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锋:叩问尼采,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
“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热爱你的命运。”
……
这些出自尼采的格言,你是否读过、背过、曾因为它们热血沸腾过?
尼采1844年出生,1900年去世,今年是他的诞辰180周年。尼采的思想其实很早就被传到汉语的世界。从王国维和鲁迅的介绍、徐梵澄的翻译开始,百年来,尼采已经成为现代汉语思想的一部分。
尼采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他的文字充满激情,更在于他能激发我们对自我进行反思。然而,在“自我”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的时代,活出真实的自己依然并非易事。
我们决定把这个难题重新抛给尼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余明锋,多年研究尼采,并因其深入浅出的网络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擅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复杂的哲学思想变得生动有趣,让哲学不再高深,也让许多人爱上了尼采,爱上了哲学。
余明锋认为,在尼采的哲学中,要活出真正的自我,首先需要澄清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如果不能“认识自己”,那么“成为自己”可能只是空洞的口号,容易被消费主义、网络热点和信息泡沫扭曲,形成虚假的个性。同时,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成为自己”的驱动力,“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会失去方向。
12月13日,余明锋作客思想湃×别克GL8 PHEV,讲述在他的专业研究中,尼采带给我们的答案。
(以下内容节选自讲座《尼采的生存哲学,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
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不仅尼采早期谈它,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的副标题也是“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如果大家懂德文的话,可以看到德文非常清晰地有两个关键词,“Wie man wird,was man ist”,wird和ist分别是生成和存在。
生成和存在在哲学思考当中往往是被对立起来的,生成之物仿佛并不真实地存在,而存在者不能够一直在生成的流变当中。但是尼采在此把生成和存在并置,这意味着人的存在还有待生成。
这当然就是人之为人困难的地方,也是人之为人有趣的地方。
如果大家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说“你就是天生的哲学家”,你就不需要想那么多了,什么考研、工作、赚钱,我的生命使命就是成为一位未来的哲学家,那么你会变得非常笃定。但是,现实是我们在上大学、工作、刚投身社会时,对于我到底适合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没有现成答案的。
“成为你自己”需要“认识你自己”。但问题是,当自我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物时,认识自己就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照镜子或者闭上眼睛苦思冥想。“认识你自己”又需要“成为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岂不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尼采的生存哲学四个要素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把成为你自己和认识你自己变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去冒险吧,去投注你的激情
首先,第一个要素就是所谓的冒险自我超出。
今天大家听到“冒险”可能都会有一个心理上的防御,可能大家主要在想的是怎么避免风险、怎么安全,但是这件事情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冒险的要素,要打开自我张力的空间,鼓起自我的激情。
可能你要问了,我们对于那个自我没有确切的知识,那我们怎么敢去冒险呢?其实在大家年轻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应该都有过这个时刻,就是你对自己有一种预感,这种预感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我们对某一件事情有出奇的热情,那就是我们对于自我的预感。
比如你对画画这件事情感兴趣,别人怎么跟你说画画以后没有饭吃或者“你画得好难看”,但是这些东西没有阻止你对自我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你的好奇心,这个时候你仍把自己投注出去,这个意义上的冒险就会鼓起你对于自我的激情。这就是尼采说的第二个要素。
说到考大学选专业,很多家长都在想,我的孩子怎么选一个值得学的专业、未来有饭吃的专业,这当然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爱可能从一开始就已经让孩子放弃他对自我的激情。因为你没有给他时间去探索,看起来是为他好,但是底层的逻辑是你的热情不重要,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专业未来可以就业。
我并不是说要唱高调,劝大家对自我浪漫一点、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顾现实的条件。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阉割掉的话,这样的成功又有何真正的意义呢?我们当然要顾及现实,但是教育只是为了这个考虑的话,那么这个教育难道不就只是就业的培训,丧失了大学的本意吗?
