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高级教师黄春:孩子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学习语文

2025-03-14 15:25
河南

北京四中曾连续4年位列北京高考平均分第一名,尤其语文平均成绩多年位居榜首。黄春是北京四中的语文名师,对语文教育有着透彻的理解,他的一些独到见解甚至颠覆了家长的理念,打破了家长对语文学习的一些传统认知。

01

笔者: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请问,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黄春: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孩子对生活的实践、理解、体验,都会成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比如,孩子挑灯夜战,攻克数学难题;孩子参加音乐会,领略到音乐之美;孩子踢了一场足球,输了,哭了……这些体验都会增加他的语文素养。就是说,所有的生活积累和真实体验,都是在进行语文的积累,而不是说,非要坐下来,摊开语文书,才叫学习语文。

所以,我对语文老师补课特别不理解。语文不是数学,数学能通过大量刷题提高成绩,但语文不行,反倒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体育老师组织的运动会,美术老师带学生去写生、看画展,地理老师带孩子到户外研究地形、地貌,物理、化学老师带孩子做各种实验……这些都是在增加语文的积累。

笔者:您的意思是说,孩子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学习语文。

黄春:对。孩子去公园玩一天,回来后数学不会多考一分,但语文多考几分是有可能的。语文是一种生活的输入和体验的表达,输入越多,内心越丰富;内心越丰富,越有表达欲望;表达多了,就知道怎样表达最好,表达能力就强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所有学科中,学语文不用花很多时间,因为学别的东西时,也是在学语文。另外,学语文跟学数学不同,学数学,这节课不听,下节课就跟不上了。学语文,空几节课不听,下节课照样可以接得上,没有一环扣一环的逻辑知识。

笔者:这么说,学语文似乎很简单,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不喜欢学语文呢?

黄春:我认为,孩子不喜欢学语文,原因多在老师身上。

我不擅长唱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上学时没有遇到一位好的音乐老师。每次唱歌,我刚张嘴唱一句,他就说我唱的音不对;我再唱一句,他又说我唱的调不对;我再唱,他就不耐烦了,说我五音不全,不适合唱歌。每次都被打击,导致我后来根本不敢当众唱歌,唱歌的能力自然也就没有了。

学语文也如此。如果老师不断否定孩子,你说,孩子还会对语文有兴趣吗?

除不否定孩子外,老师还必须尊重孩子。

一是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差别,不要求所有孩子使用同一套教材达到相同的标准。孩子一出生,他的数学、物理、化学能力等,如果不学,基础就是零,但是语文、音乐、体育、美术不同,孩子一出生就可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与生俱来的能力有高有低,对此,老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二是尊重孩子固有的生活习惯,比如,他是左撇子,习惯使用左手写作业,这也要尊重。

好的语文老师讲课,会关联生活,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和孩子共同体会课文内容。比如,讲朱自清的《背影》。好的语文老师会让孩子调动自己和父亲的相处经验来体会文中父子的相处,看情感是如何流动的。

有的老师一进教室,眼里就只有教材,讲课照本宣科,先介绍作者,再讲写作背景,再给文章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最后分析中心思想,然后课程结束,导致孩子不爱学、不爱听。

本来,学语文最不费脑筋,也不用多刷题,孩子应该喜欢学,如果孩子不喜欢学语文,那问题很可能出在老师身上。

02

笔者:想把语文学好离不开阅读,家长要不要对孩子的阅读提要求?比如,阅读量和书目类型。

黄春:我觉得没必要。有的孩子读书快,一晚上读一本;有的孩子读书慢,一个月读一本。哪个更好,很难说。所以,没必要在阅读量上做严格要求,只要孩子经常阅读就行。

为督促孩子阅读,很多老师、家长喜欢量化标准,并开展阅读竞赛。有的学校还搞柱状图表来代表书的多少,贴在班里公示:甲读了3厘米,乙读了5厘米,丙读了8厘米……这种做法并不好,会让阅读速度慢的孩子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索性不读了。

阅读不要带任何附加条件。本来,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如果非要搞比赛、写读后感,有趣的事就变无趣了。孩子愿意读、愿意写,家长要大力支持;孩子不愿意读、不愿意写,你逼着他去读、去写,毫无意义。

生活中,有人炒个菜都会发朋友圈,没人要求,但他自个儿愿意。所以,老师、家长要做的是,想办法激发孩子去做的欲望,而不是直接提要求让孩子去做。

笔者:阅读要不要选择?

