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评论|陈莹:《寻找小糖人》:在纪录片里讲故事

《寻找小糖人》纪录片海报(图片源自互联网)
2013年,《寻找小糖人》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小糖人”是谁。
“这是我听说过的最了不起、最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简直就像一个带有原型意味的童话(Larry,2013)。”《寻找小糖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也是一个才华被埋没、天才错失机会的故事。它不可思议地连接了世界的两端,短暂地在开普敦、底特律驻足,最后又有了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尾。
“小糖人”的真名叫西斯托·罗德里格斯(Sixto Rodriguez)。他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过两张专辑,但销量惨淡,被唱片公司抛弃后,从事体力劳动维生;但在世界的另一端,他和他的音乐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代人的精神图腾。在南非,罗德里格斯的专辑超过50万的销量,知名度可与滚石乐队相提并论。但与其他知名的歌手不同,南非的歌迷得不到任何一点关于罗德里格斯的信息。开普敦一家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听到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后展开调查,展开了寻找小糖人的旅程。
一
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
(一) 叙事策略:故事化叙事的纪录片
1. 叙事线索
《寻找小糖人》有两条非线性叙事线——探寻线与回归线。探寻线始于南非开普敦,通过音乐制作人与乐迷们的视角,人们跟随着镜头探寻曾经轰轰烈烈的小糖人的故事,了解他的音乐如何在南非掀起风潮,窥探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历史一隅。回归线则更为个人化和情感化,从美国底特律出发,通过罗德里格斯与其亲友的视角,我们看到在南非被视为精神领袖的“小糖人”,如何在底特律日复一日地过着平淡、温饱的生活,也看到他是如何重返音乐世界、如何回到失之交臂的精神家园。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叙事骨架。
影片第46分钟处,罗德里格斯首次路面的开窗镜头,标志着两条线索的正式交汇。在探寻与回归的交汇点上,影片完成了对罗德里格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全方位刻画,最终在情感和叙事上达到高潮。
2. 悬念安排
悬念的设置,在《寻找小糖人》中尤为突出,堪称本片最大的叙事手段。影片依据整体的叙事脉络,处处安插悬念。当人们开始寻找“小糖人”时,他们笃定他已经死了,或者是舞台上自焚,或者是饮弹自尽,总之他势必死得轰轰烈烈。故事的开始,受访者们对于“小糖人”的各种猜测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传奇。导演却将问题的回答完全交给镜头,任由其领着观众去探寻“小糖人”的真面目。经过层层找寻,影片的叙事笔锋一转,交代“小糖人”原来还活着,可却依旧不让他露面。经过多个阶段的搜寻、多方的口述,“小糖人”罗德里格斯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到这里,影片才真正开始以编导的视点来塑造罗德里格斯本人:原来在南非被视为“符号象征”与“精神图腾”的伟大艺术家,在底特律只是一个平庸的蓝领工人,并且他对自己在世界另一端的影响力浑然不知。
这种叙事结构与悬念的安排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还赋予了故事更深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使得《寻找小糖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关于人物的纪录片,还是一个引人入胜、层层铺垫的好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坚持、梦想和归属感的深刻探索。
(二)镜头语言
《寻找小糖人》中的很多画面都展现出浓郁的文艺气息,多种艺术手段的渲染让全片成为一个精美、忧郁却又神秘的故事。
作为一部人物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镜头语言却展现出了强烈的公路电影气质——绵延的公路、山脉和海滩,城市上空的掠影,大量的运动镜头、车载镜头和广角镜头贯穿影片始终。场景的流动变换,也包含着流动的信息与情感,使得影片在叙事与情感表达上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让观众置身于寻找小糖人的旅程中。
影片中多次出现烟雾、横向运动串场等影像元素,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烟雾常被用来增加美感和塑造神秘感,而在本片中,不同形态的烟雾出现在底特律的街头、开普敦的夜晚,这是对罗德里格斯生活状态与精神形象的隐喻:在南非,他是缭绕在乐迷身边的迷雾,影响广泛,却又神秘、传奇,难以捉摸;而在美国,他是一名贫穷、地位低下的工人,漂泊无定。多次出现的“横向运动串场”片段,成为该片的一大特色。影片中,罗德里格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有着四段横向的行走,串联起不明晰的回归叙事线。从最初独自背着吉他在雪夜街头的漫步,到正式出场后驼背含胸的踏雪独行,第56分钟处的黑白色调的乱步,再到影片尾声,罗德里格斯背着挎包大踏步地走在布满阳光的街区里。这一组运动镜头,代表着罗德里格斯经历的不同人生阶段,从岌岌无名走到大众视线内,享受了声名与簇拥后,再重返早已习惯的平淡生活。四段行走,映射着罗德里格斯传奇的人生轨迹,也勾勒出其心境的变化。
