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代快递员到了退休年龄

李果
2025-01-24 19:00
来源:澎湃新闻

他们身上藏着一部中国快递的发展史。

上世纪90年代末,陶杰从送市内件起步,几经周折,2007年起改送快递,继续在快递业工作了17年。

2010年入行的郭宏坤则见证了上海郊区一个小小快递站的业务扩张,当年的一个站点精密地划分成现在的十几个站点,人员越来越多,配送量越来越大。

王益2014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开上配送快递的货车,他没有错过搭建中国西部配送网络的历程。

制作:澎湃新闻·源深视频(05:44)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国年人均收快递超100件,平均每秒产生5400多件,最高日业务量超7.29亿件。2024年11月17日,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

与此对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320万的快递员。他们是8400万新就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据之外,我们看到了具体的人。去年春天,陶杰、郭宏坤、王益在北京初次见面,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纪。

兴起又消失的“市内件”

60岁的陶杰,看起来依旧是壮年模样。这是2024年5月的一天,公司为陶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送仪式。现场,陶杰不仅收到了鲜花、蛋糕……他还发表了退休感言,回顾这半生的“快递”生涯。

1999年,陶杰从老家扬州的农村去了上海,经亲戚介绍,去做了一年多打地桩的基础工程。

但他逐渐觉得打地桩没有前途。当时,上海出现了卓越、万通、安福等派送“市内件”的快递公司。于是他买了一辆摩托车,转行去送“市内件”。他每次先电话联系好,骑车到公司取件后,再按对方要求送件。一天只能送上几单。

2005年底,陶杰离开快递行业,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吃店,但生意并没有想象中好做。到2007年秋天,陶杰记得,此前送“市内件”的同事突然联系他,邀他去一家叫京东物流的公司一起干。

此时,陶杰并不了解京东,只听说它是做网购的。陶杰心想,小吃生意不好做,干脆去看看,就这样进入了京东。他记得第一天去上班,送了56单,订单号还只有五位数。那时,京东在整个上海市只有4个营业点,配送团队总共不到五十人。

陶杰记得,刚开始,物流站点还没有线上操作系统,记账和配送都以驾驶员、配送员手工抄单为准。而他们作为一线快递员,需要随身携带POS机和零钱。

最初,送完订单后,他们需回办公室,把客户签字的单子整理、做账。到了2008年秋天,公司物流系统上线,所有订单运营状态,仓储运作、物流操作变得规范、精细。

很快,陶杰跑遍了整个上海城区,熟悉每一段街道、每一条里弄、每一个码头。

两三年间,直营配送的物流模式迅速在市场上抢占了一席之地,此前时兴的“市内件”逐渐消失了。

时间来到2010年秋天,48岁的河南人郭宏坤刚进入京东,那时,光上海市闵行站点就已有二三十个人。来京东之前,他在上海工作已有八年,但月收入不到千元,一直住在闵行莘庄工业园,亲历了周围的乡村田园变成现代写字楼。

刚进入京东时,郭宏坤适逢京东12.12大促,连续十几天,他们的时间被快递填满,在缝隙中简单吃点饭,喝口水。而此后,每到京东6.18、京东11.11等大促,他们要忙整整一个月。

京东快递老哥郭宏坤

郭宏坤回忆,从2018年起,公司开始做揽收业务,偶尔收一些大件,像2米×2米的席梦思床垫,一个二三十公斤,如果没有电梯,需要背上楼。

快递是流动的,人员也是流动的。在很多人看来,快递行业是一个体力活,入职门槛低,主要看能不能吃苦,愿不愿意坚持。那些年里,郭宏坤看到很多同伴来来往往。

相比市面上的其他工作,他喜欢手里这份工作,因为多劳多得,待遇不错。郭宏坤记得,他刚进去时,每月工资五千多块钱,很快涨到一万多块钱。此外,每个月还有餐补、全勤奖、高温和低温补贴,包括一年三节发礼品。最重要的是,公司为像他这样的普通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这让他觉得“老有所依”。

日复一日,郭宏坤一干就是12年。

一部开了60万公里的传站车

乌鲁木齐离上海3878公里,每天会比上海晚约两小时日出。在一线城市快递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中国西部地区的物流才刚刚冒头。

2009年,在乌鲁木齐,王益工作了17年的企业倒闭,他一夜之间失业了。祸不单行,妻子紧接着也下岗了。

乌鲁木齐冬季漫长,头年十一月结冰,要到来年的四五月才融化。

王益回忆,那段日子很艰难,小孩上初二,正是用钱的时候,他每天急得焦头烂额。所幸他此前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不久去了一家公司帮人开车。

2013年秋天,王益妻子应聘入职京东物流,负责货物安检。次年11月,王益通过妻子的介绍,也进入了京东物流,负责传站作业——即驾驶货车往返乌鲁木齐园区和市区多个站点,进行货物运输工作。

