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社区教育大量依靠兼职教师,代表关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上海老年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总体低于5%,而兼职教师数量高于95%;截至2023年底,各街镇乡社区(成人)学校对志愿者的依赖度更是高达总教师数的89.84%。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少,全市仅有1600名左右专职教师,在全市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少;目前工作大量依靠的是兼职教师队伍。”在阐述上海终身教育师资力量匮乏问题上,孟钟捷列出一组数据。
终身教育正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科学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2025年上海两会中,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更好发挥高校在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引领作用的建议》。
孟钟捷指出,上海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动终身教育和启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城市,肩负着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的责任。尽管上海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面对新形势、新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课程建设创新不足,但市民需求旺盛,老年教育课程长期以艺术类居多,健康、人文、社会参与类课程数量偏少,2024年开设的397175门次老年课程中,参与频次最高的前三名课程为舞蹈、声乐和乐器,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缺乏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生活需求的创新;终身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尤其在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领域缺乏高层次教育管理与专任教学人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高技能人才发展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等。
孟钟捷在该份建议中认为,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数智创新、资源整合和理论建构等引领作用。然而,当前政府对这方面的认识理解尚需深化、政策支持亟需加强、体制机制仍需优化、激励策略需更多样、考核评估需更明确。政府应多举措推动高校引领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支持高校参与构建终身教育课程。建议政府明确支持高校参与终身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经费支持、项目委托等方式,推动开发与实施面向大学生以外各类群体的终身教育课程,并设计精准匹配个性学习需求的模块化课程。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国际对话需求,政府可鼓励高校研发气候变化、代际学习、金融素养等新兴领域课程,并将其纳入全市终身教育核心推荐课程。
第二,委托高校优化终身教育师资培养路径。在学科建设支持项目或学科布局调整中设立明确的时间线,如加快支持高校设立“老年教育”等二级学科,或进一步支持“成人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完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系列教材,增强学科支撑能力。与教育部协商,尽快增加终身(成人)教育领域教育博士的培养规模,加速储备研究型与实践型人才。
第三,支持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财政补贴、行业认证等措施,推动高校开发新型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高校开设行业导师制或实践课程,推广“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更多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应用。
第四,支持高校与社会各行业的跨领域协作。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校与社会各行业在大思政、民政、健康、银发经济、城市文化和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推动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同时,政府可加强高校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促进教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教育成果转化。
第五,依托高校建立终身教育大数据中心、研发智能大模型。政府可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基金,推动高校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的智能学习平台。委托高校整合现有的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组织等监测数据,综合整理各类国际数据,建立“终身教育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集中收集、分析和管理终身教育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研发支持终身教育治理的大模型,实时分析市民及机构的人才需求与学习数据,生成个人或者机构的学习画像,借助AI优化学习服务,精准配置与互享资源,优化现有的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全面助力上海终身教育治理的数智化转型。
第六,将服务终身学习纳入政府对高校的评价考核体系。政府可通过调整高校评价指标,将服务终身学习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政府可设立“终身教育奖”或“终身学习优秀示范校”等奖项,鼓励高校举办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继续教育等活动,并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讲座等提升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认知,促进教育观念更新。
第七,设立专项开展终身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建议政府通过设立科研专项、系列课题,提供资金资助和成果奖励,鼓励高校开展终身教育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制度政策、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形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上海并引领全国发展的终身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