此外,掣肘于影像资料的欠缺,《寻找小糖人》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诞生于剪辑台上的纪录片。导演巧妙地利用了手绘叠化转场和胶片滤镜效果,达成了流畅的空间转换,自然地推进故事线前进。如片头处图像碎片拼合起来的动态效果,正如拼凑起来的线索,呼应着“寻找”这一主题。胶片滤镜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浓厚的复古艺术气息,这种滤镜效果不仅弥补了影像资料的不足,还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让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影片特定的时空背景中。同时,手绘叠化转场的使用,不但使得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顺畅自然,也在视觉上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使影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些创意剪辑和视觉效果,导演成功地将原本零散的影像资料和故事线索编织成了一部紧凑而富有张力的纪录片。
(三)背景音乐
作为一部音乐题材的传记片,《寻找小糖人》在配乐、声效上有着浑然天成的优势。根据情节的不同,导演巧妙地选用了罗德里格斯的不同歌曲进行配乐。如在罗德里格斯正式出场、走在街头的画面中,背景音乐是他演唱的《Street Boy》,这首歌的旋律与他略显孤独但坚定的步伐完美契合;影片的开头与结尾则都以《Sugar Man》为背景音乐,“Sugar Man(小糖人)”不仅象征着人们寻找的希望和向往,更代表着罗德里格斯本人最后的回归与自我认同。配乐的适度煽情,使得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更加深厚、饱满。
这些由罗德里格斯在上世纪70年代演唱的作品,深度贴合了故事情节与叙事节奏。他的歌曲中对性的直言不讳,对自由与浪漫的歌颂,对政治体制的质疑,不仅鼓舞了当时的南非人民,更为整部纪录片增添了深层次的理念表达,使得影片在情感传递和思想表达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共鸣,让观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影片所传递的精神内涵。通过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寻找小糖人》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和发现的故事,更呈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声音和情感,成为了一部音乐与影像的优质结合之作。
二
人物刻画与影片主题
纪录片播出后,有评论称罗德里格斯“拥有了不起的灵魂,拥有神奇的故事”,足以说明该片对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通过罗德里格斯的音乐、生活环境和采访片段,《寻找小糖人》全面展现了他在默默无闻与成为传奇之间的转变。罗德里格斯在美国过着简朴的生活,修理房屋、抚养家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音乐在南非激励了一代人。他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时,画面中总是伴随着歌词的字幕,歌词中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也帮助塑造了一个深沉且富有智慧的音乐天才形象。除了对主人公的直接塑造,南非歌迷和音乐评论家们在影片中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作用。他们的执着和热情,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凸显了罗德里格斯音乐的深远影响。尤其是音乐评论家和唱片店老板的故事,他们通过对罗德里格斯的音乐进行深度解读和宣传,帮助影片传达出: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在南非成为了反抗压迫的象征。纪录片对这些配角的刻画,既丰富了影片的层次,也加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这是一个完美的故事,有人性的成分与音乐的角度,是一个关于复活的故事,也是一个侦探故事。(Larry,2013)”除了讲完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寻找小糖人》也留给公众关于音乐文化与人生命运的思考。
(一)音乐的跨文化影响
《寻找小糖人》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示了音乐如何超越国界和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深远影响。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在南非成为了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激励了无数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南非人们。影片细致地描绘了南非歌迷如何在那个时代通过地下传播和口口相传来聆听他的音乐,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得罗德里格斯的歌曲成为了希望和抵抗的象征。《寻找小糖人》出色地完成了音乐纪录片的任务,揭示了音乐作为一种普遍语言的力量,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触动人们的心灵。无论是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还是在个人的精神困境中,音乐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穿透力与传播力,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指引。
有趣的是,影片反复强调罗德里格斯“底层”的阶级属性,但其音乐在南非的受众却是受过精英教育的中产阶层——这使人不得不思考起了“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严格的界限?