新疆快递老哥王益退休时与同事的合影。

一开始,王益每个月工资五千多块钱,后来涨到七千多块钱。作为传站作业员,他每天需要早早起床,在快递员上班之前,就提前把订单货物送到站点,好让快递员当天早上拿到订单后开始配送。

过去工作相对舒适。夏天,他在车间做胶布;冬天,他就回锅炉房烧水。

刚送快递时,他也有不适应。王益说,夏天天亮得早,气温也舒适;冬天比较难,上午十点才天亮,且气温经常在零度以下。下雪的时候,他哈着气,一个人走出家门,在黑暗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听着脚下“嘎吱嘎吱”的声响,看见自己留下一串串脚印,总会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

乌鲁木齐最冷时有零下二十四五摄氏度,车子发动不了,王益得先把车预热,偶尔预热也发动不了时,他只能找其他车帮忙搭个电才能启动。

通常,他从家里出发,大概半个小时左右能到达园区,接着清点订单数量、装货。到园区后,王益会看到一两百位传站作业员,跟他一样都穿着红色工作服装货,成为白雪皑皑中的一道风景。

王益主要跑乌鲁木齐市区,偶尔去一百多公里外的石河子市送货。平时,他每天送两趟,但大促期间,他每天要送三趟。

2024年春天,王益成为新疆第一个退休的一线员工,他驾驶的传站车辆里程已近6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已经15圈了”。

因为年轻时一个不经意的选择,他现在每月都能拿到退休金。

退休后的那个夏天,王益带上妻子,开着2016年买的小车,去了克拉玛依、吐鲁番、吉木萨等地旅游,走遍了大半个新疆。

“现在也是我的黄金时代”

最早进入快递行业的一线员工,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

郭宏坤无疑是幸运的。2022年9月,他成为京东物流在上海的第一批退休员工。因交了12年养老金,加上有7年的兵龄,他现在一个月能领到四千多块钱退休金。

他自豪地说,早些年,儿子结婚,他帮小夫妻俩在无锡买了房。而退休后的他和妻子依旧生活在上海。2023年底,郭宏坤把90岁的父亲从老家接到了上海,每天带着老父亲出去散步、晒太阳,或者钓钓鱼。妻子退休后则找了一份工作发挥余热。

偶尔,郭宏坤会回去看望老同事、徒弟,甚至徒孙。那个十几年前的站点,如今分割成十几个站点,“(之前)我一个人配送的范围,现在是两个站,大概五六十人在配送”。

2023年10月,在京东物流做防损的李燕退休,离开了工作10年的岗位。

但50岁的李燕仍然精力旺盛,此前,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安全知识检测、看了厚厚的两本书,并练习技能操作,拿到了消防中控职级证书。

退休一个月后,李燕接受了返聘,进入京东物流北京大兴区的一个智能物流园消防中控室,负责消防系统的监控。这份工作对她来说驾轻就熟。

起初,李燕觉得工作有些枯燥,她也曾想过离开。但她考虑到这里有五险一金,老了以后有养老金,工资也会逐年上涨,她还是留了下来。

2008年,李燕从山东德州老家来到北京打工,做过化妆品促销员、酒店客房管理。她想着,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过好每一天。每到休息日,她会跟同事到周边吃个饭,或去附近公园转转。

如今,她负责消防系统的监控,工资外加退休金,月收入她挺满意。

李燕介绍,无论是做防损,还是消防监控,工作都不算累,如果没有火警、水灾等意外事故,她只需要在岗位上待命。

做防损的10年里,她遇到过一次突发事件。李燕至今记得,2016年夏天,园区刚搬入新仓库,突然遇到了一场大雨。那天,李燕正好上夜班,突然看见下水道反水,往库房方向流。李燕和同事不断往外掏水,同时寻找反水的原因,最终发现是下水道水管堵塞了。他们疏通水管后,积水外流,最终货物没有受损。

李燕说,相比十年前,现在的她更专业、深入,不仅懂得监控火灾等,还会一些具体的消防设备的操作,以及如何远程控制等。“现在也是我的黄金时代”,她打算再干几年,就回老家买个房养老,偶尔出去旅游。

与李燕不同,陶杰在退休后,选择花更多时间去照料和陪伴自己的母亲。他的儿子也已在京东工作了10多年,仍在继续为物流业服务。

作为民营物流企业里唯一一家给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仅是在去年上半年,京东物流一线员工薪酬福利支出达299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长了44.6亿元。投入背后,是企业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与支持。

像陶杰、郭宏坤、王益这样的第一代快递小哥变成了快递老哥,后续的接力者也期待在晚年获得一份安稳的保障。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有超过1200名一线员工从京东物流光荣退休,他们中不仅有快递员,更涵盖了分拣员、运输司机、防损员等多个一线岗位,覆盖全国30个省份,包括西藏、新疆、甘肃、广西、贵州等地区。

前些年,陶杰出钱修了老家的房子,自觉“弄得很满意”。年关将至,他打算用退休金给家人每人送一套黄金吊坠。在那些内心安稳的时刻,他会感到,年轻时的辛苦和付出,没有白费。

    责任编辑:黄莉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