不及天津、成都和南京。

所以在香港、上海、北京和深圳稳居第一档的前提下,第二档城市围绕中国第五城、内地第四城的争夺,战事将尤为激烈。前面西安6000万补贴就是个典型例子。

03 争当金融中心,各城市如何给自己定位

在金融中心争夺战中,作为第二档龙头的有力争夺者,广州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好,是华南交通和物流枢纽;劣势是周边已经有香港和深圳两大成熟的金融中心,会形成分流效应。

只是和诸多二线城市相比,广州的比较优势依旧明显。

不久前上交所南方总部落户广州,让它的金融中心地位再上一层。而湾区规划对广州的定位是,“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显然广州要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至于其他二线城市,哪怕和广州一样,成不了全国金融中心,野心至少也是区域性中心,要在所在城市群或者地区版块上充当龙头。当然具体的产业定位不尽相同。

比如天津。历史上的天津,曾经是北方金融中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了50余家银行、260多家银号、150余家外商和华商保险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金融业一度萎靡,再次提出“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是在2003年。不过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同样地处北方的青岛,提法有所不同——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

成都。1993年被国家定为西南金融中心,2010年目标定位升级成西部金融中心。

2018年成都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力争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左右;本外币存款规模达5万亿元;本外币贷款规模达4万亿元。

重庆金融产值、外资银行数目都是西部第一,不过西部金融中心的帽子被成都拿走后,定位另有侧重。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

功能性而不是综合型,同样是一条差异化之路。事实上重庆曾走在全国前列,成立相关领域的要素交易市场,选择功能性定位比较契合市情。

武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定位是,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全国性科技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在中部六省来看,目前武汉坐上中部金融老大位置的概率的确很大。

大连。2003年大连曾提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也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金融产业上,大连有做东北的老大的实力。像大连中山区,聚集了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两百多家,是东北地区种类最全、密度最大的金融聚集区。不过大连的不足在于,在东北缺少号召力。

来源:天天说钱

东部则属于竞争最激烈的地带。杭州,2011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定位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不过随着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杭州近几年野心渐长。2017年首届钱塘江论坛上,杭州宣布,2020年近景规划是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金融科技中心;2030年远景规划是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同样处在长三角城市群之内,南京无疑是杭州的强劲对手。2013年发布的《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目标瞄准“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事实上,明确提出上述区域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市,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经有26个城市提出了相关目标。

而国内比较被认可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则将考察范围覆盖到了31个金融中心城市,包括厦门、长沙、宁波等等,基本覆盖了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不过既然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范围局限于城市群内部或者大的都市圈,所以那些多中心的地区,比如成渝城市群内部的成都和重庆之间;长三角城市群的诸多二级城市,如杭州和南京之间,竞争将尤为激烈。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金融中心争夺战已经打响,哪些城市能脱颖而出,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