还有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就是父母对孩子说:可以了,我这一辈子努力自我牺牲,已经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你考进大学已经成功了,你干什么都行,选什么都行,我不给你压力了。
这样的爱也可能存在问题。为什么?因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放弃,哪怕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这个孩子也需要冒险,也需要冒险自我超出,也需要他对自我鼓起这个意义上的激情。
当一个人鼓起自我激情的时候,他是真的快乐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快乐主要的并不是取决于某一种欲望即时的满足,而是取决于他对于自我有一种投注。
当自我局限在狭小空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困扰是不知道拿这个自我怎么办,投不出去,没有办法把它奉献出来,没有办法鼓起力量为它努力,为它奋斗,我想尼采的这个思想能给当代的教育,给我们自己一个提醒。
生命是未完成态,自我需被世界不断检验
关于生命意义,经常有学生来问我,我自己的朋友到一定年纪也会跟我聊这个事情,也会有人以一种成熟的口吻说生命意义的问题已经想明白了,就是不要去想它,越想越糊涂,哪有什么意义,宇宙都要寂灭的话,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说尼采的生存哲学概括的第三个要素,当我们鼓起自我激情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人之为人其实不是一个完成态,它有成人的使命,这个意义上人是一个动词,人要成为人。
当我们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其实潜在的台词是“人就是这样”,假如人就是这样,那他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假如在这个意义上去领受一个成人的使命、接受一个既定的标签的话,那活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假如你意识到我们生下来是一个半成品、五分之一成品、十分之一成品的时候,你就意识到原来我活着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成为你自己。生命就有了他的意义,这个意义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表达,叫“赞天地之化育”。这个世界孕生了我们,但是我们是未完成的,当我们投入这个自我完成生命过程的时候,我们才有意义可言。
很多人都在努力赚钱,我们赚钱有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钱是手段之手段,缺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买到。但是如果追求这个手段上瘾,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恰恰在于我们对于成人的使命的放弃。只要钱还在积累,仿佛就能够缓解我们的生存焦虑,但是这个权宜之计很可能耽搁了真正的生命任务、生命的使命,这个是我们今天存在的一种基本状况。
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会进入一个困难的环节,比如上大学我选了哲学专业,四年之后绩点垫底,老师都说我不合适,这个时候该怎么办?自我的预感、自我的投注这件事情是生命当中的基本任务,但是这个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我们意志可以单单决断的,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就和广阔的世界不再区分为二,当我们说成为自己的时候,往往第一个反应是从世界抽身而出,成为我自己,我就是不care这个世界。但是当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再一次向世界打开,因为成为你自己的过程需要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当中得到检验。成为你自己,并不是一次性投注出去就完成的事情,这个投注也是一个自我检验、自我认识的过程。
成为你自己和认识你自己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环节。我称之为良性循环的原因就在于,它要不断地重复。
我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还在想这个话题可能比较适合年轻人听,但是后来一想,因为我也人到中年,我对自己难道就没有好奇心了吗?不是的,我对自己还有巨大的好奇心,甚至于我们人终其一生都能对自己保持这个意义上的好奇心。
为什么呢?因为自我永远是个谜。到了中年的时候,一个人对自己的基本认知肯定比20岁的时候要清晰得多,在社会上历练得多,自我碰壁和自我成就也更多,但是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自我还是无知的,我们对自我还是会有好奇心的。
也许到80岁的时候,我在做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或者我还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我的思想成就恐怕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不可以?是有可能的。
这个意义上的自我检验非常重要。但是这个自我检验也可能意味着你的投注有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你对艺术的热情可能最后表明你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评论家或者一个画廊主,而不是一流的艺术家,所以成人的使命还需要得到检验,自我要向世界开放。这也就将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引向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尼采所谓的命运之爱,这是尼采著名的格言,热爱命运。
热爱命运,它和你的自我一体两面
命运这个概念可以说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是在相当程度上被低估的,我们今天恐怕偶尔也会去算一下命玩一下,但是基本上不太有古典意义上的命运概念。为什么尼采这个主张自我的人、追求个体性的人会在思想的最高处谈命运?因为他意识到当我们迈出成为自我的步伐的时候,会发现成为自我这件事情,并不是我的一个自我投注、我的一个愿望就能够实现的。
自我投注很重要,它是第一步,但是投注出去之后会在这个时代具体地发生,会在当下情景中具体地发生。你想成为一个哲学家,那么在这个道路上你首先需要遇到自己的老师。而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合适自己、真的能指导自己的老师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命运的给予,需要命运的发生。
而命运的发生不只是带来幸运,它有可能是厄运。
在你成为画家的道路上有可能某一刻你得了一种疾病,使得你的手不能够灵活运用了,那你也得消化这个厄运。但说起消化厄运,我得说,其实不但厄运需要被消化,幸运同样需要被消化。
假如你出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是一种幸运,但是这件事情也需要被消化,为什么?因为有可能你就懈怠了,父母对你的掌控有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你会发现你的一生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探索、没有真正的自我成就。
反过来说,假如你出生在一个经济状况比较糟糕的家庭,这个时候你承受的生存负担就更大,但它也是需要被消化的。它有可能转变成你的幸运,因为你要用更大的耐心、毅力去承受它,你所受到的锻炼可能也是同代人无法想象的。
尼采的热爱命运的概念和成为自己的概念其实是一体两面,这个意义上对于命运的爱,不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对一个决定性因果关系的莫名其妙的感情,而是出于对自我的激情。
因为这个自我的打开而可以在某一个时刻如此地肯定自身的使命,以至于你可以说“yes,once again”可以再来一次,我可以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可以遭受如此的命运,因为我在这个意义上达到了一个对于自我的肯定,也能在这个意义上能够热爱我自身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