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商圈溯源:从历史名街到世界级商圈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戴媛媛
2025-06-18 14:34
来源:澎湃新闻

·淮海中路商圈融合海派风情与时尚潮流,吸引了很多首店和旗舰店,是上海的“高雅时尚”商业街区。

·淮海中路商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基因与年轻潮流定位,但需解决业态升级和消费者画像不清晰的问题。

历史沿革:昔日东方香榭丽舍大街, 上海商业发展见证者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斯拉夫氛围

淮海中路辟筑于1900年。辟筑之初, 东段名西江路, 西段名宝昌路,后统称宝昌路。因政权更替,道路几易其名,1915年更名为霞飞路,1943年更名泰山路, 1945年又改称“林森中路”。1950年,为纪念淮海战役, 改名为“淮海中路”,并沿用至今。

20世纪初,淮海中路只有一些小型洋货洋酒商铺。 从20世20年代起,昔日的霞飞路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充盈着浓重的斯拉夫氛围,被称为“东方涅瓦大 街”。俄侨带动各国商人前来开店,经营高档服装、鞋帽、 化妆品,以及咖啡、酒吧与西餐馆,商业繁华且环境优雅, 是上海外侨和高收入华人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区,又被称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后受战乱影响,商业逐渐没落。

西江路、宝昌路原来是泥石路面,后改铺块石和沥青面,图为1915年工人在铺浇沥青。本文图片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黄浦区档案馆

20 世纪30年代的霞飞路。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诞生多个上海“第一”

1950年起,淮海中路重获发展。1956年,中国最早、上海最大的妇女用品商店在淮海路开业。同年,淮海路网点大规模调整,进行了扩、并、撤、迁。调整中保留与发展了一些商店经营特色,如老大昌的西点、红房子的法式西菜等。

改革开放后,商业快速发展。淮海中路诞生了一批 上海“第一”:上海第一家电脑商店、上海第一家美容美发厅“露美”、上海第一家大众快餐店“大东”、上 海第一场时装发布会,预示着淮海路引领时尚地位的回归。随后,通过引进外资、改革管理、改造设备、拓展空间,不少商业企业调整重组,开始规模化经营。

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提出要把淮海中路逐步改建成为具有上海风格的更为繁华、便利的商业中心。据此,市规划院编制了《淮海中路地区综合改建规划说明》,提出“一街三高潮”,即将原带状商业街全面更新改造为品位高雅、设施完善、 使用方便、富有特色的新商业街;在商业街的东、中、 西依次形成大、中、小三处高潮。

1992年2月,淮海中路道路大修工程及3座地下铁道车站工程开工,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前来淮海中路沿线兴建高楼大厦。卢湾区人民政府为抓住机遇,振兴繁荣淮海中路商业街,确定先改造以破旧房、危房较多、旧式里弄住宅为主的淮海中路的马当路以东、西藏南路以西地区,并委托市规划院编制这 一地区的详细规划。市规划院在1987年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淮海中路商业街东段详细规划》。

至1997年底,淮海中路东段 ( 西藏南路—陕西南路 ) 地区开工39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中已竣工30个。淮海中路东段地区已是上有高架道路横空,下有地铁道线穿越,初步形成了大型商场现代化,中型商场规模化, 小型商店名特化,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繁华兴旺的商贸中心。

淮海中路东段改造后俯瞰。

至2000年,西段建成巴黎春天、百盛、伊势丹等大型百货商店,汇集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数十个 国家和地区知名品牌服装服饰的专卖店,形成世界品牌服装博览街;沿街的绿化、花槽、透视橱窗、拱形街灯、 广告等,构成国际性现代化商业街的独特风景线。东段建成中环、瑞安、香港、金钟、力宝等10余幢现代化商务楼,构成上海最具竞争潜力的商业商务硬件设施群, 吸引大批国外知名企业进驻。淮海中路成功从商业街转变成国际时尚商业区。

第三阶段:新世纪后商业结构调整,打造世界级商圈

试看结束

打开APP并订阅澎湃城市报告解锁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