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特别放映《冬旅人》|映后实录

2024-12-17 13:08
四川

人生至暗时刻的短暂相处,三颗孤独的灵魂慢慢靠近,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成长弧线,并寻找到了各自的救赎之路。

2024山一·盛放时刻特别放映影片《冬旅人》(The Absent)由鲁丹执导,讲述久别故里的俄罗斯族摄影师、四处漂泊寻父的汉族少女、性格孤僻的塔塔尔族手风琴师在冬季的北方小镇不期而遇的故事。

作为曾经来到山一创投会并获得奖项扶持的导演,鲁丹带着自己的成片作品再次来到山一,出席了映后交流,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与感悟。

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第一部作品是我本能的创作”

李沫筱:

能否分享一下《冬旅人》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呢?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跟你的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鲁丹:

《冬旅人》是在新疆塔城拍摄的,这是一个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小城市。我从小在新疆长大,直到18岁才离开家去北京上大学,每年冬天我才会回家一次,所以一开始我就想创作一个关于冬天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如俄罗斯族的伊万和塔塔尔族的旅馆老板都是新疆塔城的少数民族。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本能的创作,影片所有人物都与我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我自己或是身边亲人的缩影。

李沫筱:

导演曾经也在采访中提到过,这是一部追忆父亲的影片,里面肯定有一些你自身的个人经历的映射,以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影片中除了男主角外,也有一个女性角色,能否讲一下这两个角色的背景,或者你想要通过这两个人物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鲁丹:

影片的三个主人公分别是二十岁,三十岁和四十岁,他们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女孩象征着我年轻时想要逃离家乡去外地求学的心态,年轻人则反映了我在北京漂泊多年的心境,很像我毕业五六年,在北京工作时那种在外地留不住,家乡又回不去的感受,而中年的旅馆老板则有我父亲的影子,在我记忆中我的父亲是一个特别沉默的人,也比较爱喝酒,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就把一些戏份删掉了。

三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遗憾,而我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也是因为我内心有很多遗憾,例如对父亲、对家庭的遗憾,我平时很少跟身边人讲,而这些情绪又需要一个出口,于是才有了这个故事。

左起:山一艺术总监李沫筱、导演鲁丹

“不要害怕展示你的作品”

李沫筱:

这部作品在2020年的时候入围了山一创投会,当时在创投上结识到了万玛才旦老师,之后他也参与到了这个作品。片名最早叫《第三条岸》,后来改名为《冬旅人》,这两个片名都有种好像是要寻找一种靠岸的感觉,带着一种漂泊感和疏离感,当初怎么想到要改片名的呢?包括它的英文名叫The Absent,刚好和昨天山一说的论坛名称 “未到场的人”有呼应 ,能否解释一下这个片名的含义?

鲁丹:

最初影片名叫《第三条岸》,是根据我很喜欢的《河的第三条岸》这部短篇小说取的名字,但后来参加了一些创投会,有很多人反映这个片名不够直观,不知道想要讲什么。后来改名为《冬旅人》,这个名称能够很直观地让人感受到三个旅人在冬季的漂泊感。英文名 “the absent” 缺席者则反映了影片中三个主人公本身就是那个缺席者,或者说他们生命当中都有一位缺席者。

李沫筱:

顺着刚才创投的缘分讲起,可能在座也有不少是电影人,导演刚才一上台也说自己是一个新人导演,其实完成一部长篇,特别是第一部长篇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也想请问导演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从剧本到成片的创作过程,以及万玛才旦老师在内容创作上给你的支持,这一路上你遇到了哪一些的挑战,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我们的观众?

鲁丹:

我从15年毕业,18年开始写剧本,期间经历了许多挑战。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编导,偏纪录片方向,没有任何跟组经验,也没有拍过短片,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被别人骗钱,以及遇到了偷懒不负责的剧组成员,甚至有人跑掉的情况。如果你有一个与自己生命经验有关的,特别想做出来的剧本,你要想好它能不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我从19年开拍到现在一共5年的时间,中间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缺钱钱,我们就去筹钱拍摄,再到后面去参加创投,几乎每个环节都是从没经历过的,每一步都是挑战。

我建议新人多参加创投活动,多与行业内的人交流,不要害怕展示你的作品。我很幸运地在2020年的下半年参加的第四届山一创投会遇到了万玛才旦导演,我在2021年又拍摄了10天,他给了我们剧本上的一些建议,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山一给了我们调色奖,在今年我们做后期的时候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沫筱:

总结下来就是两点,一个就是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我们的创作。另外就是要去多认识行业内的人,不要去害怕展示你的作品,即便它可能非常稚嫩,但依然非常真诚,真诚的电影是有力量的,所以我们也鼓励现场想要创作的电影人们,你们就坚持创作。

“凭自己的感受去书写“

观众: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我从小学手风琴,我心目中的手风琴就是有这样孤独而寒冷的气质。刚才我了解到您很喜欢安哲、锡兰、阿巴斯等导演,我觉得整部影片很有欧洲电影的气质,尤其是我们汉族人听不懂片里的方言,所以显得很有异域风情。久美老师和万玛才旦老师都在主创团队中,虽然这次的背景在新疆,但仍然有一些他们之前电影的影子,例如对根的寻觅,故乡和城市化之间的冲突,我想请问他们对创作和成片有什么影响?我认为您的第一部作品就如此贴近大师的气质了,所以很好奇。

鲁丹:

