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上海②|从7个城市更新故事看上海的人民城市实践
2024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制作推出36集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通过“寻访”+“微故事”的形式呈现上海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温度,用地方志“致敬”城市,让更多人从志书中读懂上海、爱上上海。
系列涵盖“知上海由来”“看城市更新”“建人民城市”“开创新之先”“为全国服务”“与世界牵手”“享美好生活”七大版块,本篇呈现“看城市更新”的7集内容,记录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探索“人、城、境、业”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07 龙年 走在龙腾大道上
上海带“龙”字的路名中,好几条位于徐汇滨江区域,源于所处之处为千年古镇,龙华镇。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龙腾大道——不仅是因为它名字中带有“祈愿”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这条年轻道路背景中展开的城市更新宏伟画卷。
上海百货业近百年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城市精神的体现。在百货商店不断更新进化的今天,“逛商场”不仅是为了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社交属性。实体百货要继续转型发展,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一系列联动与跨界的刺激,更好地唤醒顾客的消费需求。
公园是城市的重要窗口,也是市民触手可及的精神休憩地。近年来,包括中山公园在内的许多上海公园和市中心的单位附属绿地都陆续开门破墙,与周围的街道连点成片,把最美的景色送给市民。2024年,上海新增公园141座、累计达973座;2025年,上海目标打造“千园之城”。
白莲泾有“古上海地区八泾之一”的说法,已有800余年历史。2007年10月8日,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白莲泾港永久封港,曾经充满烟火气的社区和喧闹的码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和摄影师的镜头里。现今的原上海世博园区白莲泾区域已是一片绿化带,周边有不少现代化的商务楼宇和住宅区。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白莲泾作为一个样本,是城市更新的序章和前奏,也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口号最生动、有力的注解。
明正德年间,蒲汇塘两岸形成集市,以蒲汇塘上的一座木桥“虹桥”来命名“虹桥镇”。此后,“虹桥”一直作为乡镇级行政区划名沿用至今。虹桥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度城市化的典型。
1949年后,虹桥乡发展为上海蔬菜之乡,20世纪80年代又成为市菜篮子工程基地。20世纪90年代起,全镇驶入深度城市化的轨道,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进入“十四五”,虹桥镇提出要全力建设开放创新、流量荟萃的“五型经济”新高地和宜居、品质、国际现代化城市典范区的新目标。
五角场是上海市中心东北部的交通枢纽,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几经蜕变,走向辉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杨浦人的青春记忆。1991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五角场列入全市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2005年9月,五角场环岛立交装饰工程——彩蛋完成,象征着杨浦知识创新区这个大孵化器“孕育、孵化、诞生”的概念。2010年以后,在新五角场的片区形成“新经济”的聚集。五角场的发展,也印证了“与时俱进”这一永恒的主题。
江湾市镇始建于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民风朴实,物产富饶。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上海解放后,江湾镇经历了由乡镇向城区的转型。2006年,江湾镇撤销建制,江湾镇街道成立。进入新时代,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江湾加快城市更新,持续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如今,虹口正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江湾镇街道也积极参与其中,古镇的旧貌与新颜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的图景,延续历史文脉,绘就新时代彩虹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