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周”广播丨做家务时,孩子常常做做玩玩、玩玩做做,我该怎么办?
外孙豌豆刚上小班,在家喜欢跟着我,我干啥,他也总是乐滋滋地跟着我一起干,但总是没干一会儿,就变味了。有一次,我在擦桌子,他也要擦。我给了他一块小抹布。豌豆拿起抹布,爬上椅子,来回擦了几下桌面,然后说:“椅子也要擦擦。”他在椅面上擦了几下,又说:“椅子腿也要擦擦。”最后一边说“宝宝也要擦擦”,一边开始擦起了自己的腿、手臂,一边擦,一边笑个不停。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豌豆这样劳动与游戏分不清的情况,符合孩子的特点吗?大人该怎么看待,又该怎么办呢?
家长应知


1.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做做玩玩”的现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智的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和基本生活方式。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幼儿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幼儿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周围事物,锻炼感官,培养专注力,发展精细化动作。游戏还是发展幼儿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最好途径,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游戏已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形式。在家庭中,也要正确看待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玩”并不是简单的“玩”,孩子就是在玩中学习的。
2.游戏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1)游戏与劳动存在共同点,两者都是实践性活动,需要幼儿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两者都有具体的内容,如游戏“躲猫猫”、劳动“倒垃圾”。
(2)游戏与劳动存在不同点。
第一,两者概念不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活动,它更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劳动是通过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身活动来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与需要服务。
第二,两者作用不同。游戏是为了娱乐,往往伴随着愉悦的情绪,让人喜爱;劳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让所有人喜爱。
第三,两者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同。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而劳动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并不全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需要成人引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
(3)游戏与劳动虽然概念不同,但是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具有辩证关系。
游戏与劳动并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存在着辩证关系。游戏是劳动的延伸,劳动可以转化为一种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游戏可以让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变得有趣好玩。
3.尊重幼儿游戏与劳动不分的特点,引导帮助,让劳动变得有趣。
幼儿的劳动与成人的劳动是不同的。将游戏与劳动相结合,既能提升游戏的品质,又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果单纯让幼儿进行劳动,他们会叫苦叫累,一些调皮的幼儿还会“逃避”劳动。因此,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收获劳动的成就感。
家长应会

1.联系生活实际,选择简单又有趣的劳动引导孩子快乐参与。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劳动教育应当主要通过参加简单劳动活动和认识成人劳动两方面来进行,幼儿劳动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中简单又有趣的活动。”简单是为了便于孩子完成,且能马上看到成效,有趣是为了吸引孩子,让孩子在劳动开始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便于劳动习惯的养成。比如,擦拭陈列柜与擦拭桌子相比较,擦拭桌子更简单,更便于孩子操作。
2.因势利导,将游戏与劳动结合,引导孩子在“做做玩玩”中持续劳动。
3—6岁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事物,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避免机械地布置任务,可以将劳动游戏化,如角色扮演、模拟生活、增加情境等,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积极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1)3—4岁幼儿:家长可以设置游戏情境,以游戏情境吸引、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开展劳动。如穿裤子,可以将其形象地比作小脚钻山洞,引导孩子将双脚套进裤管,学习自己穿裤子。
(2)5—6岁幼儿:家长可以加强竞赛性,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方式来吸引、引导孩子进行劳动。这个阶段的孩子好胜心强,不服输,喜欢挑战。因此在劳动中增加竞赛性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增强劳动的趣味性,从而引导孩子快乐参与。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和同伴进行竞赛,或和家长进行竞赛。当然,家长要适当示弱,让孩子体验成功感。
3.教给孩子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
孩子参与劳动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家长可以通过示范、说明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比如,擦桌子时需要有序地来回擦拭,并且擦拭一次后需要将毛巾换面;剥豆时需要将豆子和豆荚分开放置等等。劳动技能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4.多关注劳动中的孩子,及时做出鼓励与评价。
劳动中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何,需要家长关注,并积极地回应,如肯定、鼓励以及及时的评价。避免只注重劳动的结果,忽略劳动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当孩子认真投入的时候,家长要看到;当孩子遇到困难并自己想办法解决时,家长要看到;当孩子不小心犯错时,家长也要看到。避免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犯错了就一味责怪,家长的回应应该是积极正面且具有建设性的,如“你劳动的时候很认真,样子很帅气”“谢谢你主动和爸爸一起洗碗”“妈妈看到你连角落里都没放过,打扫得很干净”等。孩子不小心犯错了也不要责怪,而是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宽慰孩子,同时引导孩子思考,找到更好的办法,如“你刚才不小心打碎了碗,妈妈帮助你一起收拾。下次我们想一想小碗可以怎么拿。来,我们试一试”。通过关注与积极回应,帮助孩子不断加强劳动的意识与习惯。
原标题:《家庭教育“周”广播丨做家务时,孩子常常做做玩玩、玩玩做做,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