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虫鼠患预警,食堂必建5道防控指南

2025-04-06 07:44
河南

随着气温回升,蚊虫、鼠害等病媒生物进入活跃期。

作为团餐产业链中食品安全的核心场景,食堂的虫鼠防控不仅关乎就餐体验,更是食堂品牌声誉的“生死线”。

数据统计,2024年因虫鼠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中,食堂场景占比高达37%。如何构建系统性、长效化的防控体系?

团餐界结合最新行业规范与实操案例,梳理出这份覆盖“环境治理—设施配置—应急响应—管理闭环”的全周期指南。

一、虫鼠危害:被低估的“隐形成本”

蚊虫、鼠类等病媒生物对食堂的危害远不止感官层面的不适。

鼠类啃咬可能导致电路短路甚至火灾风险;蟑螂携带的沙门氏菌、苍蝇传播的肠道病毒,可直接引发群体性食源性疾病;而蚊虫叮咬则可能触发过敏反应。

更严峻的是,此类事件一旦曝光,极易引发舆情危机。2023年某高校食堂因鼠患登上热搜,导致主管领导下岗,服务商品牌尽毁。

二、综合防控策略:从被动消杀到主动防御

基于《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GB316542021)及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防控指引,高效防控需遵循三大原则:

1. 预防优先:阻断虫鼠入侵路径,消除孳生环境;

2. 物理为主:减少化学药剂对食品加工区的污染风险;

3. 动态管控:建立“日检—周清—月评”管理闭环。

三、四大核心场景的防控实操

(一)鼠害防控:堵、隔、诱的三重防线

1.环境堵漏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管道穿墙孔洞需用钢丝球+发泡胶封堵,缝隙≤0.6cm;木门下沿包覆30cm高金属板,库房安装60cm高挡鼠板。

排水系统:下水道出水口加装孔径<1cm的金属篦子,地漏加盖密封。

2.物理拦截

粘鼠板布控:沿墙根、设备背面等鼠类活动路径放置,每15㎡至少1块,潮湿区域加防水垫。

智能监测:推荐使用带红外传感器的电子捕鼠器,实时推送警报至管理人员手机。

3.化学防控(限非食品区)

外环境隐蔽处设置固定毒饵站,内置抗凝血类蜡块毒饵,严禁使用散装原粮毒饵。

(二)蚊虫防控:切断“水—温—栖息”链条

1.孳生地清除

每日清理地面积水,花盆托盘、排水沟等易积水处定期投掷灭蚊幼缓释剂。

外围绿化带修剪至离墙1m以上,减少阴暗潮湿环境。

2.物理阻隔

门窗安装40目以上防虫纱网,入口加装风幕机(风速≥4m/s)或防蝇帘(重叠≥2cm)。

就餐区每50㎡布设1台粘捕式灭蝇灯,高度1.82.0m,避开食品暴露区域。

3.应急消杀

蚊虫密度激增时,于非供餐时段对垃圾

站、排水沟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优先选用生物菊酯类药剂。

(三)蟑螂防控:热区管理与连锁杀灭

1.环境治理

每日清理操作台、橱柜缝隙的食品残渣,仓库食品离地10cm存放。

使用硅胶填补墙缝、插座周边等蟑螂藏匿点。

2.胶饵点施

在配电箱、水池下方等热区施点蟑螂胶饵,利用“毒力传递”效应实现群体杀灭。

3.深度处理

严重区域由专业团队采用热烟雾机处理,作业时需封闭空间并提前转移食品。

(四)蝇类防控:从垃圾

管理到气流屏障

1.垃圾

日产日清

使用带脚踏开关的密闭垃圾

桶,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冲洗。

2.气流阻隔

食品加工区安装正压送风系统,形成向外气流屏障。

四、长效管理机制:责任到人,数据驱动

1.岗位责任

食堂食安管理员,每日填写《有害生物风险排查表》,重点检查鼠粪、蟑螂卵鞘等痕迹。

2.智慧监测

引入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虫鼠活动数据并生成风险热力图。

3.外包协作

与资质齐全的PCO(有害生物防治)消杀单位签约,每季度全面消杀,突发情况2小时响应。

五、红线警示:这些操作可能违法!

1.药剂使用:食品加工区禁止喷洒杀虫剂,违规使用敌敌畏等剧毒农药将面临行政处罚。

2.记录留存:消杀台账需完整记录用药时间、区域及效果,保存期不少于2年。

六、防控是成本,更是投资

据测算,一套完整的虫鼠防控体系可使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率降低89%,客户满意度提升40%。

在消费者对卫生“零容忍”的当下,这份指南不仅是操作手册,更是一张通往品牌信任的“通行证”。

食堂需跳出“应急式整改”思维,将防控融入日常管理的基因——因为最好的危机处理,永远是让危机无处滋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