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南京│我在高空“抓娃娃”
编者按:
当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之时,有一群人正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科研机构,智慧的火花悄然迸发;在工业企业,生产线的轰鸣奏响奋进的乐章;在港口枢纽,调度的身影忙碌而有序;创业企业里,奋进实干的精神熠熠生辉;招商引资的路上,不懈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一个不眠之夜,都是南京“干字当头抓落实”精气神的生动注脚。即日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推出《凌晨四点的南京》第六季,带您走进凌晨时分的一线场景,一同感受活力四溢、生机盎然的南京,见证其在新的一年强势开局,向着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
2月9日凌晨四点,夜色如墨,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港区却宛如一座不夜城,被璀璨的灯火点亮。货运卡车一辆接一辆驶向港区,机械设备的作业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乐章。星空下,十几艘来自全球各地的货轮静静地停泊在码头上,一箱箱集装箱在“巨臂”的起落间上船下船,它们装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希望。
即使室外的气温已接近零下9℃,也丝毫没有减缓港区的工作节奏。此时,30米高的岸桥驾驶舱内,56岁的岸桥司机阚虎正专注地忙碌着,其指尖悬在操纵杆上方3厘米处微微颤动——此刻他正用肉眼校准集装箱与货轮卡槽0.5厘米的误差。
“咔嗒”一声,金属咬合的脆响穿透夜空,集装箱精准落位。“我现在听声音就基本能确定,锁扣是否扣准了。”阚虎言语间满是骄傲。驾驶舱的玻璃窗上,倒映出江面连片的船舶灯光,如同撒在黑色天鹅绒上的碎钻,“这是属于港口人的星空,凌晨是龙潭港最美的时候。”
记者站在阚虎的空中驾驶舱俯瞰,占地230万平方米的港区正在演绎“现代工业芭蕾”:15台橙色岸桥舒展钢铁臂膀,大型集卡沿着地面荧光导引线穿梭,智能理货系统的激光扫描仪在集装箱表面划出幽蓝网格。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谷文俊 郭晓瑄 摄
“其实岸桥司机没那么容易当的。虽然我们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在高空中‘抓娃娃’,但船舶在水面不停晃动,工作难度很高,尤其遇到严寒天气或是大风天气,这些几十吨的‘娃娃’就更难抓了。”阚虎说,操作岸桥装卸作业时,不仅要快,更要安全准确,轻拿轻放,确保船舶平稳,这是工作的难点所在。只见驾驶舱内的显示器不断刷新着集装箱重量数据,他屏住呼吸,在确定好合适时机的瞬间,吊具便如鹰隼俯冲,仅60几秒便完成了“抓箱-提升-平移-落位”全流程,“我刚参加工作时,一小时只能装卸15个集装箱,现在最高纪录是1分钟1个。”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谷文俊 郭晓瑄 摄
逢年过节,都是码头最繁忙的时候,大量集装箱在港区进出,正常情况下,码头一昼夜能作业几十条船舶。“作为一名岸桥司机,我们争分夺秒、紧张而有序地完成每一条船舶的装卸,这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战。” 阚虎说,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他在作业过程中尽量少喝水,避免频繁上厕所,“桥吊效率是一座港口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之一,尤其是岸桥司机,不能有半点闪失,不然既影响港口吞吐效率,又影响船期。”
在距离码头1公里的调度控制中心,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集公司营运操作部中控主管张皖正通过大屏幕观察着15座岸桥的实时动态。他面前的数字孪生系统实时重构着港区三维模型。“数字孪生系统的应用,让我们中控员在电脑上就能实时看到每块场地、每条船舶、每台机械实时作业进度,真实反应生产情况,为生产科学调度指挥提供依据。”张皖说,近年来,南京港龙集公司的箱量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全年完成箱量335.7万TEU,同比增长6.4%。2025年1月,公司完成箱量29.3万TEU,同比增长4.5%。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像阚虎一样的港口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结果。
早晨7点,当阳光穿透晨雾,阚虎结束了夜班工作。在他身后,龙潭港塔吊林立,码头上忙碌不停。江风送来远洋货轮的汽笛,新一天的船舶正在有序进港。在这个永远“醒着”的码头,无数人的努力共同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出海航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旖旎
通讯员 张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