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启,如何让孩子们寻回“玩”的能力?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戴媛媛
2025-02-14 16:17
来源:澎湃新闻

“孩子寒假沉迷玩乐,家长行动刻不容缓。”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学生玩游戏依然是令不少家长头疼的难题。尽管在寒假刚开始时,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制定的限玩日历就已发布,但关于如何对待未成年人玩游戏依然困惑着家长。

新学期开启,中小学生陆续返校,有必要对如何看待“玩”,以及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来让学生好好玩、正当地玩进行梳理,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消费的认知博弈才有其解。

2月12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一位身在上海的家长,以及一位曾经在英国读书现今在英国从事学前教育的华人,对上述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玩”的核心是自主性

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类愉快地从事某一种活动,这就叫玩。”储朝晖表示。但在传统观念里,“玩是不务正业,是没有目标,没有收益,是浪费时间,是不听话。”成语玩世不恭、玩物丧志、玩忽职守中的“玩”字都不是正面意义。储朝晖认为,“玩”在中国社会中的概念界定有失偏颇,与玩的实质、价值和功能脱离较远,没有得到积极正向的认可。

事实上,“在人类进化过程当中,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玩,通过玩来自娱,同时也获得了自身智能的发展。”储朝晖表示。在《孩子如何思考》一书中,作者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孩子自发玩耍的方式与科学家做研究的思维非常相似,经历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的过程,由此形成对于周遭世界的因果脉络图。

“从玩的时间、空间、内容、深度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更为重视,这也是他们人才创造力更强的原因之一。”储朝晖在丹麦进行教育学考察时发现,当地老师基本不讲课,都是让学生自己去玩,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与相应的指导。“老师的主要职责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所谓“点燃”,就是充分尊重并让孩子发挥自主性。

在储朝晖看来,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电子游戏,原因之一便是缺乏自主性,“自主性高的孩子一般不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在很多电子游戏中,孩子不需要发挥自主性,这是需要警惕的。而在大多数的实体游戏中,孩子的自主性会得到发挥和锻炼,当缺乏实体游戏的选项,更易获得的电子游戏(尤其是手游)便填补了孩子娱乐空白。“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太单调,更容易沉迷于游戏。”

让孩子转向玩实体游戏,或者寻找替代性的娱乐活动,被普遍认为是防止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沉迷的方法。但是,家长周燕玲却发现即便是在上海,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也不够丰富,“小时候还可以带他去商场里面的儿童区活动,但大概9岁以后,我就找不到让孩子觉得有趣的实体游戏了。”

“卡牌爆火的背后反映的是现在学生的文娱活动匮乏的现状,需要我们站在孩子需求角度去理解和引导。”2024年10月举办的“青少年文化消费与成长”研讨会上,储朝晖表示。

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严格限制了“玩”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从思想观念上来说,“玩”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那么在国内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里,“玩”更是没有一席之地。从教育管理来看,首先是玩的时间被繁重的课业压缩。减少学生在校时间一直是中国教育“减负”的关键措施之一,当前,多地政策都有类似“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规定,但这并没有减少学生总的学习时间。

“中国学生一个礼拜用于学习的时间,几乎全球最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示。2019年,刘坚团队发布的《未来我国教育发展重大风险研究——谨防学业过剩》报告指出,如果把标准答案和高分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就可能构成学业过剩,“这会导致新一代国民不能保证最基本的身体、心理健康,更谈不上审辨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学业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通过玩乐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非常重要,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受到当下教育体系的重视。“我们选定的教材,内容是很狭隘的,学生要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内容范围里考试,去比拼分数高低,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陷进去了。”

高中就读于英国 King's Ely寄宿学校的Emily回忆,“每个礼拜的周中都有一个晚上是被规划来玩的,一般7点到8点是写作业的时间,如果8点你的作业还没写完,老师就说不用接着做了,8点以后一定要开始玩。我们会看电影,或者做手工、做蛋糕。老师也一直强调,周末必须要有一天出去玩,可以去附近的城市转转,但不能窝在宿舍。”

“出去”对于“玩”来说十分重要。储朝晖表示,小学阶段是儿童亲近自然的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这部分体验不足,导致儿童缺乏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亲近社会的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但更多的学生关门刷题,失去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与条件。

学生需要走出门到户外,但户外活动常因安全问题而受到严格限制。2023年曾备受关注的“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现象便是该问题的缩影。孩子被要求课间只能上厕所、接水,不能大声说话、跑跑跳跳,只能在走廊里走动,不能上下楼或去操场。背后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在安全事故中承担了“无限责任”。教育律师李文的团队调研发现,2020到2021年度的427件中小学责任纠纷案件中,学校承担侵权责任的比例达到89.23%。

如何“玩”起来?

首先,针对传统文化中对“玩”的片面认知,建议利用媒体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玩的价值。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起 “玩的能力是如何被弄丢的” 等话题讨论,邀请教育专家、家长和学生分享玩的经验和故事。

其次,针对课业对孩子玩乐时间的挤压,建议落实压减统考次数的政策要求。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针对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挤压孩子自主玩乐和学习的时间的问题,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管理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应加强监督与问责的力度,保障政策落实。

最后,针对家长提出的大童(7-12岁)和青少年缺乏有趣的实体游戏的问题,建议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和更加丰富的文化消费品,在公园、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场所增加游戏资源和玩乐设施的配置,如图书可设立游戏文化专区,科技馆设置互动游戏体验区,使得更多想玩的孩子可以找到一起玩的地方和好玩的游戏。

(实习生胡郁芸对本文亦有贡献)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戴媛媛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