这部影片一开始编剧就是我自己,我没有系统的学过,所以最开始完全是凭自己的感受去书写的,然后在18年19年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拍摄,当时拍了10天,拍完参加山一的时候,我们把第一次拍摄的片子拿给万玛导演看,因为我们拍摄的时间很短,所以在20年底,21年的时候,我就已经计划说我要把剩下的一部分拍摄完成,然后想要给万玛老师看我补拍的部分,让他提些建议。

万玛导演看了我后来的剧本,在那个基础上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因为他比较忙,也不经常在北京,所以有过大概三次的线上沟通,我把剧本写好以后发给他,他会在中间加批注,比如说有的地方可以省略缩略掉,有的地方可以再细化。大概有三次这样的沟通后,21年我就又拍了大概10天左右,上半年我剪了一个粗剪的样片给老师看,他当时看完以后才定了监制。因为我们一共拍了20天,所以素材的余量并不大,最终定剪的版本和最初粗剪的版本相差不大,就是一些细节上的调整,后来找了金镝老师给我们定剪,这就是万玛老师在创作上给我的帮助的过程。

李沫筱:

刚才观众提到安哲,片尾曲《雾中风景》,其实也是对安哲导演的一个致敬。一开始我们也聊到有关声音设计的部分,声音设计和声音指导德格才让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电影人。

鲁丹:

对,万玛导演很喜欢他,也很喜欢这个片子。

“彼此缺憾,拼凑起来又是完整的”

观众: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认为影片的画面非常美,我想问的是,影片结尾男主人公从镇上买了一个小羊回来,然后把羊赶回家,最后他把小羊送给了姐姐,让她带回了镇上,我怎么解读这头羊的意义呢,或者说送羊对他们民族来说有特别的含义吗?

鲁丹:

买羊的行动反映了伊万对未来的决定。他决定将羊送给姐姐,是作为对她照顾家庭的一种心理补偿,伊万没什么钱,不太可能买一些贵重的东西。在新疆当地,羊并没有特殊的寓意,它更多是代表了对家人,对姐姐的补偿。

李沫筱:

片子里的意象很多,有哪些意象是你刻意设计的呢?

鲁丹:

船锚、烧手风琴和羽毛这些元素在影片中象征着三个角色内心的困境和心结。它们被刻意强化,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现了角色们内心的挣扎和孤独。像船就是热发提心结的外化, 一直扎根在他心里,我们有意地把它强化了,像手风琴和羽毛,其实都是他们三个人内心困境的外化。

李沫筱:

导演在创作剧本时,是不是有意地设置人物的缺憾呢?他们各自有缺憾,同时他们三个人各自缺憾的部分又能组成一块拼图。我感受比较明显的是他们三个人像家人一样去看了一场音乐会,在那之后他们就开始有了一些行为上的转变,像是在跟自己的遗憾告别,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鲁丹:

是的,他们三个人彼此都充满了遗憾和孤独,就像一个拼图一样,三个人在在一起的时候拼凑起来又是完整的,可能可以短暂地带给对方一些慰藉。

左起:山一艺术总监李沫筱、导演鲁丹

“我尽可能让演员去贴近角色”

观众:

听说影片的演员都是素人,如何在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做这部分的工作呢?

鲁丹:

除了小雨是职业演员外,其他演员大多是新疆当地人。我最初是学纪录片的,没有太多经验,所以花费了很长时间去寻找与角色贴近的演员。我通过看纪录片和收集当地演员资料进行筛选,甚至亲自去新疆各地寻找合适的演员。我一开始想设定的伊万就是俄罗斯族,但是在当地的俄罗斯族很少,我们就去到北疆、乌鲁木齐、伊犁、塔城,找了很多地方,最终找到了一个既会俄罗斯语又会塔塔尔语,又会哈萨克语的人作为伊万演员,他其实也充当了翻译的角色。

热发提的演员是我通过纪录片去找到的,他本人性格很倔,跟这个角色其实很贴近,他站在那里不讲台词就是我想要的这个角色本身的样子。我们花费了一些时间去说服他,他家里是开面包店的,也比较忙,所以我们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说服他演这个角色。

在一开始在找演员的时候,我就尽可能让这个素人演员去贴近我想要的角色,这样在拍摄期间会省很多精力。在开拍之后,既然已经定了他们作为我的主角,这时就是要让角色再去靠近他。比如说像热发提,其实他的有一些习惯的动作,包括他本人高度近视,有一个小的收音机,还有他里面的角色,他的妻子也是开面包店的,这些就是我在定完角色以后根据演员本身对剧本做出的调整。

观众:

您在视觉上做的很干净,您能拿山一调色奖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然后是听觉的语言上,对于第一次拍长片导演来说实在是做得太好了,克制而简洁,您在影片的声音设计上有什么特别的理念或巧思吗?

鲁丹:

在声音设计上,我确实有自己的理念。第一次拍摄时由于缺乏经验,声音效果并不理想。但在第二次拍摄时,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手风琴的设计,然后与德格才让老师合作进行声音处理,他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力求在音乐和声音效果上不过于煽情,同时和新疆当地乐器,例如冬不拉融合,我也和德格才让老师详细沟通过,精确到具体的几秒,去掉多余的部分,确保音乐的节点恰到好处,避免不必要的煽情。

观众:

您有计划拍摄下一部作品吗?

鲁丹:

我目前正在修改我的第二个剧本,它讲述了一对母女在夏天发生的故事。这个剧本已经写了一段时间,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进行修改。如果拍摄的话,我希望能够继续在新疆伊犁取景。

李沫筱:

《冬旅人》今年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单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对于青年导演来说也好,对于第一部长篇作品也好,然后导演就马不停蹄地在筹备她的下一部长片了,我们也用掌声鼓励导演继续她的创作,谢谢。

摄影 大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