(二)命运的偶然性与戏剧性
和大部分人物传记类纪录片不同,《寻找小糖人》的人物选择相当独特,没有坚韧顽强的意志,没有扬名立万的美誉,反倒像是“闹剧”。罗德里格斯在美国默默无闻,而在南非却成为了传奇,这一命运的戏剧性转折,强调了人生中的偶然因素如何深刻地影响个人命运。影片通过罗德里格斯的经历,探讨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他在底特律过着简朴的生活,全然不知自己在南非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当南非歌迷最终找到他,并揭示他的音乐对他们的巨大影响时,这不仅是罗德里格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重新发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时刻。
影片启示观众,偶然的机遇和未知的因素往往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寻找小糖人》不仅展示了一段奇妙的个人故事,更揭示了音乐的跨文化影响与命运的不可预测性,这些主题共同构成了影片的丰富内涵。
三
故事性与真实性的博弈——纪录片批评
(一)选择性叙述,部分失实
虽然《寻找小糖人》讲述了罗德里格斯在南非的传奇故事,但影片在某些方面选择性地叙述了事件。导演马利克·本杰卢尔倾向于将故事塑造成一个神秘和发现的过程,而忽略了一些可能对理解整个背景重要的细节。例如,影片没有深入探讨为什么罗德里格斯在美国未能成功的具体原因,也没有详细介绍他在南非流行背后的复杂社会和文化背景。在插入资料录像大致介绍了南非民众对抗种族隔离的历史后,镜头又迅速切入到对几位南非音乐人的访谈,访谈内容都紧紧围绕罗德里格斯在南非白人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影响力展开,这容易误导观众对真实的历史产生认知偏差——误认为罗德里格斯的乐迷群体,白人中产阶级学生才是促成南非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实际上,“罗德里格斯传奇”的真正核心其实在于唱片店老板在第23分钟所指出的:影响到了许多南非音乐人。这显然是件虽然关乎政治、却更多隶属于文化层面的事情。
此外,片中制作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罗德里格斯的专辑在美国只卖出了六张,但却并没有提及罗德里格斯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走红、巡演乃至推出现场专辑的事实。影片的结尾,罗德里格斯在前往南非进行巡演后,放弃了拥趸无数,选择回到底特律的老房子里继续平淡、不富裕的生活。可事实是,从1998年之后,罗德里格斯的演出邀约不断,在瑞典、澳大利亚和南非举行了数次巡演。而2013年之后,他的名气在全球急剧上升,像英国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加拿大蒙特利爵士音乐节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每年的大型演出至少有30场,直到2022年八十岁时,才逐渐退出了演出(王江,2023)。
导演在处理罗德里格斯的个人生活和音乐生涯时,过于强调戏剧性和神秘感,削弱了社会背景的因素,为他安排了一个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的人设,而不是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的罗德里格斯。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增强了影片的故事性与观赏性,但也削弱了其作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偏向性叙事,视角单一
《寻找小糖人》主要从南非歌迷和音乐评论家的角度讲述故事,缺乏多元化的视角。尽管这有助于突出罗德里格斯及其音乐在南非的地位,但也限制了观众对整个事件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影片中缺少对其他相关人士,如罗德里格斯在美国的同事或家人的采访,导致內容呈现单薄、片面。
“小糖人”的歌迷们通过各种线索和传闻找寻他,最终发现他在美国底特律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一发现令歌迷们既惊讶又感动。然而,影片未能深入探讨为什么罗德里格斯在美国默默无闻,缺少对他音乐生涯挫折的具体描述以及他个人对这段经历的认知。这使得观众对罗德里格斯的了解仅限于他在南非的传奇,而无法走进他在美国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的结尾虽然感人,但也略显仓促。在南非歌迷与罗德里格斯相遇并,最终见证他重返舞台的那一刻,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然而,影片没有进一步展示这次相遇后罗德里格斯生活的变化以及他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名誉的适应过程。这些未被深入探讨的细节,限制了观众对整个事件的全面理解。
