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绿=更贵?绿色溢价背后的虚与实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倪瑜遥
2025-05-14 11:17
来源:澎湃新闻
相比于会产生更多碳排放的能源、技术和产品,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生产低碳产品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这被称为“绿色溢价”。
从我们对可持续商品经营场所、经营者,以及绿色消费的研究者和消费者的调研采访看,目前,可持续消费还是小众和新潮的行为,在绿色叙事背后,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产品品质和设计理念,也并不是所有绿色商品都适合大众化推广。
此外,可持续消费要从“小而美”模式拓宽市场,关键要靠商品品质,以及降低技术门槛,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可持续品牌在市场上的可见度增加。第一眼看到这些品牌,消费者很容易被新颖的理念和品牌故事所吸引。
在上海一家可持续品牌商店里,一个由再生塑料做成的花瓶标价159元;一个声称用废弃塑料瓶做成的手袋要卖300多元。变废为宝的愿景美好,但商品价格“劝退”了很多人。
相比于会产生更多碳排放的能源、技术和产品,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生产低碳产品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这被称为“绿色溢价”。
然而,可持续真的意味着昂贵和高门槛吗?绿色商品因何而贵?如何让可持续消费变得更大众和日常?2025年4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访了上海三家带有可持续元素的商场、商店:多抓鱼循环商店(安福路店)、HAI550商场、礼坊Gifttopia,通过采访对可持续有所关注的消费者和行动者、日用品、食品等领域的可持续品牌主理人、可持续消费的研究者,探寻绿色溢价背后的虚与实。
试看结束
打开APP并订阅澎湃城市报告解锁完整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