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张凌浩:推动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的中国倡议
推动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的中国倡议
□ 张凌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部署改革,回应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艺术赋能美好生活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关键路径,要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学术研讨会会议桁架

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行业专家合影
在此背景下,“美好生活与新设计范式”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召开。会议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教授发起,汇聚南京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海尔智家、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美的集团以及飞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与企业的知名学者与专家。会上成立了“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发布了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倡议书。
中华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的建立及其倡议的发布,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以设计为桥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为扎根人民的生活审美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在美的创造与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创新设计模式,促进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现,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可为全球设计知识体系贡献中国视角与独特见解。
探究生活美学思想与美好生活的设计价值
思想是流动的,且随时代而常新。中华生活美学思想深植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贯穿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诗词歌赋之中,展现出生活与审美的有机融合。相比之下,西方生活美学兴起于20世纪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背景,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而中华生活美学则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哲学层面探讨生活的本体意义,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伦理价值以及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与活动。

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成立与揭牌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生活美学思想以多样而独特的方式不断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探讨到明清文人的审美实践,无不彰显其深厚内涵。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文化、艺术与生活的形式展现出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关联。进入现代,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美学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充实与审美提升,深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其更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为连接生活与美学的重要桥梁,设计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将生活美学思想具象化和可视化,设计使美的存在和价值更直观地融入日常生活。同时,设计的实践也为生活美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诠释路径,不断深化其内涵。以中华生活美学思想推进中国设计价值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实现美与善的统一。既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此,中华生活美学思想是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之路的关键所在。深入挖掘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精髓,为面向美好生活世界的当代设计注入新的人文视角,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转化。这就要求构建以中华生活美学思想为核心的设计文化与思想系统,构建中华设计文化话语体系。寻求当代设计、生活体系与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融合之道,探索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建构以中国人文价值为引领的美好生活设计体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进程中,美好生活设计理念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深刻诠释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当代中国性概念。从设计学的专业视角出发,通过设计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与生活需求,需要构建一个既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又契合当代发展需求的美好生活设计体系。

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倡议书
在当代,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加速融入日常生活,设计与生活实践早已紧密相连,对和谐与雅致生活的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其思想存在四个显著特点:其一,强调“日用”价值,关注实际生活场景的功能需求,同时融入审美化设计理念,实现功能与审美的动态平衡,展现出富有情趣的生活美学设计趋势。其二,主张物尽其用、材尽其能,与当代设计追求的节约与循环理念不谋而合,这种思想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实践方向。其三,由礼仪性审美至雅致审美的演变,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始终注重接近自然本质的纯粹秩序,追求生活本真美。当代设计亦常通过融入自然符号与诗意化的设计语言,营造出宁静与深沉的内在和谐,平衡现代功能需求与精神追求。其四,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具有“物我互融”的价值观,与当代设计文化在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上高度契合,为当代设计的哲学观念与价值表达注入了深远影响。
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设计,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市场—产品”模式,涵盖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服务设计和系统设计等多维度实践。通过优化社会服务、改善公共空间、提升交互体验,成为塑造未来生活方式的文化动力。它既是对中华美学传统的现代演绎,也是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
践行美好生活现代化设计的中国视角
在全球发展格局的重构中,中国视角下的美好生活现代化设计实践,正在塑造独特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范式,成为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这一实践推动了设计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标准与文化认知模式的变革,完成了不同于西方现代范式的中国范式。实践美好生活现代化设计的中国视角,要求立足中华美学思想的深厚底蕴。学术界与产业界在这一领域已初步积累了理论与实践成果,如“美善合一”的现代生活设计原则,体现了中华生活美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世界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强调设计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中的作用。中华生活美学设计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话语体系,深入研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心理,创造符合现代需求且传承文化基因的设计方案。同时,应注重“创新链条的整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确保设计、制造与服务的有机衔接,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评价体系,涵盖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与社会效益等多维度指标。
在全球设计知识与案例体系中,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设计日益展示出其独特的视角与价值。例如,比亚迪汉EV的“中国结尾灯”设计与比亚迪海豹的流线型外观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蔚来ES8的“天际线”尾灯设计则汲取了古代建筑元素,展现了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小鹏P7的“星际”悬浮式车顶和双层尾翼设计,融入中国科幻元素,呈现未来感。此外,在家电领域,COLMO与苏州博物馆的跨界合作推出星空画境系列空调,演绎新中式美学;米家的双区洗衣机便利了小户型家庭的洗烘需求;海尔智家的“绿碳之旅”项目通过低碳战略推动环保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实践;90分的咖啡渣行李箱通过创新材料与定制设计,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展示了中国设计文化的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

“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倡议共同发起人代表,展示倡议书
质言之,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研究协作网络及其倡议的建立和提出,本质上是对“美好生活”这一命题在文化层面上的系统性回应,核心在于通过文化、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层次,构建一个既立足本土又面向未来的设计新格局。通过努力,中国设计将以国家文化自信自强的新战略要求与时代发展的当代性新语境为协作目标,围绕中华生活美学思想的传承发展、转化创新与国际传播路径,进行当代设计理论的积极建构以及各领域的主动实践,使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设计的具体行动之中。期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设计力量赋能美好生活,让设计价值在更广阔领域得到认可,同时,进一步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期望借助中华生活美学设计的独特视角,为设计界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考,共同推动设计学科的繁荣发展。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生活美学思想及其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23ZD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