(三)历史被略过,欠缺深度
每一场革命都必然有自己的圣歌,就像东德的乐迷们想方设法偷听Beastie Boys和Public Enemy,南非的年轻孩子高唱着罗德里格斯的歌展开了激烈的反种族隔离运动。1948-1991年,南非整个国家都笼罩在种族隔离的阴影下。殖民政府将种族隔离写入法律,黑人被剥夺了种种基本权利,被限制在贫困的社区和低劣的职业中,被强制安置在城市的边缘为白人工作。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南非的政治气氛异常紧张。1950年的种族分类法、1953年的班图教育法、1960年的沙佩维尔屠杀和1963年的里沃尼亚审判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南非社会的种族对立愈演愈烈。南非政府对言论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控制,禁止媒体报道任何国内外的异见声音。由于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南非受到了严厉的国际制裁,导致经济萎缩,文化交流受到严重限制。国内音乐人无法出国表演,国外乐队也无法在南非巡回演出。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罗德里格斯的歌曲传入南非,成为了饱受压抑的南非人民精神上的寄托和灵魂的出口。“小糖人”为何能够成为上世纪70年代南非人的精神领袖?这其中的深层次历史背景,影片仅仅一笔带过。
影片中的几位唱片公司制作人都表示,罗德里格斯是一位难得一见的音乐天才。那么,为什么他在美国的乐坛默默无闻?这或许与他的墨西哥裔身份有关。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依然普遍,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彼时美国乐坛的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有着明显的界限,黑人音乐如灵魂乐、放克和早期的嘻哈音乐开始兴起,而白人音乐则主要是摇滚和民谣。罗德里格斯作为一名墨西哥裔音乐人,却选择了那时主要由白人主导的民谣摇滚风格。同样来自底特律的Jack White在另一部纪录片《It Might Get Loud》中坦言:“在我家那个全是墨西哥人的街区里,弹吉他是你所能做的最尴尬的事情——那里流行的是hip hop、DJ和说唱。琴行和唱片店几乎不存在,玩乐器一点都不酷,也没人喜欢摇滚乐和布鲁斯。”罗德里格斯典型的墨西哥裔面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但种族身份与其人生轨迹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片却并没有讨论,只是将其归结为一个“怀才不遇”的故事。
BBC4频道的选片人说:“我们迫切地需要好故事!”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观念中,真实性被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但纪录片是否能够吸引人,则与故事性密切相关。《寻找小糖人》显然是一部故事化的纪录片,故事性、戏剧性成为该片最主要的特征,为了增强故事性与吸引力,该片放弃了部分真实性,增加了更多艺术化的渲染与修改。
这部纪录片时长不到1个半小时,对于罗德里格斯为何在南非受欢迎、又为何在美国岌岌无名的解释只是隔靴搔痒,给观众留下的是更多的问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在深度乃至真实感上有所欠缺,《寻找小糖人》对罗德里格斯的塑造仍然相当成功,该片的制作水平也十分精良。它唤醒了当代社会对南非历史与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反思,体现了对音乐艺术的致敬与弘扬,也启迪着每一位观众——人生的旅途有太多偶然。总体而言,《寻找小糖人》依旧是一部出彩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Rother, L. (2013, February 27). 寻找小糖人,一个现实童话.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shorturl.asia/ClWAU
[2]王江.(2023年,8月,10日).纪念|“小糖人”罗德里格兹,匪夷所思的歌坛传奇.澎湃新闻,https://shorturl.asia/o37Yl
(本文为北京大学通选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2024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4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童文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纪录片评论|陈莹:《寻找小糖人》:在纪录片里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