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能助手来了,职场女性能开挂吗?|湃客Talk妇女节特辑
蛇年还没开始多久,AI相关话题词已经多次登上热搜,这其中不乏“她”的身影。
据《2024年轻人AI使用趋势报告》,83.7%的女性受访者“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AI,高于男性。女性不仅关注AI,还将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撰写工作复盘、协助科研成果、打造个人IP智能体等。
从“AI一姐”李飞飞、“天才少女”罗福莉,到国内外各科研机构的女性AI人才,人工智能的世界从来不只有男性的身影。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女性职场格局也在悄然改变。就在昨天,中国AI创业公司Monica发布了一款名为Manus的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瞬间引爆科技圈。对职场人来说,这意味着: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全能助手”正在成为现实。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AI技术的发展究竟会如何影响女性职场地位和职业选择?诸如“AI换脸”“AI拟声”这样的技术是否会威胁女性人身安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越来越多,女性又该如何在学业与工作中寻求更广阔的上升空间?
2025年妇女节将至,《湃客Talk》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邀请两位业内专家,就AI技术对女性职场地位的影响、AI产业中女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话题展开讨论。
*点击下方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吴凌翔 中科紫东太初算法总监
周雅 至顶科技、科技行者主编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我看见的世界:AI领域的女性
吴凌翔:先是领袖,再是女性
现在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女性并不多,可能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女性本来就少,能一步步“存活”下来的就更少。但也有一些女性领袖,比如李飞飞,她领衔开发的ImageNet开源数据集推动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紫东太初大模型团队、OpenAI团队等都有许多有代表性的女性领袖。
领袖的形象是不分性别的,谁在业务上比较出众,谁就可以成为领军人物。她们并不是带着女性光环成为领袖的,相反,性别身份应该排在她们的专业领域成就之后。
周雅:AI领域的女性有相似的成长路径
AI领域女性的职业规划路径是比较相似且固定的。就我接触到的几位拔尖女性来看,她们大多是一开始就学了理科,然后按照既定的职业规划路线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中途转行的人并不多。
吴凌翔:读文科的女生也适合做AI
在AI公司里,像算法工程师之类的岗位的确要求有理工科基础,但诸如数据治理、数据标注、产品设计、品宣、项目经理、售前、商务、战略等职位都很适合文科生。
文科生在协调沟通和细心耐心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此这些职位其实本身也适配特质。比如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需要和人沟通,负责战略制定、安全审核、机制审查等工作则需要细心和耐心。
除了这些职位,还有很多跨学科交叉行业也非常欢迎文科生。这就并不局限于人工智能行业,还可以加入法律、教育行业等,通过调用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些行业的问题。
周雅:破除女性职业壁垒需要AI行业更包容
以前,女性进入AI行业的主要障碍是社会观念,但现在这种障碍更多来源于职业道路上的隐形壁垒。我采访过的职业女性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职场偏见,这可能也是她们晋升受阻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AI领域其实是有天然优势的。比如女性天然更细致,更注重细节和公平性,在AI领域发挥这些特质有利于减少算法偏见。但我们也不必过度地标签化女性,真正的问题不是她们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而是为什么AI行业的环境没有足够多样化,让不同的人都能适应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强调的不是女性擅长什么,或者AI领域男多女少之类的表达,而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AI的创造者。
吴凌翔:女性进入AI行业靠的是硬实力
我读大学的时候,计算机专业女生的人数占全班的1/4,我目前所在的团队里女生占比是1/6,整体来看技术研发岗位的女性参与度是不高的。其实公司对研发类岗位并没有性别的要求,但我们仍然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的还是男士偏多。
行业里没有基于性别的薪酬差异,因为AI领域是靠专业技能和硬实力说话。这些岗位的提升空间也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受限,而是取决于业务能力与专业技能。
女性进入AI领域乃至任何领域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遵从内心,更自信地去做更自由的选择,关键要靠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

