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狱读书是一种什么感觉

2019-03-21 17:41
未知

大家好,我是凹叔。

今早一来上班,我就看小助理没精打采,一脸痛苦的坐着,这我得关心一下呀。

一顿嘘寒问暖,我搞清楚了,是早上他在公交车上看书,晕车了。

随即,我就把他批评了一顿,看书就要稳稳当当的坐着看,公交车上晃晃悠悠的,一不小心还容易坐过站,就不是个看书的地方。

小助理就非常不服气,他觉得看书在哪都能看,不分场合环境。

其它同事听见我们这边有异动,也加入了讨论。从一开始的“什么环境可以看书”,聊到了“在各种环境下看书都是什么样的体验”。

最后,我们都对“在监狱里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面露难色,哑口无言,毕竟我们都没体验过。

但是我突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书名就叫《监狱读书俱乐部》,我赶紧把书拿出来炫耀一番。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在监狱读书是一种什么感觉。 

作者跟监狱的渊源

本书的作者安·沃姆斯利是一位加拿大女记者,曾荣获国家杂志奖四次,加拿大商业杂志奖一次,国际区域杂志奖两次。

当作者的好友卡罗尔邀请她去监狱和犯人一起读书时,她是拒绝的。

故事要从八年前说起。

那晚,夜黑风高,巷子里伸手不见五指,周围没有一个行人,忽然身后蹿出两个大汉,把她勒晕,抢了她的手机逃之夭夭。

这件事给作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之后的几年里她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随身携带便携式报警器。

好友让作者去监狱读书,无异于让恐高患者去蹦极。

但是,在朋友离开后,作者想起了父亲跟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坚信人性有着最美的光辉,总有一天你能见到至善至美。

果然,就像每个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的BGM一样,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长辈箴言。

最终对人性善良的信任盖过了作为受害者的恐惧,作者决定接受朋友的邀请,和她一起去监狱参加读书会。

和狱友们的共鸣

加入读书俱乐部后,作者和卡罗尔开始挑选适合犯人们看的书。

其中一本就是《我的月亮男孩》,这本书记录了布朗一家人为天生有缺陷的儿子沃克求医问诊的过程。

这本书曾三次获得文学大奖,作者和卡罗尔都以为这本书能引起狱友们的共鸣。

因为布朗同样面对困难,身处困境,但他不断克服从不放弃。

本来作者和朋友期待看到一场励志又走心的读书分享会。结果,在开读书会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番场景。

狱友们一致觉得《我的月亮男孩》的作者布朗,把生了一个有缺陷的儿子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惩罚。

狱友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不是布朗坚持寻医的毅力,而是他对生活中这一点点不幸无休止的抱怨。

狱友们对布朗的生活态度表示不屑:他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教育良好、工作体面,只不过摊上了一个生病的孩子就这样抱怨,甚至还想自杀。我有个朋友,他家里的智障女儿傻到在自己身上拉大便,人家还不是活的好好的,也没有天天要死要活。

这件事让作者和卡罗尔对自己的选书标准产生了怀疑,她们和狱友们的阶级层次差距太大了。

狱友们身处监狱,生活环境恶劣,没有人身自由,探访时间受限,连一棵树都见不到。

和狱友们的不幸比起来,布朗的那点坚持和脆弱可能更像是一种富裕的矫情。

狱友们的“礼物”

圣诞节,作者选择了欧·亨利的经典之作《麦琪的礼物》作为读书俱乐部的分享篇目。

这是一个关于圣诞的短篇:丈夫有一只金表,但是没有表链。妻子想买一条怀表链送给丈夫当圣诞礼物,却发现钱不够。只好把一头秀发剪了卖钱。回家后,她发现丈夫把金表卖了给她买了一把梳子。他们都为了对方,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礼物无用,爱却无价。

一位狱友根据内容提出了问题:在身无分文的圣诞节,你愿意卖掉汽车或电视来给自己的另一半买礼物吗?

几乎所有的狱友都说自己做不到,他们甚至认为,小说中的夫妇都太过于无私,现在的社会已经太现实,那可能是只属于欧亨利时代的浪漫。

但是,他们都没有发觉,他们此刻坐在这里,其实就已经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卖了,那样东西就是“自由”。

至于他们是为什么卖掉的,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终于找到了狱友们的痛点

对狱友们来说,《异类》的观点是鼓舞人心的。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有两个观点已经成为了当代主流。

一、想要成功,运气与机遇必不可少。

二、10000小时法则。即一个在某方面具备天赋的人,至少要练习10000个小时才能有所成就。

这两个观点让在监狱里的犯人们充满希望。

这让他们相信,出狱后有一点运气,加上自己的勤奋还是可以走上成功之路。

但此刻,一位带着哲学思辨精神的狱友提出了质疑:能不能坚持10000个小时,或许也是先天决定的。

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也许热爱、兴趣、毅力,这些本身就是先天决定的啊。

有些人可以专心致志工作不走神,有些人看两分钟书就不耐烦。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毅力和聪明的头脑,但是你就是你,比如此刻你看到这儿觉得自己该努力了,开始改变自己,那也能说明你是一个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和狱友读书的日子

当作者结束了监狱读书俱乐部志愿者生涯,我们很难说是作者改变了狱友还是狱友改变了作者。

我对书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弗兰克和格兰汉姆被转去安保级别比较低的河狸溪监狱,格兰汉姆写信给卡罗尔,想让她帮忙在那里建一个读书俱乐部。

当你开始做一件事情,并且发现参与这件事情的人在不断影响其它人,这种感动和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肆意渲染监狱读书俱乐部对狱友们的改造,而是客观地描述读书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到最后,在作者跟踪了解的几十名犯人中,有人出狱后事业有成,也有人出狱后恶习不改重返监狱。

这也是凹叔在介绍这本书时没有单独介绍某个犯人的原因,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是,它打破了我们之前对犯人们的刻板印象,并向我们展示了新的欣赏文学的方式。

请相信人性有着最美的光辉,你一定能够见证至善至美。

↓凹叔推荐↓

《阅读疗愈师》

[法]迈克尔·于哈斯 著,郑诗诗 译,磨铁图书出品

毁容失声的少年一直是学校里的替罪羊、时日不多的老者即将离开医院、声名鹊起的足球队队长盘算着移民跳槽、被工作压垮的的男子甚至忘了该怎么和妻子聊天、精明算计的房东太太监听着房客的一切动静,形形色色的人物过着各自的生活,没有掀起惊涛骇浪,但也不是那么风平浪静。

这些人都有各自的烦恼,总的来说,人们忘记了怎么在社会中自处以及和他人相处,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们不能称这些为疾病,甚至不能算是心理问题,“心理亚健康”也许是比较贴切的概括。

相比于化学药物,亚历克斯提供的是心理上、情感上的疏导,通过阅读,亚历克斯和每位“患者”之间展开了真诚坦率的交流与对话。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