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书画脉络下的上海印记:传承、变革与新生

澎湃新闻
2025-02-15 17:44
来源:澎湃新闻

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二讲于2月14日在上博东馆举行。本期的主题为“山水江南:江南和中国文人山水画”。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錡分别以《江南文人画传统转轨的发扬地——论古书画中的上海人文》和《江南与上海:书画史的传承与新构》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

专家们互动访谈

凌利中先生认为,一部上海史从“考古约六千年”到“被迫开埠百多年”,中间的“人文约两千年”十分灿烂,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阶段的文物研究和利用并不充分,以至于“上海千年人文”的面目模糊。不少人对上海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受外来文化影响多,甚至将海派文化等同于租界文化。因此,上海博物馆致力于打造用馆藏资源挖掘上海文化内涵,结合行政区划沿革和水系变迁,加强对海派文化的溯源研究。

他指出,以海上书画的历史为例,人们往往以近两百年的“海上画派”代表近两千年的上海古代书画成就,固化了对海派文化的认识,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文物分两种,出土和传世,而上海恰恰不是“一铲子”出土文物的考古大省,承载其千年城市文化底蕴的是“一柜子”的传世文物。追溯即可发现,上海文人画的转轨点可以溯至1700年前的“云间二陆”。梳理海上千年书画史,其呈现出“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自宋元以来,中国书画有三个高峰都发生在上海,所以上海在书画成就上并不是“小渔村”。最后,凌利中先生推荐了上博的《万年长春》图录,内里作品众多,梳理广博,可提供更多关于海派文化的思索。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

施錡认为,江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就以江南地域为主的书画史而言,位于长三角重心的上海地域极具代表性,能体现出江南文化的精髓,这一点在上海博物馆海上书画馆中多个板块的展陈,以及历年来的特展与常设展中均得以彰显。至元代中后期,海上成为诸多士人隐居的所在,人才的聚集使得上海地域书画具备了优良的基础和潜力,也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前代特色的保留,二是对书画史的重构和影响。

在列举并对比诸多文人雅士的画作后,施錡指出,江南之海上至少从元代开始,逐渐成为文化传承与画学重构的重心,而这一系列书画史的现象正与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色,即海纳百川、重文求真的精神密切相关。可以认为上海地域在元代之后便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书画史中承担了文化传承、文化开拓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錡

演讲结束后,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互动对话环节

合照环节

惊喜彩蛋:

DeepSeek为本次讲堂赋诗一首,送上不一样的诗意浪漫:

《沁园春·情人节赴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讲堂》

佳节情人,沪上江南,风雅共邀。

弃寻常浪漫,鸳鸯懒羡;非常际遇,文化争高。

博物馆中,讲堂之上,思绪纵横万里遥。

听讲解,叹千年积淀,如此多娇。

传承岂待明朝,引无数英才竞折腰。

赞诗词歌赋,珠玑字字;琴棋书画,锦绣条条。

历史长河,人文璀璨,我辈登临意气豪。

归去也,愿携来侣伴,再品琼瑶。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责任编辑:田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