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发誓再也不挤早高峰地铁,后来却爱上了它

2019-03-22 09:07
北京

地铁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将我们送往最中心的地带,也送往最偏僻的角落。与此同时,它也是我们情绪的收容所,人间百态,喜怒哀乐,都能在这短短的旅程中找到线索。

早上好,我是李颖迪。或许此刻看到这段文字的你,正在去上班的地铁车厢里。今天我想和你说的,也是关于地铁的故事。

同事兼朋友小吴(吴呈杰)记下了一个地铁赠予他的瞬间:

1号线里,一个穿迪卡侬运动衫的中年男人双手握着扶手,摆出想要做引体向上的姿势。他脑海中可能正在演练一个健身计划。我好羡慕他。

此前,小吴觉得自己陷入了水逆——截稿日快到了。他连发七条微博,写“成年人的悲伤是在出租车后排掏出电脑干活,连挤眼泪的力气都没有”、“在给猫喂食、铲屎、擦泪痕的系列动作中重获内心秩序”、“连喝奶茶都无法治愈我”……

但在地铁上遇到中年男人的那刻,我猜测,他暂时从一团乱麻中解救了出来。

曾经我觉得北京的地铁很不可爱。夜里十一点,我第一次来到北京。为了赶上末班,我拖着行李箱在西直门奔跑,没有换乘直梯,一路爬过6、7个阶梯,用朋友的话说,那更像是一场“大型臂力体验项目”。

更别提早高峰了。人的皮肤贴着皮肤,车厢里混杂了肉味。让出的空位瞬间成了磁铁,人群迫不及待围过来。车门开了又关,不断吞吐。我发誓:再也不要挤早高峰了。

当然,这样的愿望没法实现。后来我却开始有点喜欢上坐地铁。我观察地铁上人的举动,忍不住猜测这些陌生人,正在经历什么样的生活——

一位穿西装打领带的男人,手里拿着白底黑字的简历。地铁发出进入隧道的嗡嗡声,他接到电话,当着全车厢人的面大声推销自己。刚说来北京半年,之前做电信工程师,信号断了,他抬头盯着线路图。几分钟后,电话又响起,他顺利接上话头,曾参与某个酒店推广方案的前端。但信号再次断了。

全车厢人都看着他。他很快在下一站下车。但我想,那也许不是他的目的地。

一对夫妻站在地铁门口争吵。女人把孩子当作回击的武器,她假装听不见男人的声音,对小孩说,你爸爸不是有什么毛病?让你爸爸不要再吵了,地铁上这么大声,很没素质,很丢人。

男人终于忍住了。他把所有情绪都抛向地铁玻璃窗,用手狠狠捶了两下。

当然,也有比较欢乐的故事。虽然对于当事人来讲,可能并不欢乐,但是对我们听的人来讲,还是很欢乐的。

这个故事来自我们的副主编何哥(何瑫)。大概十一二年前,具体时间他记不清了,但事情记得很清楚。那时他还在上大学,有天他从西直门上了十三号线,准备坐两站后从知春路换乘十号线。

他刷卡进站之后,发现地铁马上就要开了。他不想等下一班了,于是一个箭步冲进了车厢里。就在他脚迈进去的下一秒,车门关上了。这时候悲剧发生了——

他的裤子夹在了车门缝里。

他努力试着往前迈步,想把裤子从车门缝里带出来。但是试了一下他马上意识到,如果强行迈步,屁股上一定会有个很大的洞的。

好吧,那就等车到站了,门开了,再出来吧。他心想。

但他没有想到,更加悲剧的是,那时候的十三号线从西直门发车后,中途停靠时打开的,一直是另外一边的门。夹着裤子的这边的门,一直到终点站才会重新打开。

于是他只好一动不动地站到了终点站东直门,才把裤子从门缝里取出来。一路上,承受着上上下下的乘客们异样的眼神。

何哥说,从此他学会了一个人生道理。

“做事情,不能猴急。”

类似这样的趣事,在地铁上还有很多很多。地铁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将我们送往最中心的地带,也送往最偏僻的角落。与此同时,它也是我们情绪的收容所,人间百态,喜怒哀乐,都能在这短短的旅程中找到线索。

撰文:李颖迪,编辑:何瑫,运营编辑:佟通通,微信编辑:尹维安

关注“GQ报道”公众号(ID:GQREPORT),记录人物的浮沉,和时代价值的变迁。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