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征稿点评| 春节回乡记

作者/冯石一 评委/魏澜
2019-03-12 16:4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主题为“年味”的澎湃第三届寒暑假征稿活动已经结束,澎湃新闻邀请的特级教师和儿童作家评委们面对小朋友们的来稿进行点评。在此挑选优秀稿件,将文章和评委点评一起刊登。

评委点评:中国的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小作者以外公的诗为开头,着实让人眼睛一亮。文中有多处引用古人诗句和俗语,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文字功底已经超越了四年级小朋友的水准。

在文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他自己回老家过年的经历,从年三十前几天置办年货到年三十贴春联、吃饺子、看春晚,再到到大年初一穿新衣、煮饺子、放鞭炮、收压岁钱以及初二开始的拜年,一一道来,完整的表现出了老家的年文化。文章语言质朴,却让人阅之身临其境。文尾之处的感叹,厚重而有力度,很好地点明了农历新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是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过年的深刻理解,实为点睛之笔。

作品:春节回乡记

作者:冯石一 东港小学 四(2)班 指导老师:马翠红

祖国伟大又文明,

重大盛典永传承。

千遥万里在外地,

爬山涉水返故程。

一品布衣有同感,

寻根问祖润亲情。

传统佳节哪个好,

唯独春节举世名。

上面是我外公写的诗,中国传统习俗里,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可以像春节一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个节日相聚言欢。

19年等爸爸妈妈放假,我们一起驱车回了老家,与城市的喧嚣相比,老家过年的感觉更加生动、深入人心。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尾句写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旧年已过,新年已来。如今的乡书早就没有,到达家乡,归来故里才能体会到年的味道。

年三十前的两天,我们还在拥挤着进城,置办年货,满满的荷包需要透点空气,家家户户车上装满了年货,各式各样的糖果,蔬菜、肉食、鞭炮等等,喜气洋洋的味道如蜜汁的味道般散落在整个街道。

年三十,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红火、喜庆、吉祥,门外暖阳升起,门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恍惚之间,自己竟有了一种微醺的醉意。晚上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年夜饭,虽没有鸡鸭鱼肉摆满餐桌,但一起吃着饺子,个个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是春节期间的必看的节目之一,爸爸妈妈那代人说“无春晚,不春节”,从建国到如今,从父辈到儿孙这一代,至少在年三十的晚上,这款节目绝对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家人围坐在火炉前,喝着茶水、吃着糖果,或者是磕着瓜子,一起收看春晚。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也许就只有年三十晚上家人才有这个欢聚一堂一起看同一款节目的机会。歌舞、相声小品、杂技等等,临近十二点,每个人的精神依旧兴致勃勃、毫无倦意,凌晨零点的时候,燃放鞭炮,这样会好运气一整年。

大年初一,起“五更”、穿新衣,煮饺子、放鞭炮、收压岁钱。妈妈先煮好饺子后每个碗里放几个,上供磕头,然后将 “大地红”鞭炮从院子到大门口一字排开,点燃导火线,瞬间鞭炮响亮而热烈,给新年增添了无限色彩,给长辈磕头拜年领压岁钱,紧握红票子那喜悦之情怎么都无法掩饰,之后再自己吃饺子。

在农村,拜年磕头老规矩依然流传,一般是以家为单位,挨家挨户到长辈家里磕头拜年,喜庆祥和的氛围在这一拜一叩当中也充分体现。

年味,是忙忙碌碌置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年夜饭袅袅升起的蒸汽中欢乐满足的味道,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是收压岁钱那快乐期待和满足的味道,也是尊老敬老和对长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家人欢聚一起甜蜜的味道,喜庆团圆幸福快乐的味道。

真正年后的活动从初二开始,浩浩荡荡的拜年大军触动,拜年活动拉开序幕。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鼎沸的人声、鞭炮声,在呼呼北风的吹拂下,祝福的味道如花香四溢,令人陶醉。

一年一年,周而复始,春去秋来,年的味道从少儿时传递到少年时代。一来一去,道不尽的年味,婉转绵长,道尽了世俗情长。

评委介绍:魏澜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区语文学科中级、高级任职资格评审专家。

请各位读者下载澎湃新闻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澎湃亲子”,可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我们将在所有作品刊登之后开启优秀作品的票选活动链接,敬请期待。(扫一扫关注我!)

    责任编辑:汪华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