AI制图

AI世界,如何重构女性话语权
周雅:对于女性来说,AI是一把双刃剑
AI可以以一种实用高效的方式为女性赋能。比如,利用AI智能助手帮女性更好地安排工作日程、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支持女性随时随地学习新技能、AI医疗工具提升女性的健康管理效率等。
但AI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比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可能会加剧女性的焦虑感,使她们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尤其是关于职场竞争、育儿这类问题。
AI换脸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同样具有双重性。在娱乐创意产业,AI换脸可以用来进行特效处理;在教育或培训行业,AI换脸可以生成虚拟教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但潜在的风险也有很多,比如诈骗、骚扰、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会对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就像韩国的“Deepfake(深度伪造)”事件。这不仅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还会导致公众对视频和图像生成内容的信任度下降。
吴凌翔:使用AI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一是不点,二是不发。对于不太确定或者不太想点击的东西,就尽量不去点它;在用大模型处理文档时,注意尽量不要发送跟公司业务或个人敏感信息相关的内容。
我们还需要依赖一个可靠的平台,比如说我们自己做大模型,要保证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等。但是有一些应用,它给你提供了一个AI对话的窗口,但是背后可能是去调各家的大模型,这时你的信息其实于被上传了两次。
周雅:数据安全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企业和社会的问题
AI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会涉及社会伦理。我们特别需要考虑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潜在的负面影响。教育和指导也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儿童去理解AI的本质,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技术。此外,开发者也应该确保产品设计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用户的心理健康。
技术的进步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技术走得快,监督和管理没有跟上。技术开发者应该以一种负责任的角度去开发,公众也要提高媒介素养,确保AI能在不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发挥它真正的潜力。
归根结底来说,数据安全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企业和社会的责任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发展AI的过程中,会提到要发展“负责任的AI”。如果企业和监管不行动的话,那么个人用户再谨慎,可能也难以避免被数据操控。
吴凌翔:构建性别平等的AI生态系统
学术界已经有研究者致力于AI系统的性别无偏差问题了,尤其关注模型安全、模型攻击相关领域。例如,在不调整原始数据的情况下,一个模型生成的医生图片大概率是一位男性。为了让男女比例一致,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调整训练数据的分布,或者设计避免性别偏差的算法等。
此外,强化学习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在深度学习中,模型学习的是原始数据的分布,而强化学习可以在安全性、性别无偏差等方面设置相应的奖励,从而把模型调整到更符合我们的预期。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政策、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助推AI领域的性别平等,推动AI从被动纠偏走向主动公平。


AI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新路径
周雅:如何应用好AI也需要学习
周鸿祎认为,AI将首先淘汰那些不会利用AI的人,随后淘汰那些缺乏思考力的人。
这句话如果翻译一下,就是说,AI淘汰的不是不会用AI的人,而是那些只是使用AI但不懂得如何驾驭它的人。
我们内容工作者经常会有大量的采访,速记动不动就是一两万字,如何从长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果交给AI的话,1秒钟可能就搞定了。但前提是你的提示词一定要给到位,此外前期你可能需要跟大模型进行长时间的磨合。
很多人会觉得大模型不好用、很麻烦,生成的内容不好还得跟它交流,觉得有时间还不如自己去写。但是使用大模型的过程可能类似一个陡峭的曲线,刚开始可能很平缓,到后来随着你的提示词优化、使用频率增加,大模型更能理解你的内容,那么效率就翻倍了。
我曾经设想过这样一种场景:每天早上,AI能够帮我抓取全球的AI热点新闻;当我还在去公司的路上,AI就已经根据这些筛选出来的消息,整理出一篇完整的AI报道;当我到公司的时候,文章已经在后台一键排版好了。
不仅如此,AI还能在我的日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当我开完一个会后,AI会提醒我接下来的日程安排,告诉我下一步该做什么。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AI完全融入我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带来效率提升。
吴凌翔:AI有利于减轻女性的家庭负担
具身智能也是AI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机器人可以替代女性的一些家务劳动,这对职业发展其实是有利的,而且还可以解决一些养老问题。虽然现在的技术还不成熟,但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实现。
另外,AI还扩大了灵活工作的选项,可以使居家办公的时间延长。比如说一些无人值守的超市,对方拿了什么,在家通过系统的监控摄像头就能看到。还有一些公司的标注数据工作,其实在家就可以完成。
周雅:AI行业应鼓励女性进入并支持她们留下来
对于女性而言,要找到一个对标,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对象,有了目标可能就会有动力去成长。接下来就是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说参与AI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项目。现在很多企业推出了一些专门针对女性的AI培训计划,不光是提供技术培训,可能还会包括导师指导和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学习AI相关的课程和项目,或者加入一些女性科技社区,多与志同道合的女性交流,获得一些资源、经验、职业建议和机会,在这个圈子里更好地发展。
科技行业要想实现性别平等,可能不只是鼓励女性去进入,更要提供让女性留下来的环境,也希望企业可以努力营造对女性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
周雅:AI的跨学科性质带来了新的求职路线
AI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不光包括技术,还有哲学、伦理学、法律多个方面。如果读文科的女性在哲学、伦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帮助她们更好地在AI研究中处理这些问题。
一些高校也开设了AI相关的专业,比如说AI和哲学、AI和伦理学、AI和法律学这种跨学科的专业。如果感兴趣,在求职的时候,文科女生也可以大胆选择这些AI相关的职位。
总的来说,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AI跨学科的性质都可以提供一条新的求学和求职路线,大家要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文科或理科优势。
随着AI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在某个细分领域非常突出的人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
【时间轴】
02:54 AI世界的“李飞飞们”,是什么样?
09:42 穿丑衣服去面试,这行的“规则”?
12:10 文科女生转行人工智能,有戏吗?
15:29 职场女性的完美设想:当AI成为助手
16:49 AI训练师,究竟是什么工作?
18:42 薪酬性别差异?看实力说话
26:01 10岁女孩沉迷于和AI谈朋友,怎么办?
33:07 医生都是男的?如何让AI性别无偏?
39:51 雷军的烦恼,韩国女性的恐慌,如何解?
48:17 大学扩招AI专业,除了计算机还学啥?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Talk”关注我们
策划、主播/陈玉坤
监制/徐婉
实习生/范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