黄春:从理论上说,开卷有益,阅读不需要做选择,但实际生活中还是需要的。

一是孩子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必须有所选择;二是书海无边、时间有限,读书自然要读性价比高的书。人生是分阶段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孩子读什么书汲取的营养价值更高,师长可以给建议,但最终的选择权要在孩子手里。

有些老师会为孩子推荐本学期必读书目、本学年推荐书目。老师是教育专业人士,在书籍的选择上,一般不会出大的差错。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家长照抄“别人家孩子”的书单。比如,他得知某个学霸在看什么书,就买来也让自己的孩子看。这种做法不提倡,因为孩子与孩子是不同的。

其实,孩子有了阅读经验后,自然更清楚什么书对他有吸引力、他喜欢看什么书。就是说,他的选择能力会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慢慢增强。这就像爱美的女生都会自己挑衣服,因为她逛街已经逛出经验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衣服。

笔者:很多孩子对写作文和做阅读理解题感到头疼,家长该怎么办?

黄春: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想方设法地呵护孩子对语文的信心和兴趣,告诉孩子“没关系、慢慢来”,千万不要给他贴上“笨”的标签,孩子说不定学着学着就会了。

有些家长太心急,孩子还不会跑,就说孩子跑得不快。

比如,有个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家长就断定他写作能力不行。我说家长太心急,他还不服气,说曹植7岁就写诗了。曹植天赋过人,家长不要胡乱攀比。

一般来说,普通孩子什么时候能够写出语句通顺、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文章呢?以我多年当老师的经验看,到初中都未必。

小学生对什么是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可能都不太明白,他甚至觉得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就是字数多少。实际上,字数多不一定是“详”,字数少也不一定是“略”。

所以,家长的要求别太高,小学生写作文,只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孩子做不好阅读理解题,多是没有读懂文章。为啥没读懂?因为生活体验不够,文章里说的道理、情感,他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经历了。

很多家长让孩子一心学习:饿了,妈妈给做饭;渴了,爸爸给端水。孩子对生活缺乏感受,这样的孩子能够读懂朱自清的《背影》吗?读不懂。孩子顶多把文章背下来,但其中的深意根本感受不到。

比如,有人看凡·高的画,只觉得画得乱七八糟。只有内心有过炽热情感的人,才能看懂凡·高画的星空和向日葵,才会叫出来:“哇,真是太美了!”

03

笔者:在语文学习方面,家长可以为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做些什么呢?

黄春:我觉得家长做好两点就行:

1.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的年龄越小,对阅读的兴趣越天然。孩子3岁时,你不给他读故事,他不睡;6岁时书不离手;8岁时边吃饭边翻书;10岁时,先看书再写作业。有些孩子一开始对阅读很有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繁重,上中学后对阅读的兴趣却渐渐淡了。

为什么?因为家长没有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家长通常会鼓励他阅读。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家长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在阅读,就会问作业写完没,如果孩子说没有,家长会要求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吃饭、洗漱,等所有事情都做完再阅读。

这时,家长是把阅读放在所有事情之后,因为他认为阅读不那么重要。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家长更是如此:“还看闲书呢,你的数学考得怎么样?”家长会觉得阅读影响学习。

这是很多家长不自觉的反应。不光别人,我也如此。如果我女儿每门功课都考满分,我看到她干什么都可以。如果她考得不理想,还看课外书,我就难受,就不想让她把时间浪费在看课外书上。这说明我作为家长,也需要成长。

2.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家长总想为孩子遮风挡雨,从不把自己的难处告诉孩子,有苦自己吃,有难自己扛。这未必是好事,因为这会养出情感麻木的孩子。语文是带着情感才能学好的功课,家长包揽一切家务,让孩子专心学习,孩子也许能把数学学好,但多半学不好语文。

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就不要把他关在家里,一定要让他去真实的世界走走、看看。

经济条件足够好,带孩子去看世界,当然好,但多数家长做不到。其实,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有充分的、深入的体验,也很不错。

体验生活,不是一定要带孩子去种地、走沙漠、学习野外生存,其实不用走远,星期天一家三口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后相互配合着做顿饭,就很好。

体验生活,不在乎做的事情有多高大上,在乎的是用心做。在和孩子一起用心做事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到真实的生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这时,语文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有了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加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学语文、做阅读理解题和写作文就难不住他了。

作者:石河

编辑:壮青青

原文链接:北京四中高级教师黄春:孩子经历的一切,都是在学习语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